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莞镇象塔 |
释义 | 东莞镇象塔的底层为石幢,上部为石塔,其建筑结构包括底座、首层须弥座、座盖,二层须弥座、座盖,石幢柱、柱上盖,扁圆形石鼓垫,四角形佛塔等五层共十段。其中石幢柱用花岗岩料,余皆采用砂岩。全塔通高(不计散失的塔刹部分)397厘米、最宽处(以首层盖为准)105厘米。 该塔的的八角形石幢柱高宽为178X44厘米,八面都刻有铭文,因石质风化,所镌文字只能认读一部分。除第二面至第八面均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经文外,第一面可校得“以大宝……月乙卯朔六日庚申……面招讨特使进行内侍监上柱国邵廷……塔五层四面龛室……群象踏食百姓田禾累奉敕下着人采捕驱括入栏烹宰应瞻军……遗骸滞魄难超舍去……”等字样。 据翁方纲的《粤东金石略》、吴莱的《南海古迹记》等考证,此塔由当时东南面招讨使南汉禹余宫(离宫)特使邵廷埍经手,建自于“南汉大宝五年”(962年),由此此塔被列为“南汉名胜古迹”。 该塔顶部的四角形佛塔为标准的宝箧印塔形制,为目前世界上现存建造年代最早的独立宝箧印石塔。 据方志记载,一千年前南粤东莞郊野野象肆虐,它们成群结队地踏食田禾,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当时的南汉官府累次派人捕杀野象后,将象骨埋于地下,并在其上建起这座塔以镇压和超度野象的魂魄。 该塔原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区内的象塔街,1966年4月因城市建设的需要,经广东省博物馆、东莞县博物馆发掘整理后,移至现在的东莞市博物馆安置。但发掘时在塔底只发现埋有猪、箭猪、鹿等动物的牙齿和骨骼,并未见有象的遗骸。所谓“镇象”还有待查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