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读中文系的人 |
释义 | 图书信息书 名: 读中文系的人 作 者:林文月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ISBN: 9787503947803 开本: 16开 定价: 25.00 元 编辑推荐林文月的散文淡而有味,从自我对世情的慧心体察而发,用细致闲适的笔调描述生活的滋味,自成“似质而自有膏腴,似朴而自有华采”之风格。从上海江湾路的童稚岁月到台大校园里的学院回忆,让读者们看到一个读中文系的人逐渐成长的过程。 内容简介这本书共收二十二篇长短不等的文章,作者把它们分为三类:第一部是分文随笔类;第二部是赏析评论类;第三部是近年来翻译《源氏物语》的相关文章。作者之所以把这三种类型不同的文章收在一起,乃是因为尽管内容性质有别,却都是读中文系的人始终努力用功的三个方向。每个方向又与在台大读中文系的那一段日子有深厚而又温暖的关联,因此书名也已《读中文系的人》命之。 作者简介林文月(1933年-),台湾彰化县人,曾执教于台湾大学,担任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史丹福大学客座教授、捷克查尔斯大学客座教授,身兼研究者、文学创作者、翻译者三种身份。她的散文《京都一年》《读中文系的人》《午后书房》《交谈》《拟古》《饮膳札记》等作品在台湾影响很大,多次获奖,部分篇章还被编入台湾语文教材;翻译的《源氏物语》目前为华语世界最优秀版本。曾获时报文学奖、台北文学奖、中兴文艺奖等文学奖项。 目录第一部 偷得浮生二日闲 /3 生日礼物 /14 ——为蔚儿十六岁生日而写 过年·萝卜糕·童年 /20 说童年 /24 读中文系的人 /34 马兵营之行 /41 重游神保町 /50 一本书 /56 终 点 /62 ——为《源氏物语》完译而写 第二部 《诗经》“国风”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妇女 /69 .......... 媒体评论能让“大学精神”代代相传的,不是政府的文告,也不是校长的演讲,而是无数像《读中文系的人》这样的好书,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与人物。 —— 陈平原 试读章节“咦?你的台湾话为什么讲得这样好?”这是我跟人用台语会话的时候,常听到的恭维。但是,如果我告诉他:我本来就是台湾人,是一个道地道地的台湾人——父亲是彰化县北斗镇人,母亲是台南市人,别人又会惊讶地重新打量我说:“不像嘛,一点儿都不像!” 我这个年纪的本省人,多多少少都还记得一些日本话,有时候我跟日本人或只会说日本话的人(譬如日本华侨)用日语会话,也往往会听到:“你的日本话很漂亮,完全没有台湾腔。”之类的恭维。 我不知道一个人应该长得怎么样才像台湾人,可是我知道别人说我台湾话讲得不错,正表示我这个台湾人讲出来的台语实在不十分标准;人家以为我不是台湾人,却能说一口“流利”的台语,所以才会如此夸奖我。至于说到我的日语不带台湾腔,则又可能意味着我另有一种别的腔调也说不定。 这些话语我经常听到,所以平时总是不置可否笑笑而已,若要解释起来,实在有些麻烦,势必要牵涉到我的童年和我的生长背景。然而,前些日子,与一些朋友谈及此事,竟觉得有些情绪激动起来,想要温习一下逝去的童年,同时也借此给自己一个比较客观的分析和答案。 别人对我产生那种奇怪的印象,其实是有缘由的。 我虽然是一个道地道地的台湾人,却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出生在上海,我家八个兄弟姊妹当中,除了弟弟因避民国二十六年的“上海事变”而于东京出生外,其余七人都诞生于上海。双亲很早便从台湾迁居于上海。抗战结束以前,父亲一直任职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的上海支店,所以我们几个兄弟姊妹,先后都在上海市江湾路的家生长。 当时的上海,四分五裂。我们住的是日本租界闸北地区。那里面的日本人占着很大的人口比例。他们有许多就学年龄的子女,所以设有日本小学多达九所,其中一所专为朝鲜人而设。那时的台湾人,依据马关条约,也算是日本人,但是闸北地区的台胞子女大概没有朝鲜人多,因此日人并没有特别为我们开办一个小学,却令我们按学区划分,与日本儿童共同上学。我八岁时,先进入“第一国民学校”,次年因学生人数增多,新设立“第八国民学校”, 便与附近的日本学童们重被分配到那所新开的小学读书。直到抗战胜利,我小学五年级以前的教育,都是在那里接受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