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读诗会品赏录:开放诗歌的阅读空间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王光明等 著 丛 书 名:首都师范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文集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00051 出版时间:2008-03-25 版 次:1 页 数:266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内容简介“读诗会”承继了现代沙龙式”读诗会”和当代课堂式“读诗会”的传统。出发点是分享和交流诗歌阅读的喜悦.从阅读的视野关注诗人的思想和美学探索。我们认为诗歌的阅读与看报纸、读散文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愿意正视这种区别.探讨诗歌阅读的途径和方法,做一个比较自觉的诗歌读者。 作者简介王光明,1955年生。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已出版专著《散文诗的世界》(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初版,1992修订版),《怎样写新诗》(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艰难的指向——“新诗潮”与20世纪中国现代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等。论文集:《灵魂的探险》(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面向新诗的问题》(学苑出版社,2(102)。编著:《六十年散文诗选》(与孙玉石合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中外散文诗精品赏析》(花城出版社,1990),《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诗经典》(与孙玉石合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现代汉诗:反思与求索》(作家出版社,1998),《我们时代的文化症侯》(与胡越合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等。 目录读诗的三个问题(代序) 第一辑 读诗会 开放诗歌的阅读空间 情感与形式的磋商 ——闻一多的两首诗 情感、经验与艺术的转化 ——冯至的两首诗 恰切的形式与抒情传统的融合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感觉和想象的魅力 ——徐志摩的《落叶小唱》 现代与古典的融合 ——戴望舒的《雨巷》 面对纷繁多姿的“记忆” ——戴望舒的《我的记忆》 苦难中国的想象与现代诗的境界 ——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意象与形式的意义 ——艾青的《手推车》 雕塑静默的“思想” ——郑敏的《金黄的稻束》 导引“古井”里的甘泉 ——舒婷的《呵,母亲》 阐释诗歌与“自我”的复杂性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穆旦的《春》 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作者与读者 2004年的诗:印象与评说 可能的拓展:诗与世界关系的重建 ——臧棣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歌 诗歌传统与汉语特质 ——从赵野诗的“古典抒情”谈起 第二辑 个人品读 四首名诗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 郑敏:《金黄的稻束》 芒克:《阳光中的向日葵》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形式、技巧对题材的征服 ——闻一多的《也许》 再次把自己献上祭坛 ——邵燕祥的《一本书的跋语》 洗尽铅华的爱情诗 ——邵燕祥的《银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