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边澄 |
释义 | 边澄,棉织技术专家,精于织物设计和浆纱工艺。曾设计制织新中国第一个外销棉布拳头产品“跳鲤细布”;首创聚乙烯醇和聚丙烯酸甲酯混合浆料;推动各种新浆料和浆纱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组织编写的《棉纺手册》、《棉织手册》等已成为棉纺织工程技术领域颇具影响的工具书。本词条还对明代僧人边澄作了简要介绍. 个人履历1914年10月11日 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县。 1937年 南通学院毕业。 1938-1939年 上海申新第九棉纺织厂助理员。 1939-1940年 大新振漂染厂职员、友生染织厂工务主管、华兴染织厂工务主管。 1940-1945年 诚孚信托公司设计室技术员。 1945年 南通学院副教授,私立上海工业专科学校副教授。 1945-1950年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五棉纺织厂织部保全技师。 1950-1958年 国营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织部工程师、工场长、总工程师、副厂长。 1959-1964年 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技术处副总工程师。 1964-1979年 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副总工程师。 1979-1987年 退休续聘于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 1987-1989年12月 上海市棉纺织工业行业协会理事、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棉织技术专家边澄简介边澄,字海清。1914年生于江苏省淮安县。学生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考入南通学院。1937 年毕业,获纺织工程学士学位。1938-1940年,先后在上海申新第九棉纺织厂、大新振漂染厂、友生染织厂、华兴染织厂从事纺织技术工作。1940年受聘于上海诚孚信托公司设计室。1945 年,受聘于南通学院沪校、私立上海工业专科学校任副教授。1945年10月,任职上海第五棉纺织厂保全技师。 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边澄由华东纺织管理局调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任织部工程师、工场长。1951年,参加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在天津联合召开的“1951年织布工作法”总结会议,主持其中“自动布机基本操作”部分的撰写。1954年,开发7038细布(跳鲤细布),开创我国细布进入国际市场的先例。1955年,升任总工程师,并被评为1955年上海市劳动模范。12 月,任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副厂长。1959年,任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技术处副总工程师。1960年,提出“品种定点生产、质量标准衔接、纺织染一条龙协作”的技术方案,改变了因自然灾害影响而质量下降的局面,使上海的纺织产品出口逐步增长。1961年,参加编写“纺织工业部生产管理100条”。 1964年,边澄到恢复建制的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任职,参与组织第二代棉纺织机械全套设备的选型、定型、试制、鉴定工作。1973年,开发聚丙烯酸甲酯与聚乙烯醇混合浆,攻克涤棉经纱上浆关。以后又开发多种变性淀粉浆料,推广上浆新工艺,既提高织造效率,改善布面质量;又节约大量粮食,降低上浆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革期间边澄为传播纺织科技知识、培养纺织科技人才,竭尽毕生精力。早期的学生,已成为技术骨干、专家或高级管理人才。1978-1995年,担任中国纺织出版社编委、《纺织学报》编委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编委兼机织学科主编。多次获得科技图书奖和荣誉证书。 