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避 |
释义 | 详细释义避 <动>注音:bi 四声 (形声。从辵),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同本义 [dodge;avoid] 避,回也。――《说文》 避,去也。――《苍颉篇》 无乃实有所避。――《国语·周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书生避雨檐下。――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避宅(到处躲藏,不住在家里) 离去 [leave]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注:“疏远也。” 桓公避席再拜。――《吕氏春秋·直谏》。注:“下席也。” 又如:避地(离去,迁居他处以避祸。或指隐遁);避趋(离开 避 bì ①躲开;回避:~开、~风。 ②防止:~暑。 示例【避讳】 ①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如汉文帝叫刘恒,就改'恒山'为'常山'。 ②不愿说出、听到或看到某些不吉利、令人不快的言行:渔民~说'翻'。 ③回避。 【避雷器】限制电气设备或线路上的过电压的主要保护装置。通常装在被保护设备附近。主要类型有阀型避雷器、管型避雷器等。 【避实击虚】见【避实就虚】。 【避实就虚】军事上指避开对方的实力,攻击其薄弱环节。又作避实击虚。 【避孕】用药物或用具阻止精子和卵子相结合,使不受孕。 【避重就轻】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也指回避实质性的问题,只谈无关紧要的方面。 【避】陕西方言中斥责人离开。(贬义) 通“僻、擗、辟、譬”避、辟、僻、擗、譬---- 《左传·昭公六年》:“楚辟我,衷若何效辟。”杜预注:“辟,邪也;衷,正也。”辟作“僻”解。《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辟作“擗”解,即捶胸。《诗经·邶风·柏舟》:“寤辟有票(“票”加提手旁)。”辟作“避”解。《礼记·儒行》:“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辞怨。”《札记·中庸》:“辟如行远,必自迩。”辟作“譬”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关于"避"的故事避”字堪称天下第一错字,之所说它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字一是影响大,二是皇帝写的,确确实实写错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理由。此匾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见图)。此错字是谁人所写?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提醒皇帝说写错了?何况皇帝有造字的特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