词条 | 多元文化北京下的当代诺贝尔文学研究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3月1日) 丛书名: 比较文学与文化丛书 平装: 289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00476153 条形码: 9787500476153 尺寸: 21 x 14.2 x 1.6 cm 重量: 340 g 内容简介《多元文化北京下的当代诺贝尔文学研究》以研究21世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品为主,根据不同专题的内容需要或外延至20世纪90年代的部分获奖作家及作品。通过对这些最新获奖作家的研究,使读者认识到诺贝尔文学奖虽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它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国际文学奖,它以“为人类的理想”为评奖标准,对世界和人类充满终极关怀。这些问题不仅是获奖作家们关注的也是当下世界全人类都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问题。 目录序 总论 第一章 概述 一 诺贝尔与诺贝尔奖 二 诺贝尔文学奖 第二章 纳粹主义与德国民族 君特·格拉斯(1999年) 一 “我的整个一生都带有政治色彩” 二 法西斯为什么会发生在德国 三 “我失去了但泽” 第三章 奥斯维辛不是一种例外 凯尔泰斯·伊姆雷(2002年) 一 诺贝尔文坛的一匹黑马 二 凯尔泰斯与匈牙利悲剧 三 凯尔泰斯的奥斯维辛情结 四 《无形的命运》——在奥斯维辛的日子里 第四章 后殖民地重建的障碍与可能性 奈保尔(2001年) 一 英国文化的养子——奈保尔复杂的文化身份 二 刚果——黑暗非洲的心脏 三 迷失与彷徨中的《河湾》 四 从《家书》看奈保尔的自我殖民化 库切(2003年) 一 “夹缝中的人”(in-between) 二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 三 《耻》所展现的新南非 第五章 女性的自我拯救之路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4年) 一 激愤而悲观的耶利内克 二 《钢琴教师》——一本大胆而沉重的书 三 《娜拉离开丈夫以后》——无处可逃的娜拉 托妮·莫里森(1993年) 一 觉醒的黑人女性作家 二 《秀拉》——一个颠覆者的悲剧 三 何处是——《天堂》 第六章 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奥尔罕·帕慕克(2006年) 一 “我仅为土耳其人写作” 二 《我的名字叫红》中的焦虑意识 三 《黑书》——在对他者的认同中寻找自我 第七章 无法归类的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2007年) 一 多丽丝·莱辛——不断自我超越的文学巨人 二 她关注的是整个世界 三 来自丛林的报复——《野草在歌唱》 四 爱的多重奏——《又来了,爱情》 第八章 游走世界的勒·克莱齐奥 勒·克莱齐奥(2008年) 一 世界主义者——勒·克莱齐奥 二 《乌拉尼亚》——失落的乌托邦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