边澄1932年参加中共地下党员杨述组织的“古堡烽火社”,进行“淮安旅外学生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6年参加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边澄历任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理事、棉织学术委员会主任、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边澄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被选任民盟上海纺织局总支部主任委员,直到1987年卸任。1985年,边澄在古稀之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边澄功成不居,淡泊名利;谦虚好学,提携后进。献身于棉织专业,取得了卓越成就。1996年,被授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 技术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我国出口的棉纺织品品种单一,档次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乏力。1954年,边澄时任上棉十九厂织布工场长,主持研制棉布创汇新品种。他经过市场调查,选定7038细布攻关;会同纺部工场,选用优质细绒棉,优化纺纱工艺,提高细纱强力;根据生产实践,改进浆料配方,制定技术措施、操作规范和定额管理制度,使新产品在质量、产量和成本上都取得满意的效果。试制成功的第一批产品运到香港,改变了外商对我国棉布停留在粗平布老面孔的看法,并以质高价廉吸引了客户的大量订单,随即在厂内开始大规模生产,并接着推广到全国。纱布进出口公司取意于“跳出外销龙门”,定牌为“跳鲤细布”,成为我国棉布长期出口品种之一,为国家创汇做出了贡献。为此,边澄被评为上海市工业劳动模范,受到陈毅市长的嘉奖。 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原棉质量不稳定、管理不严等因素,出口棉布质量下降,退货纠纷频繁,外商索赔金额巨大。边澄时任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技术处副总工程师,经深入各厂调查研究,总结技术、管理经验,结合当时原棉资源不足的情况,提出“优棉优用,品种定点,纺织印染质量标准衔接,一条龙协作”的技术方案,相应制定一系列技术、管理的改进措施,组织各厂贯彻执行,使外销成品质量迅速改观,索赔大量减少,出口逐步增长,创汇又达新高。 开发新浆料,创制上浆新工艺边澄认为:浆纱是机织的心脏。上浆好,织布工人就“一只盘头轻松七天,一缸浆纱好一个工区”;反之,“一只盘头累七天,一缸浆纱坏一片”。棉布的产量、质量和成本基本上都和浆纱密切相关。上浆工艺是关键,浆料是关键中的关键。边澄担任织布工程师以后,就抓住浆料配方和上浆工艺这一关,研究改进配浆成分,推行轻浆工艺,使上浆率从22%降低到12%-15%,织机断头率降低40%。相应地,织布车间也从高温高湿的生产环境转变过来。布机间工人欢欣鼓舞地说:“把我们从蒸笼里解放出来了。”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上海地区首先开发化纤混纺织物。特别是涤棉织物,市场旺销,要求纺织厂大量生产。但是,涤棉经纱上浆用的聚乙烯醇,原料依靠进口,耗用大量外汇,成本高;而且上浆后浆纱容易产生并头、绞头、倒断头,影响布机停台率和织疵。为解决“并、绞、倒”,有的厂采用浆纱上蜡工艺,但坯布染色后会产生蜡斑疵点,印染布正品率下降。边澄从深入研究聚乙烯醇的化学性能入手,探索各种化学助剂,用以混合聚乙烯醇,提高上浆后经纱的可织性。几经寻找,最后在上海制革厂取得少量鞣皮用的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甲酯。经配比试验,以聚丙烯酸甲酯与聚乙烯醇混合浆效果最好,能有效地改善浆纱的“并、绞、倒”,增加浆膜弹性,不仅提高上浆经纱的可织性,而且降低了浆纱成本。聚乙烯醇—聚丙烯酸甲酯混合浆开发成功,及时在市内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各地纷纷学习上海经验,以此法代替上蜡工艺。此后,又以聚丙烯酰胺混合浆用于粘胶纤维上浆取得成功,基本上解决了混纺织物、粘胶纤维织物的上浆浆料和浆纱工艺课题。 边澄不遗余力,继续组织各厂技术干部,成立浆料研究小组。从应用到推广使用变性淀粉、交联木薯淀粉等,都是从试点开始,取得经验后,确定浆纱工艺,然后在行业中逐步交流传播。与此同时,建立生产基地,保证新浆料的供应。边澄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组织下,策划和主持多次上浆工艺技术的交流研讨会,推动了全国新浆料的开发和工业化生产。 倡导实物质量评比,提高产品质量1962年,边澄在上海纺织工业局技术处工作中,发现各厂织物产品质量在数据上差异不大,但在与印染厂对口供应时,有的受欢迎,有的遭拒绝。同为一等品,展现布面,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差异。