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毕节
释义

毕节,地处贵州高原屋脊,乌江、珠江发源地,位于东经105°36′——106°43′,北纬26°21′——27°46′之间,东部和南部与本省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云南省、四川省毗邻。古代是夜郎文明、水西文化繁盛之境,如今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

中文名称:毕节市

外文名称:Bijie City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西南

下辖地区:1区7县

政府驻地:七星关区碧阳大道518号

电话区号:0857

邮政区码:551700

地理位置:川滇黔三省交汇处,黔西北大门

面积:26853平方千米

人口:734.27万(2007年)

方言:贵州话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倒天河、小河、沔鱼河风景区,灵峰仙境、七星关、大屯土司庄园等

车牌代码:贵F

代码:520500

拼音:Bijie Shi

基本简介

毕节概况

毕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古朴。夏为梁州献域,殷周至元朝,属古夜郎、罗施等国,明隶属贵州布政司水西宣慰司,解放后设毕节专员公署。有奢香博物馆、可乐遗址(夜郎古都)、彝族大屯土司庄园、黔西观音洞遗址(旧石器时代)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史前文物和建筑群,展示着古人类的历史遗踪、夜郎古国的神秘、水西文化的灿烂。有勇开九驿的明初彝族女杰奢香、报国爱民的清代重臣丁宝桢、李世杰。多彩的民族服饰,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婀娜多姿的民族舞蹈,彰显出民族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

毕节,革命老区,红色热土。1934年1月,贵州省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在毕节建立;1935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现毕节市林口镇的“鸡鸣三省村”召开了常委分工会议;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在毕节创建了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组建了全国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贵州抗日救国军。夏曦、钱壮飞、吴正卿等中共要人和许多红军战士热血洒毕节,长眠在此地。毕节还有五千多名热血青年涌跃参加了红军。

毕节,无畏贫穷,奋力争先,放眼长远,憧憬未来。胡锦涛同志亲自创建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科学发展观的早期探索和先行实践。自1988年6月试验区建立以来,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齐聚试验区,谱写着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篇章。

历史遗址

毕节扁扁洞遗址,位于七星关区海子街邵关村林家院对面。旧石器时代中期洞穴形遗址。洞口朝向西北,面积60平方米。1983年发现,1985年发掘。洞内深部的堆积物呈黄色,掘露厚度4.5米,出土石制品共75件,有石核、石片,动物化石有中国黑熊、虎等13种。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初期或稍早,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或稍早。骨样品的铀系法测年结果为距今13——17万年。

毕节海子街大洞遗址,位于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周家桥村东南。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形遗址。洞口朝向西,面积约1000平方米。1983年发现,1985年发掘,洞内堆积物多呈灰黄色,掘露厚度2.5米,出土石制品约800件。有石核、石片等。用火遗迹有碳屑、烧石、烧骨等,动物化石有竹鼠、豪猪、猕猴等。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第2层骨样品的碳14测年结果为距今17850±200年。

毕节青场老鸦洞遗址,位于原县级毕节市青场镇西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形遗址。洞口朝向西南,面积230平方米。1983年发现,1985年发掘,洞内堆积物胶结坚硬,以灰色和黄色为主,掘露厚度2米。出土人类化石有尺、桡骨1件。据形态特征和石化程度,归属晚期智人。出土石制品1000余件。有石核、石片等。用火遗迹有灰堆、碳削等。动物化石有猕候、竹鼠等。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碳14测年结果为距今13740±200年——19450±250年之间。

黔西凤凰穿洞遗址,位于黔西县城关镇西南新民村。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洞穴型遗址。面积600多平方米。1988年试掘。文化堆积层厚约3米,含两个灰烬层。出土石制品1600多件,有石锤、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端刮器、凹缺刮器和雕刻器等。有骨铲、骨锥、陶片10多块,均为夹粗砂、多呈黑色和褐色,纹饰有绳纹、栏纹、划纹、方格纹等。用火遗迹有堆、屑炭烧骨等。动物遗骸有螺、蚌、鱼、竹鼠、鼬、猫、鹿、麂、牛等10余种哺乳类碎骨、烧骨。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时代。

