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明县志 |
释义 | 1992版基本信息东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王守义 主编 杨运堂 李济仁 李洪耀 副主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92年 5000册 900千字 637页 彩图 14码 110.00元 ISBN7-101-01117-9 修志说明东明县自明朝中叶至本次修志,共11修:明嘉靖十五年 (1536) ,知县高橡首创《东明县志》,已失传。万历二十七年(1599),知县常澄修《东明县志》,未刻。万历四十年(1612)《东明县志》,知县李遇知修;天启三年(1623)《东明县志》,知县张福臻修;清顺治三年(1646),知县张学知修《东明县志》,均已失传;康熙十一年(1672) ,知县杨日升修《东明县志》,共8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刻本,江苏南京地理研究所藏有抄本;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县储元升修《东明县志》,共6本8卷;宣统三年(1911),李曾裕修《东明县志》,民国13年(1924),县长王亿年作序铅印,共4卷;民国22年(1933) ,县长任传藻修《东明县新志》,穆祥仲纂,共8册22卷,铅印本;1960年《东明县志》,油印本,东明县修志委员会编,东明县档案馆收藏。 本次修志自1986年4月开始,至1990年10月定稿付印,历时4年半。志书上限起自1840年,下限止于1985年,个别事物上溯至起源,部分章节下延至搁笔之时。《东明县志》 除序、概述、大事记、附录、编后记外,共设分志7编,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 东明县位居中原,濒临黄河,历史悠久,开发较早,仅县境东部就有原始社会遗址十处之多。如窦古堆文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刀;荆台集文化遗址出土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骨器、石器等。本县建置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 ,初称东昏,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 改为东明。此后,在历史上曾三置两废,一次大迁徙。1963年,始由山东省管辖。全县辖6镇、16乡,389个行政村,总面积1357平方千米,总人口67.37万人。198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2319万元,工业总产值7334万元, 财政总收入2209.5万元。 《东明县志》着重反映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农业生产在遭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获得较好收成。城市经济后劲增强。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快速提高。流通渠道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新石铁路复线东明段开工兴建,东明到岗山港高速公路的东明至菏泽段已建成通车,东明到兰考二级公路41千米正在建设,县修乡级公路20.l千米。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479千米,210个行政村通了柏油路。全县形成铁路、公路、水路比较发达的交通运输网。邮电通讯已建成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的县级通讯网。改革开放进展顺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本着积极、稳妥、规范的原则,走因企制宜、一厂一策的路子,83%的企业实行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出售等多种形式改革。农村改革重点推行了土地有偿使用和延长承包期工作,适度发展规模经营、住房制度改革,以售为主,售租并举,取得阶段性成果。粮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全县计划生育工作优秀,被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委员确定为山东省惟一的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县。 东明县钟灵毓秀,名人辈出。庄周曾为吏于漆园,徐子尝献计于外黄。白云洞系张良辟谷之所,济阳宫乃刘秀降生之地。陈平扶汉,功在社稷;吴?之贤,惠及黎元。卞望之一门刚烈,徐世?三朝元戎。唐理财家刘晏名传千古;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光照史册。以手划地,张齐贤马前献策;将身受杖,石拱辰朝廷直谏。现代有辛亥英烈王梦兰、戎马一生立下赫赫战功的张希钦将军;当代有亚洲巨人、体坛明星穆铁柱,武林奇葩张玉萍,著名戏剧家王焕亭、表演艺术家朱巧云等。 新编《东明县志》1994年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0版基本信息《东明县志》 东明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孔建民主编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 2010年12月 1150千字 770页 528元 ISBN 978-7-101-07654-7 主要内容《东明县志》的编修,始于明代,至今是第12次。这次编纂的《东明县志》,上限起自1986年,下限止于2005年,共15编87章430节,约120万字,随文图片600余幅,包括序、凡例、概述、大事记、正文、人物、附录、后记等内容。本志书断代的20年,正是改革开放的20年,也是东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快速发展,事业不断进步,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一 东明置县于公元前140年(西汉建元元年),始称东昏,公元9年(新王莽建国元年)改称东明。因受黄河影响,县建制历三置两废,四设治所,1490年(明弘治三年),才设县治于今县城址。 东明县位于北纬34°58′至35°25′、东经114°48′至115°16′之间。县境南北最长55公里,东西最宽35公里。2005年,县辖七镇、六乡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总面积1369.8平方公里;辖区居民74.87万人,共有22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9% 以上,另有回、蒙古、满、彝等21个少数民族。 东明属北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日暖花开,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冰雪风寒。年均气温13.8℃;年均日照2256.4小时;年均降水量609.2毫米;无霜期年均222天。 东明是黄河入鲁第一县,境内流长76公里。东明县境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形由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平均坡降为1/4000,平均海拔62.9米。除251平方公里的黄河滩区属黄河流域外,其余均属淮河流域。境内还有东鱼河、洙赵新河两大水系。年均引黄河水量6.55亿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资源2.4亿立方米。可利用土地资源9.9万公顷,地质肥沃,利于多种作物种植;黄河滩涂广阔,粘土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原油储量21.6亿吨,天然气储量600亿立方米。地热资源面积12.5平方公里、储量526万立方米。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东明县域有窦堌堆、荆台、朱岗寺、后张楼、庄寨、来庄、东台寺、小东湖、沙堌堆等一批古文化遗址。