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辟 |
释义 | 解释辟 <名> (会意。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jie(2),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 同本义 [law] 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说文》 “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诗·小雅·雨无止》 古汉语解释辟(pǐ)①动词 开,与“闭”相对 例如: “语毕而宫门辟”——唐 李朝威《刘毅传》 “巫从旁望空呆祝,唇吻翕(xi)辟,不知何词”——《聊斋志异 促织》 ②动词 开垦,开辟。 例如:“前辟四窗” ③动词 屏除,排除。 例如:“是以辟耳目之欲”——《荀子 解蔽》 ④动词 驳斥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君主 [monarch] 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注:“天子也。” 皇王(指周武王)维(语气词)辟。――《诗经·大雅·文王有责》 又如:复辟 古称官吏 [official] 厥辟不辟。――《礼记·坊记》 三卿一长曰辟。――《周书·武顺》 正殿路寝,用朝群 辟 bì ①君主:复~。 ②排除:~邪。 ③帝王召见并授与官职。又见pì。 【辟易】因惊恐而控制不住退离原地。 【百辟】“列国诸侯,间亦称百辟。《诗经·大雅·假乐》有‘百辟卿士’。《烝民》有‘式是百辟’。《小雅·桑扈》有‘百辟为宪’之句。按辟字,有禁止、镇压之义。……概而言之,即专制统治农奴众人,使其就范而不敢犯上作乱者,为辟。”(引自黄现璠著《中国殷代社会史》,1950年4月) 读音辟pì ⒈开,打开,开发:开~。开天~地。 ⒉排除,驳斥:~谣。~邪说。~伪科学。 ⒊透彻:精~。 ⒋法度,法律:大~(死刑)。 辟bì 1.复辟;辟邪;征辟 辟mǐ 1.停止;平息。 辟bò 1.(用刀﹑剪等)分开。 2.分别;区别。 辟pí 1.织物边缘的装饰。 通假字通“僻、擗、避、譬、噼、癖、甓----” 辟、僻、擗、避、譬---- 《左传·昭公六年》:“楚辟我,衷若何效辟。”杜预注:“辟,邪也;衷,正也。”辟作“僻”解。《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辟作“擗”解,即捶胸。《诗经·邶风·柏舟》:“寤辟有票(“票”加提手旁)。”辟作“避”解。《礼记·儒行》:“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辞怨。”《札记·中庸》:“辟如行远,必自迩。”辟作“譬”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