行政区划

辖1个区、6个县、1个自治县。

七星关区面积3412平方千米,邮政编码551700。区人民政府市东街道。

大方县面积3502平方千米,邮政编码551600。县人民政府驻大方镇。

黔西县面积2554平方千米,邮政编码5515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金沙县面积2528平方千米,邮政编码5518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织金县面积2867平方千米,邮政编码552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纳雍县面积2448平方千米,邮政编码553300。县人民政府驻雍熙镇。

赫章县面积3246平方千米,邮政编码5532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面积6296平方千米 人口111万 邮政编码553100。县人民政府驻草海镇。

历史沿革

三国诸葛亮征南中,济火为牂柯帅,相助刊山通道,擒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世有其地。明郭子章《黔记》曰:“唐阿佩,宋普贵,元阿画皆以历代开国时,纳土袭爵,居水西,号大鬼主。霭翠仕元四川行省左丞兼顺元宣慰使,皇明洪初归附,五年授怀远将军,世袭宣慰使。”区境秦初置夜郎、汉阳二县。秦亡县废,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属其辖。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开西南夷置牂柯郡,东霎时境为牂柯平夷县,西境为犍为属国汉阳县地。三国蜀置南昌县,为 降都慰治,属朱提郡。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南昌置南秦。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分)牂柯置平夷郡,治平夷县, 县入隶。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平夷没于成汉,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朱提相继归属。成汉灭,复入晋。晋该更平夷郡、县为平蛮。南朝梁太清中(公元547—549年)为 氏所据。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矩州剌史谢法成招慰比楼部(卢鹿部分支)七千户,总章三年(公元670年)置禄州和汤望州。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昆明部内附,置宝州、龚州羲(义)州、犍州、郝州、晖州。宋庆历(1041—1048年)初增置姚州。均为羁縻州。宋末,诸州皆废,东部为罗氏鬼国地,西境为乌撒部。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乌撒路,十五年置乌撒军民总管府(今威宁、赫章),十六年置罗氏鬼国安抚司,十七年改罗氏鬼国安抚司为顺元路宣抚司,十九年置顺元路宣慰司。二十年置亦奚不薛宣慰司(今大方)。二十一年改乌军民总管府为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升乌撒宣抚司为乌撒乌蒙宣慰司,隶云南行省,辖乌撒、阿头、易溪、易良、乌蒙、閟畔6部。今区境威宁、赫章等地为乌撒部。二十九年并顺元、亦奚不薛、八番罗甸三宣慰司为八番顺元宣慰司兼都元帅府,领顺元路军民宣抚司,管番民总管及金竹、定远二府,9安抚司。大德七年(1303年)罢亦奚不薛宣慰司及诸路土官,徙顺元宣抚司于亦奚不薛。至治、泰定间(1321—1328年)降顺元路军民宣抚司为安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贵州宣慰使郑彦文及土官霭翠叔禹党、宣慰宋蒙古歹等内附,置贵州宣慰司。霭翠自领水西,分中水、下水、底水三路土官,十二宗亲(后为十二则溪)四十八土木管其地。十五年置乌撒卫(今威宁)、水西卫。三月置乌撒土府。十七年(1384年)置毕节卫,置七星关守御千户所隶乌撒卫。二十一年置赤水卫、层台卫。二十二年置永宁宣抚司。二十三年置普市千户所,分水西地置威清卫。二十七年废层台卫置赤水前千户所,隶赤水卫。永乐十一年(1413年)改贵州宣慰司隶贵州布政使司。十二年改乌撒卫隶贵州都司。隆庆六年(1572年)置乌撒军民府,崇祯八年(1635年)筑大方、水西、比那3城,置12州,旋废。仍置水西宣慰司。清康熙三年(1664年)平水西安坤,四年于比那城置平远府,领胧胯、的都、朵你、要架4则溪地;于大方城置大定府,领法戈(化齐)、火著、木胯、架勒4则溪地;于水西城置黔西府,领以著、则窝、雄所3则溪地,隶贵宁道(后改贵西道)。裁乌撒卫置威宁府,治卫城,设威宁镇总兵,隶贵州。二十二年改黔西、平远2府为州,隶大定府。二十六年降大定府为大定州;裁毕节卫置毕节县,省赤水卫入毕节县;并永宁卫、普市千户所置永宁县。黔西、大定、平远3州及毕节、永宁二县俱隶威宁府。雍正五年(1727年)划永宁县归四川。七年升大定州为府,降威宁府为威宁州。黔西、平远、威宁3州及毕节县隶大定府;划威宁州后所归云南宣威,以可渡河桥为云贵省界。十一年置水城宁,驻大定府通判。1913年废府、州、厅置县,今境有大定、黔西、威宁、毕节、平远5县,隶贵西道,道衙署驻毕节。1914年改平远县为织金县。1935年6月于毕节设第四行政督察区,领毕节、水城、威宁、大定、黔西5县。1937年划织金县入第四行政督察区。1941年析黔西县东北部置金沙县;析大定县西部5区及织金县西部地置纳雍县。1942年析威宁县东部赫章、可乐、野马川、财神堂4区置赫章县。1950年置毕节专区,辖毕节、大定、金沙、黔西、织金、纳雍、威宁、赫章、水城9县。1954年改威宁县为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区为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8年改大定为大方县。1966年析水城县大河等10公社置水城特区,属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1970年划水城县归六盘水地区。毕节专区改称毕节地区。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赫章7县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1992——1993年建镇并乡撤区后,全地区撤销原县与乡之间的89个区镇建制,改原736个乡镇为250个乡(镇、办事处),其中:97个镇,147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1994年毕节县撒县设市(县级),乡(镇、办事处)未作调整。1995年金沙县撤销岚头乡,设立岚头镇。至此,毕节地区辖98个镇,146个乡,6个办事处。