有庄子观、大路寺、草塔寺、开元寺、真如寺、城隍庙、沙窝庙、青龙寺、文庙大成殿、泰山行宫等一批重修后的古文化遗迹。有孙敦化墓、单雄信墓、陈兵备墓及一些碑刻。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烈士纪念碑10多处。有新建的黄河森林公园、万福公园、石化公园、黄河历史文化公园等景点。 在东明土地上,曾先后孕育了先秦思想家、文学家庄周,西汉丞相陈平,晋代名相卞壼,隋末农民起义将领单雄信,唐初大将徐懋功,中唐经济改革家刘晏,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宋大臣张齐贤,明兵部尚书石星、文学家穆文熙等一批彪炳史册的历史名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东明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参战,不怕牺牲,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杨履谦、李宜亭、孙自端、张岸等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在当代东明人杰中,有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少将张希钦,兰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将王志成,交通部原副部长李聚昌,东方巨人、中国男篮原强力中锋穆铁柱,旅美华裔航天员焦立中,中国武术“女状元”张玉萍,第十二届雅典残奥会TT9级乒乓球男单银牌获得者吕晓磊;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湘平等。 二 1986年以来,东明坚持“农业立县、工业强县、三产活县”战略,全党抓经济,着力抓工业,实现了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3年,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历史性转变。2005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7.4亿元,比1986年增长12.7倍;地方财政收入2.09亿元,比1986年增长46倍;一、二、三产业比由1986年的73:25:2调整为29:54:17,其增加值分别达到13.66亿元、25.43亿元、7.8亿元。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1986年以来,东明先后被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秸杆养牛示范基地县、秸秆养羊示范基地县、瘦肉猪生产基地县、沿黄涝洼地淡水养殖基地县,评为全省平原绿化先进县,命名为“中国西瓜之乡”。东明西瓜多次在全国、全省评比中获奖。至2005年,全县农业复种指数提高到260%,粮经比达到4:6,建成7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形成城郊蔬菜、西部油料、东北部粮棉、南部西瓜花生的种植业格局;全县有林地面积24351公顷,经济林3467公顷,苗圃162公顷,农田林网72942公顷,四旁植树121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23%;全县大牲畜存栏量11.85万头,猪27.72万头,羊82万只,家禽284万只,畜牧业产值3.5亿元,比1986年增长9倍;全县水产养殖面积3733公顷,植藕面积2066公顷,渔业产值1.7亿元,比1986年增长110倍。全县农业形成粮食、棉花、西瓜、蔬菜、油料、林果、畜牧、水产八大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基地达到6.67万公顷。产业化服务组织88家,参与经营的农户9.2万户。各类农民专业协会55家,农村中介服务组织800多个,对外输出12万人,年创劳务收入9.6亿元。全县有农村专业合作社8个。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73.1万千瓦,比1986年增加4.48倍,基本实现机械化。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1986年,东明有轻工、纺织、机电、电器、机械、化工、医药、粮油加工等企业共116家,工业总产值8693万元,上交利税77万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着力发展石油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国营企业方兴未艾、乡村企业异军突起之势。1994年起,对县属亏损企业实行破产重组和联合兼并,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现代企业体制逐步建立。进入21世纪,以膨胀工业规模、延伸优势产业链条、发展壮大民营企业为主方向,为招商引资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优惠政策。2004年,确立工业强县战略,把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作为发展工业的重中之重,盛事接踵,喜报频传,县域工业飞速发展。至2005年,累计合同引资73.21亿元,实际到位45.66亿元;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技改、扩改、新建项目120个,固定资产总投资80多亿元,工业门类增加,优势工业更强。县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产业集群优势突显,逐步形成石油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两大优势产业。东明石化集团进入全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化工百强、山东省百强企业行列。恒昌化工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玉皇化工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碳五”生产企业,入选中国化工企业500强。洪业集团有限公司单条环己酮生产线建成时全国最大,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管理创新优秀企业。此外,方明药业、拓星化工、恒润化工、海源化工、红三津化工等一大批化工企业崛起,山东省第三个石油化工基地在东明已具雏形。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含量增加,市场竞争力增强。明胜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产品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鸥翎”牌纯棉精梳纱作为全国名牌产品和山东省质量免检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勇越纸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天狼”牌瓦楞纸获蒙古国乌兰巴托“国际商工贸产品博览会金奖”和“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奖”;五得利面粉集团东明分公司生产的系列产品成为“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县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星罗棋布。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43家,总产值75.9亿元,利税4.03亿元;规模以下企业4954家,总产值16.87亿元。有10多种产品获国家、省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有16种产品出口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商业贸易繁荣兴旺。