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董执谊故居 |
释义 | 别称为“贞吉居”的董执谊故居,位于福州南后街西侧162号。新做了6扇大门,门前新塑造了刻版印书雕塑,这与董执谊曾经开办“味芸庐”刻书坊相符。 董执谊(1863-1942年),字藻翔,号藕根居士,出身书香门第。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出任盐官、咨议局议员。归辞,专心治学,喜藏书。在南后街开设过“味芸庐”书坊,主营地方文献和书籍。董执谊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修订、刊行了《闽都别记》。 清内阁大学士、末代帝师陈宝琛很欣赏董执谊仗义执言,正直与能干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功绩,给董家题了一块木匾“贞吉居”。“贞吉”典故出自《易经》“谓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暗含对董氏人品气节的赞许和勉励。 董执谊故居系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前后两进,两座毗连,四面风火山墙。建筑面积1413平方米。较具特色处为二进的花厅建筑。厅堂木构,四柱三开间,柱联曰:“廿载羡私居,苟有苟完,居处敢忘先圣训;三楹成小筑,肯堂肯构,贻留尤望后人贤”,表达了董执谊的生活理想、价值观及对子孙后辈的期望。“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这座房屋既不气派、也称不上精美,但董执谊已经很满足了,豪宅并非目标,他在精神上的追求远远超过物质。“三楹小筑”带着书香门第的幽雅气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含义在此得到完美的延伸。厅廊下照例是天井,辟有鱼池,护栏相围,驳岸青石垒砌,一头开通道,以三两层阶石拟出小河岸的模样。锦鲤红鲫等在浅水中悠游。池边花木扶疏、假山嶙峋,与池水相映成趣。通道口的围墙旁有一口水井,青石打制的圆形井圈,打磨光滑,造型美观,井圈上篆书,镌“石泉”二字,下款则落隶书“苍作”,字体俊逸,为郭柏苍所书。名人手书,使水井显得格外古拙。池的北侧栽有花木,池的南侧筑有平台,高约1米,台基用方石垒砌,工整牢固,平台上建有一座木构的长方形亭屋,东南面依墙而筑,亭为通道出口,数层石阶连接亭廊。楼阁虽小,却巧妙地分隔出公共与私密空间。想来在楼阁内弹琴写字,可消长日寂寥;屋设有花窗、门扇,亭屋北面为走廊,用美人靠作为通道栏杆,设计奇巧。 花厅南面与衣锦坊4号的清代私家园林“水榭戏台”的后院仅一墙之隔。花厅整体保留着民国初期的建筑原貌。虽无“三坊七巷”中大家气派,却也不失为环境优雅的古建庭院。 每年春节元宵期间,董家宅门前聚集了一批董姓族人。他们架竹梯、贴春联,忙得不亦乐乎。一番忙碌后,几副崭新的春联贴好了:正门的上联是“闽越千秋 纸贵双峰梦”,下联是“文章两杼芸香一脉风”,横批“贞吉居”;侧门的上联是“贞心遗教泽五湖四海方为水”,下联是“吉宅读书香七巷三坊总是春”,横批“国盛家乐”。 董执谊因修订刊行珍贵历史文献《闽都别记》著名,其家族被称为文教世家,几代人皆为教师。这家人为了体现家族特色,特意编写了两副春联,点明这家是书香门第,诗书传家。 “贞吉居”是清内阁大学士、溥仪的教师陈宝琛为董家所题的匾额。所以两副春联中都体现了“贞吉”二字。在第一副对联中,“双峰梦”代指《闽都别记》。“两杼”是董家史上的堂号,源于董执谊的祖母和母亲辛苦织布供他求学的故事,有两台织机之意。“芸香”则是旧时书本防蛀的药草,代指藏书。在第二副春联中,“贞心遗教泽”含文教世家之意,“五湖四海方为水”中的“水”则是墨汁之意,说明这户人家是书香门第。主人说。“虽然三坊七巷改造后,宅子翻新了,但不能忘记祖宗的文化,我们打算以后每年都要新写这两副春联。” 当年,社交活动是在厅堂进行。有林纾、王寿昌、陈衍、何振岱、陈培锟等文人墨客常雅集于此煮茗清谈、吟诗作对。解放后,仍有潘主兰、杨湘衍、谢义耕等前来参加董执谊长子董岳如主持的沙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