2011年,国函〔2011〕130号文件,撤销毕节地区设立地级毕节市。毕节市设立七星关区,以原县级毕节市的行政区域为七星关区的行政区域。毕节市辖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七星关区。

旅游观光

毕节涌现出一批旅游景点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获得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著名景点:翠屏旭日、东壁朝霞、响水轰雷、丰落秋成、双峰脱颖、南山雨霁、龙潭夜月、灵峰仙境、南桥虹霓、那鲁洞天、天河乐园、五龙翡翠、陵园胜地、百花红迹、阳山松涛、北镇雄关。

原毕节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被誉为“天然喀斯特地貌博物馆”。这里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清凉世界;这里有神奇秀丽的奇山、秀水、飞瀑、溶洞;这里是红军长征谱写壮丽史诗的革命老区;这里有淳朴浓郁的彝族、苗族风情。旅游、避暑、休闲、度假,这里是最佳胜地。

毕节市区古存“老八景”:翠屏旭日、东壁朝霞、响水轰雷、丰落秋成、双峰脱颖、南山雨霁、龙潭夜月、灵峰仙境;今建“新八景”:南桥虹霓、那鲁洞天、天河乐园、五龙翡翠、陵园胜地、百花红迹、阳山松涛、北镇雄关。

市区大众国际酒店、毕节大酒店、腾龙凯悦酒店、天工大酒店、洪山宾馆、洪南大酒店等,均为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停车为一体的星级旅游饭店;杜鹃、多彩、职工等旅行社,承接组织、招徕、接待海外及国内各种旅游性质的旅游团体、散客服务、票务服务及代订房、餐、车等业务。

境内旅游资源和周边风景名胜相融已形成下列旅游线路:

红色旅游线:毕节——川滇黔干革命委员会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陵园胜地——沔鱼河——“鸡鸣三省”会议旧址。