边澄根据织物特性和印染加工要求提出:坯布质量不能只凭物理指标和外观疵点数字,还要进行实物目光综合评比。在他的倡导下,上海地区开始了实物质量分析评比活动。 实物评比每季度一次。事先由公司派人到各厂在入库正品中随机抽取样布,分类编号密封。定时邀集各厂技术人员,在同类产品中,根据布面白星(棉结)、条影、横档、平整度、丰满度(府绸类增加布面颗粒突显状况)分别打分,根据总计得分定名次,启封揭晓。对名列前茅的给予表扬;落后的鼓励其向先进厂学习,提出改进措施。评到第一名的实物保留作为标样,在下次评比中再做比较。比出好的,说明总体质量有了提高,改留新标样;比不上标样,则研究总体水平下降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实物分析评比制度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实物质量的提高,带动印染布正品率上升。外销产品出口率大幅度上升。 纺织工业部赞赏并采纳了这一做法,定期组织全国性的同类产品实物分析评比,并多次委任边澄为评比组长,负责将分析结果汇总向评比会汇报。既总结了经验,又明确了方向,受到各地代表的欢迎。 实物评比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评选国家质量金、银奖时也得到采用。现今在同品种协作单位中仍有不定期的评比活动,共同促进实物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精心组编棉纺、棉织手册边澄热心纺织书籍出版工作。1978-1995年担任中国纺织出版社编委期间,在上海地区为出版社选题、物色作者。组织出版纺织十大工序的工人读本,并亲自为《纺织试验》、《纱织疵分析》等专著组稿、编审。 “文化大革命”后期,陈维稷副部长倡导编写纺织工业各行业的实用手册。编写棉纺、棉织手册的任务,落实到边澄肩上。当时年已花甲的边澄担任编写组总负责人,先后组织了数十名专家和科技人员参加编写工作。边澄从编写的主旨、体例、章节编排、文字要求到组织分工,无不躬亲。在完成初稿后,又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率领主要作者,到武汉、郑州、石家庄、北京、天津、大连、济南、沈阳、无锡等纺织基地,听取各厂工程技术人员对初稿内容的审读意见。“手册”从1972年开始编写,历时四年,于1976年出版《棉纺手册》,1977年出版《棉织手册》。此后适应技术的发展,手册又于1981年开始修订,并于1987年出版《棉纺手册》第二版、1989年出版《棉织手册》第二版。修订的第二版虽仍以国产定型设备为主,但增加了引进的国外先进设备以及在此期内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工艺。如:《棉织手册》第二版把初版本中的“织造”部分改写为“梭织”、“喷气织”、“剑杆织”三章;“化纤织物的生产”改写为“化纤织物工艺实例”。其他内容也做了增删调整。使手册与时俱进,更为实用。特别是援外人员,“手册”成为他们出国工作必备的工具书。两套“手册”多次重印。《棉纺手册》于1983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84年获纺织工业部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棉织手册》于1989年获纺织工业部优秀图书二等奖。1982年,边澄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编辑委员会委员兼机织学科主编。 社会评价边澄学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乐于接受新挑战,善于解决新问题。在从事的棉纺织专业上,做出卓越的开创性的贡献而不居功。长期以来,为开发新材料,推广新技术,总结新经验,编写新书籍,躬亲辛勤,全国奔波而不计劳苦。花甲之年还勇挑重担,年届古稀仍披阅案卷。只问任务,不问职务;接近群众,不耻下问。是受人尊敬的长者,又是为人钦佩的专家。现虽退休在家,仍常有人前去问候求教。道德情操,堪为风范。 主要论著1 边澄,高章博.关于纬纱给湿的探讨.纺织建设,1954 2 边澄(编写组总负责人).棉纺手册.纺织工业出版社,1976年初版,1987 年第二版 3 边澄(编写组总负责人).棉织手册.纺织工业出版社,1977年初版,1989 年第二版 明代僧人边澄边 澄,慈溪(今属浙江)人。正德间慕名往少林寺学艺,“托身居饮下者三年”,经暗地揣摩苦练,遂“妙悟博法”,“出诸学者右”。后游历江湖间,再姚江被迫比武,遭多人围攻。边从容应战,挥动佩巾缠住前一人之武器,顺势跃出圈外,使众人折服而放下武器。又与善于枪法的倭寇比武,倭“十余辈各持枪争先进攻,澄举扒一挥,枪皆落”众复将边围住,他直超其围,回身举扒打去,又在瞬间煞住,不伤对方。见清《宁波府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