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动脉囊 |
释义 | 部位心管的头端与动脉连接,尾端与静脉相连,两端连接固定在心包上。心管各段因生长速度不同,首先出现三个膨大,由头端向尾端依次称心球(bulbuscordis)、心室和心房。以后在心房的尾端又出现一个膨大,称静脉窦(sinusvenosus)。心房和静脉窦早期位于原始横隔内。静脉窦分为左、右两角。左、右总主静脉、脐静脉和卵黄静脉分别通入两角(图24-6)。心球的远侧份较细长,称动脉干(truncusarteriosus)。动脉干前端连接动脉囊(aorticsac),动脉囊为弓动脉的起始部。 弓动脉源头弓动脉先后共发生6对,都从动脉囊发出,分别走行各对鳃弓内,绕过前肠的外侧,通连于同侧的背主动脉。6对弓动脉并不同时存在,常常在后一对出现时,前一对已退化消失或发生演变,各对弓动脉的演变结果如下 第1对弓动脉:在第3对弓动脉形成时便退化消失。 第2对弓动脉:继第4对弓动脉形成和增大之后退化。但与第2对弓动脉相连的头侧背主动脉并不消失。 第3对弓动脉:左、右第3弓动脉各发出一个分支,即左、右颈外动脉。以颈外动脉起始点为界,第3弓动脉被分成近侧段和远侧段,近侧段成为颈总动脉,远侧段及与其相延续的背主动脉共同形成颈内动脉。 第4对弓动脉:左、右侧变化不同。左侧第4弓动脉和动脉囊左半共同形成主动脉弓,左侧背主动脉背侧发出的第7节间动脉形成左锁骨下动脉。右侧第4弓动脉及与其相连的尾侧背主动脉和右侧第7节间动脉共同组成右锁骨下动脉。右侧第7节间脉起点至左、右背主动脉汇合处之间的一段背主动脉消失。动脉囊右半形成头臂干。两侧第3和第4弓动脉之间的一段背主动脉消失。 第5对弓动脉:发育不完全,很快消失。 第6对弓动脉:左、右第6弓动脉各发出一分支到肺芽。两侧的分支分别与同侧第6弓动脉的近侧段共同形成左、右肺动脉。右第6弓动脉的远侧段消失;左第6弓动脉的远侧段保留,连接于左肺动脉与主动脉弓之间,即动脉导管(ductusarteriosus)。随着动脉干的分隔,肺动脉与肺动脉干通连。 首例扩张手术90年代初期,心内科开展了广州市首例经皮冠状动脉囊扩张,使部分冠心病的病人避免了开胸搭桥手术之苦。该项目的开展,使冠心病的治疗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奖。在此基础上,心血管内科又开展了全国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旋磨术,对治疗高度而坚硬的冠状动脉狭窄,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有显著的疗效,被国务院授于"中华之最"牌匾并获广东省、广州市科技进步奖。心血管内科还帮助北京301等多间医院开展该手术。 相关论文1、大脑中动脉囊性动脉瘤临床特征及显微手术策略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囊性动脉瘤(MCAA)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2月手术治疗37例MCAA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37例患者共发现MCAA38个,位于大脑中动脉近端(M1As)11个、大脑中动脉分叉部(MbifAs)25个、大脑中动脉远端(MdistAs)2个;MCAA发生破裂者32例,脑内血肿发生率37·5%;入院时Hunt-Hess0级3例、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15例、Ⅳ级5例、Ⅴ级2例;所有患者均在电生理检测下,经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显微镜下顺行或逆性循大脑中动脉打开侧裂,分离并夹闭动脉瘤颈;术中微血管多普勒检测夹闭前后MCAA及其重要分支的血流状况,确保瘤夹放置满意;38个动脉瘤均以一枚或多枚动脉瘤夹夹闭;术后恢复良好25例;22例获随访6月,GOS4~5分16例、GOS2~3分5例、GOS1分1例、死亡1例。结论联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术前充分做好手术计划,并在电生理检测和微血管多普勒的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可获得满意疗效。 2、中国小型猪冠状动脉囊扩张术后的组织学及形态学特征 目的研究中国小型猪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后的组织学及形态学特征,建立中国小型猪冠状动脉内介入术后再狭窄动物模型。方法对16头中国小猪左冠动脉前降支或回旋支行球囊过度扩张术,分别在术后3d和术后30d处死动物,通过HE、马宋三色和维尔霍夫-范吉杂色切片,观察血管最大内膜厚度、新生内膜面积、狭窄程度、血管周长和管腔周长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