彝族风情旅游线:毕节——小河景区——溜耳河峡谷风光——大屯土司庄园——“大跃进”炼钢炉群——三官寨——大河口果园——百里杜鹃——奢香墓——贵阳。

苗族风情旅游线:1、毕节——朱昌花厂苗寨——燕子口大南山苗寨——毕节;2、毕节——阿市安然苗寨——大方八堡苗寨——贵阳。

生态旅游线:毕节——灵湖——拱拢坪森林公园——乌江上源溶洞漂流——七星关——韭菜坪石林——草海。

资源特点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硫、铁、硅、砂、粘土、草炭、大理石、高岭土、重晶石等。其中煤、硫、铁、锌探明储量分别达540000、29856、4042、1540万吨以上,硫磺已打入国际市场。

农副土特产品众多。主要有烤烟、天麻、白蒜、大豆、芸豆、竹荪、柑桔、半夏、杜仲、五倍子、生漆、茶叶、马铃薯、党参、蚕茧等。其中,烤烟叶厚、色黄、质优,年产200万担左右;白蒜、杜仲、五倍子等名贵药材等字闺中。

自然条件

毕节市是典型的岩溶山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05°36′——106°43′,北纬26°21′——27°46′之间,东部和南部与本省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云南省、四川省毗邻。

正处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境内多山,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点赫章韭菜坪2900.6米,为全省最高点,最低海拔457米,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全区总面积26844.5平方公里,高原山地占93.3%,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大水系,长江流域面积占95.38%,珠江流域面积占4.62%,是乌江、赤水河、北盘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毕节市大部分地方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适中。各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01.8—1780.2小时,年平均气温10 5—15.0℃ ,一月平均气温17——4.3℃,七月平均气温17.6——24.9℃,稳定通过10℃的有效积温2544.6—4617.1℃;年平均降水量848.6—1394.4毫米,月变率大,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至9月;无霜期 205—297天。

境内山清水秀,平畴谷幽,风光秀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适宜。

风土人情

毕节市是个多民族杂居地区,居住着汉、彝、苗、回、白、布依、仡佬等30多个民族,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77个民族乡,使毕节风土人情多彩多样,民俗民风绚丽多姿。

古老独特的民族礼俗,构成毕节人热情,礼貌,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传统风尚,别具情趣的彝族迎亲,苗家牛角酒,回族的道"色兰",彝、苗丧葬习俗,布衣婚俗等独具一格。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苗族跳花节"、"布衣族的六月六节"等。

五彩缤纷的民族歌舞,以汉、彝、苗、回、布依、白、仡佬等7个民族歌舞为一体的 <<乌蒙欢歌>>享誉国内外,先后出访北欧、加拿大等国,并多次荣获全国全省民族歌舞大赛一等奖,成为北京中华民族园,云南民族文化村等旅游景区的主要歌舞之一。苗族"滚山珠"先后出访北欧等国并在国际,全国,省大奖赛上一举夺魁。

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在云南省楚雄州中国国际彝族服饰展览中名列前茅,在贵州省首届少数民族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古老淳朴的民族传统体育独具特色,彝族铃铛舞<<乌蒙铃>>苗族射弩等项目先后囊括了全省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竞技金奖。

别具风格的民族建筑以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奢香博物馆等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积淀了很深的民族建筑文化底蕴。以及彝族的"土掌房"、"象祠"遗址等形成毕节民族建筑的特定体系。

古老独特的民族戏曲乐器,以彝族的“摄泰吉”、“月琴”、“口弦”,苗族的芦笙、三眼箫、四眼箫,布依族的牛角二胡为代表,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智慧和结晶。

民族古籍文化是毕节享誉全国的一个亮点。<<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文典籍目录>>、 <<迁徙歌>>等70多部3000多万字出版发行,引起了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使毕节成为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院学生实习基地之一。

古朴典雅的民族工艺以彝族剪纸,苗族蜡染,制绣为代表,别巨匠心。风味独特的民族食品以彝族的“咂西”、“水花酒”、“鸡八桂”、“陀陀肉”苗族的“糍粑”回族的“牛干巴”为代表,工艺独特,回味无穷。

