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掇刀石组 |
释义 | 命名湖北江汉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联队1961年命名。参考剖面位于湖北荆门掇刀石以南的团林铺和杨家集一带。 沿革创名时的掇刀石组是指在湖北襄樊市以南出露的一套不整合于始新世红色砂岩之上的块状、白色泥灰岩,时代为新第三纪。1978年,阎德发依据在荆门团林铺泥灰岩中采得的哺乳动物化石,将它划入上新统;并认为在掇刀石组的命名地点荆门掇刀石出露的是一套第四纪的沉积。因此,他建议将掇刀石组的层型剖面选在荆门以南的团林铺和杨家集一带。同时,他还发现在襄樊市以西,曾被称之“乌梢岭组”或“泥嘴组”的一套灰白色泥灰岩应与掇刀石组属同一层位。另在宜昌、当阳一带出露,曾被称为“白石嘴组”的层位也应划入本组中。雷奕振(1979)、李云通等(1984),以及湖北地矿局(1990)均沿用这一观点。1984年李传夔等和1990年邱占祥等均认为掇刀石组的时代为晚中新世,可与华北保德组对比。 特征为灰白、淡红色厚层块状泥灰岩夹灰绿色粘土;底部有砾岩层。不整合覆盖于老第三系之上;与上覆第四系呈不整合接触。厚20~60m。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含哺乳类化石,Hipparion cf. Ptychodus、Dicerorhinus ringstromi、Dorcatherium progressus等。这些化石为华北地区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中的常见分子。本组分布于湖北江汉盆地西部宜昌鸦雀岭、枝江县资福寺、当阳县半月山以及南漳、宜城和荆门等地。宜城县流水一带出露为砾岩与瓷白色泥灰岩互层夹少量钙质粉砂岩,厚度大于16m。在江汉盆地东部,包括云梦、应城和孝感一带,本组只在个别钻孔中见及;岩性与西部地区相同,厚度不超过56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