1986年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民营商业、服务业快速发展。至2005年,全县有各类市场73处,商贸流通机构和网点1.92万个,从业13.8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亿元,比1986年增长13.3倍。金融机构由3家发展到7家,各项存款余额34.24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5.58亿元、人均3456.7元,比1986年分别增长44倍和35倍。保险机构由1家发展到4家,各项保费收入7500万元,是1986年的357倍;理赔1500万元。商贸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8亿元、比1986年增长133倍。 基础建设不断加强。1986年后,东明黄河公路大桥和日东高速公路东明段先后建成通车,长东二线黄河铁路特大桥建成,新石铁路复线东明段全线竣工,东明县火车站、新汽车站先后建成,村村通油路工程启动。至2005年,境内干线公路全部改造成一二级公路,总里程114公里;县、乡级公路里程330公里;358个行政村通柏油路,总长800余公里,占全县行政村的90%以上。县、乡镇、村三级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年客运量195万人、货运量152万吨。1986年全县仅有固定电话562户,2005年发展到11.7万户,增长207倍。移动电话、互联网电脑从无到有,分别发展到11万户、5178户。邮电业务总量1.5亿元。电力事业快速发展。1995年实现村村通电;1996年县建成第一座发电厂,结束东明没有发电的历史;1997年东明石化集团热电有限公司建成,并入东明电网;1998年启动电网改造工程,至2005年全面完成农村及城镇电网改造,形成以220千伏变电站为枢钮、110千伏为支撑、35千伏为网架、10千伏配电线路辐射全县的输配电网络。年供电量3.713亿千瓦时,是1986年的8.6倍。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1986后农村人口逐步向县城转移,县城规模扩大。至2005年,县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比1986年增加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万多人,比1986年多5.1万人;县城主要道路长42.35公里,形成“五纵五横”的棋盘式格局;城区绿地覆盖率35%,道路亮灯率98%,主要道路保洁率100%。如今的东明县城楼房林立,金融保险、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齐全,商业繁荣,成为以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为经济主体、以“庄子故里”为重要人文历史特色、环境优美的省级卫生城。 三 经济的快速增长,物质文明程度的日益提升,促进了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1990年县实验中学建成招生。2000年全县“双基”教育达到国家目标。2004年县属高中实现电化教学。2005年县全面完成校舍危房改造任务,学校环境大为改观。该年,全县有幼儿园361所,教职工802人,在园幼儿12969人;有小学249所,初中22所,高中6所﹙包括职业高中2所﹚,技校和特教学校各1所,共有教职工6381人,在校学生10万人。学校教育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上升。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科技创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取得大的突破。至2005年,全县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级4家,各类科技人员1.1万人。20年间,共取得科技成果188项、专利120项,实施科技项目23项、推广科技新成果260项,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1986年的10%提高到42%。东明县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两次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 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日趋完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1999年全县基本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目标。2004年被省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至2005年,全县参合50.31万人,参合率78.91%。全县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980处,医务人员2262人,病床1037张,每万人拥有医务人员30人、病床14张。 文化体育繁荣昌盛。至2005年,县有体育馆一座;博物馆一座,藏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物1830件;图书馆一处,有图书3.5万册。调频广播电视可覆盖全县,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1.43万户。文体误乐活动渐趋丰富,一批文学新作问世,书法、美术、音乐、戏剧、摄影作品多次获奖。20年间,竞技体育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金牌183枚,银牌258枚,铜牌336枚;传统武术勃发生机。1996年东明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之乡”。 依法治县卓有成效。东明县先后开展了“一五”到“四五”普法教育,被授予“全国一五普法先进集体”和“三五普法全省依法治理先进县”称号。1998年,东明县创立“148”法律服务电话,经验在全国推广。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了公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2004年东明县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2005年全县有国家级文明单位1个、省级文明单位14个、市级文明单位28个。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至2005年,全县养老、公费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逐步健全,参保人数越来越多。建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困难群体的生活得到保障。 至2005年,全县城镇职工工资由1986年的1103元提高到10980元、增长近1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7元提高到3113元,增长8.8倍;人均消费支出由223元提高到2457元,增长11倍。人们日常的食、衣、住、行、用、娱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回顾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前程似锦。在中共东明县委、东明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有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有“突破菏泽,东明率先突破”战略的激励,有各级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有专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有勤劳、智慧东明人民的艰苦奋斗,相信一个更加富裕、和谐、文明的新东明,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