旅游资源

毕节属岩溶地貌,开发历史悠久,具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岩溶景观和其他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高原明珠"之称的威宁草海,被誉为"地下天宫"的织金洞,有"天然公园"之称的百里杜鹃(包括奢香博物馆),"古、野、奇、曲"的纳雍总溪河风光(乌江第一漂),叹为观止的大方九洞天及十里溶洞探险漂、大屯土司庄园风景区和众多的史前文物,古建筑群,古石刻,这些风景名胜与安顺龙宫,黄果树瀑布一道,构成了贵州西线旅游区。

动物资源

毕节市有牛、马、猪、羊、狗、兔、鸡、鸭、鹅、鸽、猫、蜂等畜禽动物。2005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13.78亿元,年均增长5.06%;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猪、牛、羊存出栏同步增长,大牲畜年末存栏156.31万头,年均增长2.47%,肉类总产量35.08万吨,年均增长6.29%,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九五”末的29.5%增加到39.3%。

猪,2004年底全区存栏377.29万头,增长3.49%;出栏肉猪274.4万头,增长6.21%。马,2004年全区24.23万匹,毕节地区“黔西马”体质坚强、精悍灵活、能拉善走,素有“爬山虎”之称。牛,2004年全区牛存栏达124.94万头,经过多年的品种改良。牛的品种普遍得到提高,本地最有名的品种“安化牛”,体形高大、体格健壮、耐粗饲、抗病力强、力大耐劳、适应性广。羊,2004年存栏81.48万只,增长4.65%。出栏40.02万只,增长7.99%。

野生动物1000多种,珍稀动物在10种以上,国家一类保护珍禽黑颈鹤受到很好的保护,吸引着无数的中外专家和游客。

经济发展

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70.61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78.91亿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108.16亿元,同比增长20.5%;第三产业83.53亿元,同比增长15.6%;完成财政总收入44.76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9.44亿元;全区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一年的32.2:38.1:29.7转变为29.1:40:31,三次产业结构初步实现由“二、一、三”排序向“二、三、一”排序的转变。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50.24亿元,同比增长19.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81亿元;“两烟”实现税收13.25亿元,占财政收入的27.3%;煤炭年产量达2871万吨,水电和火电装机容量达660万千瓦,煤、电增加值分别达到24亿元、34.16亿元,分别占全区生产总值的8.9%、12.6%,实现税收8亿元和6亿元,分别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7.87%、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76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2043元,比上年增长8.9%;贫困人口从59.81万减少到57.31万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人口自然资源增长率为8.45%,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其它各项事业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2008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402.98亿元,产业排序为“二三一”。财政收入上升到69.58亿元。毕节经济发展速度保持了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在全省九个地州市中从后列跃居第三。

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500.1亿元,同比增长1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6.7亿元,同比增长50.3%;财政总收入91.34亿元,同比增长31.27%;规模工业增加值111.04亿元,同比增长15%;农业总产值165.06亿元,同比增长6.02%;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总值180亿元,同比增长20.3%;旅游总收入76亿元,同比增长4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90元,同比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3109元,同比增长12.9%,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势头。 2010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600.85亿元,经济总量在全省九个地州市中继续保持前三,分别是贵阳1121.82亿元,遵义908.76亿元,毕节600.85亿元,六盘水500.64亿元,黔南356.68亿元,黔东南312.6亿元黔西南307.13亿元,铜仁293.6,安顺232.92亿元。

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 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从2007年的281亿元、45亿元、108亿元增加到745亿元、180亿元、834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4%、31.8%、5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 达到16500元、 4300元, 年均增长10.7%和11.4%;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660亿元、 360亿元, 是2006年的3.24倍、2.74倍。全省经济发展综合测评排名由2007年的第7位上升到连续两年居 第1位。

