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变化主因分析 |
释义 | 变化主因分析 key-factor analysis 寻找居住在某个区域的种群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主要原因作用下的发育阶段的方法。莫里斯(R.F.Moris,1959)指出,这种变化的主因(key-factor)是对种群起作用的各种死亡原因(迁出、迁入,繁殖能力的变化也包括在内)中对每代的作用强度有很大变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原因决定着昆虫个体数目的巨大变大。莫里斯(1963)对野外种群获得的再生产曲线,如在两轴取对数,则大致可得直线,以此经验事实为基础,考虑预期变化主因的影响,适当变动其回归关系,就可推导出预测虫害发生量的公式(莫里斯法)。此外,在取得若干组的生命表时,则在每个世代生存率(generation survival rate)SG与年龄比生存率(age-specific survival rate)SX之间可以有 的关系,而通过log10Sx来说明log10SG的变化率,可应用单回归、偏回归、复回归中的任一项来算出,从而检出变化主因以及这些原因作用的阶段性(莫里斯-瓦特法)。在这种情况下,年龄间隔不一定是生活史的阶段,要考虑各死亡主因起作用的时期来进行区分。此外往往用个体数的增减指数(index ofpopulation trend)I,即下个世代同一阶段密度对某个世代特定阶段密度的比值来代替SG,在这种情况下加入表示性比、产卵数的变化、迁出、迁入等内容是必要的项目。瓦利和格拉德韦尔(G.C.Va-rley el G.R.Gradwell,1960)提出用这些和单独的死亡系数K(=-log10SG)及Kx(=-log10Sx),把在图解上与K的变化最呈平行变化的Kx看作是变化主因(瓦利-格拉德韦尔的图解法)。但这些方法是在这样的假设上成立的,即各死亡原因有时间上的先后发生作用,而各原因之间并不相互作用,这在方法论上显然是成问题的,但是仍可作为按生命表进行的种群动态的初步分析和发生预测的手段而得到广泛应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