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边缘共生 |
释义 | 概述这里“边缘”是一种极端意义上的博爱、共生、共存、依附、交融、共同受益,相互之间最大化的共赢,并不产生打扰的意识形态。边缘共生与现实中一般意义上的婚姻概念关系产生一种强烈抵抗和藐视。边缘共生的概念包括但不局限于此。它可以存在与任何物质和精神世界,包括任何生物、植物、有机物,甚至宗教、哲学、政治、文化…… 在一般认识上,边缘文化即一种或多种非重点的、非主流片面的文化。在极权主义统治者的眼中,边缘文化是一种对统治者有潜在威胁的力量,或者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或者以各种手段收买同化之。 边缘文化总是弱势的、次要的文化,人们热衷于追逐主流文化,从不重视边缘文化的研究。“共生”思想和“边缘效应”理论是边缘文化产生的科学依据,“文化多样性”的思想是边缘文化存在发展的理论根据。边缘文化具有众多的历史根据和现实表现形态,并有其特殊的优势。在共生语境中,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之间不断发生双向运动,二者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共生的“伙伴关系”。 一、边缘文化的理论根据“共生”思想和“边缘效应”理论是边缘文化产生的科学依据 “共生”(symbiosis)是1879年德国植物病理学家安东·豆·培里提出的,他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上把“不同生物一起生活”称之为“共生”。“多样共生”既是生物之间的一种互利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共存关系。文化多样性是建立在生物多样性基础之上的。佛法提出了“缘起世间相依相存”和“众生平等”的观点,儒家提倡“和而不同”,墨家倡导“兼爱”,这些都含有“多样共生”的思想,都把“和谐”作为“多样共生”的主要特征。当代日本学者偏重于“向异质开放”的共生和竞争中的共生。笔者以为,“和”与“异”是共生必不可缺的两个方面,然而“和”是共生的主导方面,只有通过共生中的互动,才能减少和消除冲突。当然,事物之间还存在一种“非共生”的关系,是指二者非直接地生活在一起,但又与对方有一定的关系,例如中立关系、捕猎关系等。 “边缘效应”(edge effect)是“边缘文化”(marginal culture)产生的自然科学根据。1942年德国地理植物学家比查(Beechar)首先发现了边缘效应,他指出:不同地貌单元生物群落的界面地带或交互作用处,结构比较复杂,不同物种共生于此,种群密度非常大,一些物种特别活跃,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这种现象就是“边缘效应”。后来的科学发展表明,边缘效应是生态过渡带的显著特征之一,边缘效应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内部生物多样性的增加,系统的波动性导致系统的变动。引起边缘效应的机理在于边缘效应的加成效应、协和效应和集肤效应。边缘效应对于生物多样性具有的特殊价值是,边缘地带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边缘效应显著的生态过渡带,恰好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的诞生地。这说明生态过渡带的边缘效应是普遍客观存在的现象,它对不仅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对于促进人类社会多样性良性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 由上述“共生”思想和“边缘效应”理论,可以概括得出边缘文化的基本定义。“边缘文化”首先是指在不同文化交往中,某种文化吸取其他文化成分后,派生出许多新的文化,在此意义上,边缘文化是文化交流互动的产物,边缘文化也就是“杂交文化”或“共生文化”。除此之外,“边缘文化”还指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弱势的、不发达的、少数的文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边缘文化包含的这两方面内涵,前者侧重动态发展方面,强调文化流动中的变异;后者侧重静态原生意义,是从各种文化的力量不同、发达程度不一和数量大小等方面,相比较得出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和特性。 二、中国特色的共生世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民族融合、人本位、低碳、可持续发展观、也是一种共生的发展趋势。 三、童话故事中的共生1.《小王子》文化中的和谐世界。 2.阿Kent和小女巫的后现代版“和谐lolita式”边缘共生关系。 四、边缘共生理论在现实意义层面的作用掌握和运用它,可以最大程度的解决一些矛盾问题。 例如:理想与现实的冲撞、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爱情与婚姻的矛盾、患得患失的痛苦、兴趣爱好与工作的抵触、工作学习中的冲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