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以稳定优化一产、壮大提升二产、加快发展三产为着力点,依托优势资源开发,推进工 业、农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在做大经济总量中调整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十大 产业振兴计划”,煤炭、电力、“两烟”、装备制造、建材、白酒、化工、食品、冶金和轻 纺等产业多元协调发展。建成力帆时骏年产31万辆载货汽车等大型装备制造项目;开工建设 中石化年产60万吨聚烯烃、中海油参股的织金精细磷化工等新型能源化工项目。规模以上工 业总产值从148.52亿元增加到443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8%。规划建 设12个产业园区,提高了产业横向配套能力和要素聚集能力。实施“3321”工程、“三万农 业示范工程”,规划建设“十带百园”农业示范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场基地880个,培育龙头企 业127家,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01个, 提高了特色农业产业化、 标准化、 集约化经营水平。 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精心打造“百里杜鹃—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苗寨 —织金洞”等精品旅游线路,开发了油杉河、冷水河、阿西里西、慕俄格古城等20个旅游新 景区, 百里杜鹃、 织金洞等景区被评为4A 级景区。 打响了“洞天湖地、 花海鹤乡、 避暑天堂” 旅游品牌。旅游总收入从6.37亿元增加到1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45.9亿元增加到 151.3亿元。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35.3%。

教育状况

高校:毕节学院(英文名称:Bijie University)是2005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位于黔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毕节市。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是2008年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毕节农业学校同时并入,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主体,中职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两翼,科研、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为助推的办学格局。

高中:有毕节一中,毕节二中,毕节六中等20余所高级中学。

初中:有毕节八中,毕节七中等。

现任领导

毕节市委书记:秦如培

毕节市委副书记、毕节市长:张吉勇

毕节试验区

毕节试验区,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毕节市,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冲。北接四川、西邻云南,东与本省的遵义市、贵阳市接壤,南与六盘水市、安顺市相连。辖七星关、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一区七县,涵盖贵州省毕节地区全部市县,面积26853平方公里,人口720万。全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川秀美,资源丰富,人民勤劳,民风纯朴。

天地造化,大自然赐予这块宝地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矿产有32种,其中,煤、硫、磷、铅锌、铝矾土、大理石、重晶石最为丰富。煤的上表可开采储量为247.3亿吨,2000米以上储量为700多亿吨,且主要为优质无烟煤;铁矿探明储量为2.28亿吨;铅锌矿储量1100多万吨;磷矿块岩储量14.1亿吨;硅石储量1115.2万吨。均居全省首位。

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使区内生长着2800多种动、植物。其中,尤以盛产优质烟草、干果和多种中药材而闻名。

秀美的山川,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再加上珍贵的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蕴藏了丰富的旅游资源。闻名遐迩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气势磅礴,流金溢彩,被称为行星上的奇观;素有“天然花园”之称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面积达250平方公里,灿若织锦,百里飘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明珠”——威宁草海,面积达45平方公里,碧波荡漾,鹤鸣鹭飞。还有集奇山、秀水、异石为一体的大方“九洞天”,被称为“乌江第一漂”的纳雍“总溪河”等自然风光,加上赫章“可乐遗址”,毕节市“大屯土司庄园”等四处国家级重点文物,美不胜收,使人流连忘返。

毕节是一个革命老区。贵州省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于1934年1月在毕节建立。1935年2月5日,毛泽东同志率领的中央红军在云贵川交界的毕节市林口镇“鸡呜三省”村召开了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毕节时,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提议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此后全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以“贵毕”、“大纳”等级公路和国道“321线”、“326线”为骨架,多条“省道”和通乡公路相互编织起来的庞大的密集型的公路交通网络,加上“内昆”铁路贯穿威宁县全境,全区交通四通八达,商旅往来十分便捷。即将建设的“隆黄”铁路、织金“旅游机场”、毕节“双山机场”以及全省规划的公路建设“两横两纵四联线”中穿越毕节试验区的“一横一纵一联线”,更使全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毕节还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大面积覆盖,加上典型的、复杂的喀斯特地形,蕴藏了221.9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1万千瓦)的水能。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洪家渡水电站(3×18万千瓦)、索风营水电站(4×13.5万千瓦)、黔北火电厂二期工程(120万千瓦)、大方火电厂(120万千瓦)、纳雍火电一厂(120万千瓦)、二厂(120万千瓦)、黔西火电厂(120万千瓦)、毕节头步火电厂异地改建(120万千瓦)、织金火电厂(240万千瓦)等一批电站、电厂和输变电工程,确保2010年发电量达1000万千瓦,完成黔电送粤任务。充足的能源必将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贵州科学发展的试验田”和“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并为加快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步伐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有力推进了该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呈现出可喜的态势。

1985年,胡锦涛同志出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在这个贫困的内陆山区省份,他不辞辛劳,走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学者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同样的政策条件下,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着效益上的差距,其结果将是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如果不相应采取有力措施,贫困地区将会更加落后。如何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成为他集中思考的重大问题。针对贵州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特点,胡锦涛同志把目光集中到在贵州省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毕节地区。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在建立试验区之前是贵州省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直到1987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农民人均收入只184元,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未解决温饱人口达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其总人口的53.68%,人口自增率21.29‰,森林覆盖率仅为8.53%。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毕节地区生态恶化、人口众多,严重遏制毕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迫使陡坡开荒,林、灌、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生活贫困,常靠政府救济为生。贫困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伴随人口的剧增而愈演愈烈,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将导致大片土地石漠化,从根本上将失去人类在此生存的基本条件。针对毕节地区严峻的现实,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构想,得到了省委“一班人”的赞同,1988年6月,经贵州省委、省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在“毕节试验区”创建过程中,为了争取对试验区的智力援助,1988年4月,胡锦涛同志代表贵州省委在京邀请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领导同志召开会议,介绍了拟建立毕节试验区的设想,期望得到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智力支边小组的支持。试验区成立之后,智力支边协调小组和各民主党派中央17年来始终将毕节地区作为智力支边的重点地区,并于1989年9月20日成立了由钱伟长任组长、常进时等任副组长的北京专家顾问组。此后,各民主党派、专家顾问组与试验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并肩战斗,亲密合作,共同走过了不平凡的17年。

与当时全国启动的改革试验特区、开发区不同,毕节试验区是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胡锦涛同志非常重视以创新的思路开展试验区工作,1988年6月8日,他强调指出:“牢牢把握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这个主题,就要针对全区有300万农村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这一现实,采取一切有利于摆脱贫困、落后的政策措施,加快资源开发,加速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实现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的目标。要针对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一半以上的现实,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如果这两大目标都能如期实现,那就表明试验区的改革试验是成功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如果没有实现,那就说明试验区的任务没有完成。”1 这一明确的发展思路及决策,包含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为毕节试验区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试验区成立17年来,毕节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区近700万各族人民在历届地委、行署的具体领导下,在八大民主党派中央和中央统战部的共同帮扶下,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主题,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的实际,充分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抓住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快经济发展,控制人口增长,坚持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中,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开始走出了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怪圈,逐步实现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贫困状况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人口的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成就显著;人民生活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23.4亿元上升到196.03亿元,粮食产量从1988年的103.8万吨上升到238.22万吨,农民纯收入从226元上升到1665元,贫困人口减少到56万人,5个国家级贫困县已相继越过温饱线;人口自增长率下降到9.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92%。根据毕节地区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毕节地区已经成为贵州省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参考资料

1.毕节地区概况 

2.毕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扩展阅读:

1

毕节人民网:http://www.bjrm.net

2

毕节市人民政府网站 http://www.bj-gov.gov.cn/

3

行政区划图:http://www.xzqh.org/quhua/52gz/2401bj.htm

4

毕节试验区:http://www.gzbjcn.com/

开放分类:
地理贵州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89次
最近更新:2012-05-22
创建者:RAffles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1袁泉2 

辛勤贡献者:

zhaop373 

1550911 

1119315118 

宇宙拾荒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1: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