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碧云寺
释义

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整个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三百多级阶梯式地势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势逐渐高起,为不使总体布局景露无遗,故而采用迥旋串连引人入胜的建造形式。其中立于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哼哈二将,殿中的泥质彩塑以及弥勒佛殿山墙上的壁塑皆为明代艺术珍品。

中文名称:碧云寺

类别:古建筑

地点: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

竣工时间:1331年

馆藏精品:彩塑

基本信息

地理与环境

碧云寺(Biyun Temple)

历史典故

碧云寺自元代创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相传此地原为金章宗玩景楼旧址,本名“碧云庵”。明代武宗正德十一年(l516年),以佞幸得宠的御马监太监于经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利用税收和从皇帝处所得钱财扩建了碧云寺,并立冢域于寺后,又在冢上种植了青松作为死后葬身之所。据说这种做法叫做“青松压顶”,实际上也是墓葬的一种标记。大概是因为有过这样一段历史,当地的人们都把这座寺称为“于公寺”。后来于经下狱庾死,葬身碧云寺的愿望也落空。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魏忠贤也看中这块宝地,再度扩建碧云寺,又在于经墓圹屋础上加工扩建,作为自己死后墓地。但五年后魏忠贤也获罪,墓穴遂废。经过这两次扩建,富有明代建筑特点的碧云寺业已成形。到清代,绮丽壮观的碧云寺吸引了清帝王和后妃们。乾隆十二年(1748年)对碧云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保存原有寺院的基础上,又在寺后墓圹所在地新建金刚宝座塔,在寺右增建罗汉堂,寺左新建行宫院。由于对原有建筑无较大变动,因此该寺建筑和文物基本保留了明代风格。

一对明代镇墓兽

在北京香山碧云寺明代大太监魏忠贤生前自建的生圹遗址处,日前发现了一对镇墓兽。京城文物专家推断,这是魏忠贤的遗物,也是魏墓被毁之后幸存物之一。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专家刘卫东介绍说,这对石兽的形制和风格与一般的镇墓兽有不同之处:其形象不像狮子、老虎,也非麒麟和豸;虽然雕凿于明代,但是其风格显然借鉴了前代的一些作品,在这对石兽的身上,远到战国时期的河北中山王墓出土的青铜错银双翼神兽,后至南朝时期至今仍然矗立在南京周围的一些帝王陵寝上的镇墓兽,都或多或少可以找出一些模仿的痕迹。 虽然这对石兽出现在北京,但它又明显吸纳了我国南方地区类似石兽的特点,其雕法简洁,间有程式化与自由发挥的雕凿技法。其形制虽然类似明代帝陵的镇墓兽,但体量上又明显偏小。 据此,刘卫东认为,从这对石兽明追古制、暗仿帝陵、似是而非的做法,可以断定,魏忠贤虽然专横弄权,但也不是无所顾忌,对于自己生圹的营造,他还是采取了一些掩盖自己僭越礼制野心的手法。 专家认为,经历了若干年的变迁之后,当年魏忠贤衣冠冢中的遗物今天基本上已经荡然无存了,这也使得这对新发现的镇墓兽更具文物价值。

周围景点

碧云寺山门前有石桥一座,紧靠山门是一对石狮子,蹲坐于须弥座上,身躯瘦长,威武如生。石狮为魏忠贤所造,是明代极有艺术性的石雕。山门迎面是哼哈二将殿。殿坐西朝东,面阔三间,歇山灰瓦顶,檐下饰有斗拱。泥质彩塑二将像,分别站立大殿两侧,高约4.8米,形象逼真,色彩鲜明,体态刚劲,是一对价值极高的雕塑艺术品。哼哈二将殿两侧分列钟楼和鼓楼,形成第一进院落。这座院落的正殿是弥勒佛殿,原有四大天王像毁于北洋军阀时期,现殿内只剩下弥勒佛像。殿前设有月台,台上矗立八棱经幢二座,上面遍刻经咒.

旅游资源

寺庙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坐像,左有迦叶尊者和文殊菩萨,右有阿难尊者和普贤菩萨。山墙上的壁塑放置姿态各异、形象活泼的彩塑十八罗汉和《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神怪故事,云山缥缈的境界,形之于立体雕塑上,增强了立体感与真实感,堪为明代艺术珍品。释迦牟尼塑像后是观音菩萨以及善财、龙王、龙女、韦陀等像,四周衬以观音菩萨悬塑,以及山石云海等,同前殿浑然成为一个整体。大殿后有八角形碑亭,碑亭内立有乾隆御笔亲书石碑,记述了乾隆十二至十四年间重修碧云寺的情况。

第三进院

第三进院落以菩萨殿为主体,面阔三间,歇山大脊,前出廊,檐下装饰有斗拱,匾额上为乾隆御笔“静演三车”。殿内供奉五尊泥塑彩绘菩萨像,正中为观音菩萨,左为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东西两壁塑有高一米左右二十四诸天神和福、碌、寿、喜四星像。塑像四周也有云山悬塑和小型佛教故事雕塑。院内古树叁天,枝叶繁茂。其中娑罗树最为珍贵,此树原产自印度,树顶像曲伞,枝干盘曲,叶片长圆,形状恰似枣核,每叉有五叶或七叶,故又称为“七叶树”。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娑罗树下寂灭的,因而成为佛门之宝。第三重院内有孙中山纪念堂。纪念堂面阔五间,山墙后镶嵌汉白玉石刻碑,大理石须弥座上雕刻有各种花纹,白底金字,上书《孙中山先生致苏联书》。正门上方悬挂红底金字木匾,上为宋庆龄手书“孙中山先生纪念堂”。正厅设孙中山半身塑像,身右停放1925年苏联赠玻璃盖钢棺一口。室内陈列孙中山先生各个时期的照片和史迹。

塔院

塔院位于寺院最后,院内南部有雕工精致的汉白玉石牌坊,牌坊两侧各有八字形石雕照壁,照壁正面刻八个历史人物浮雕,并有题名,左有蔺相如为节,李密为孝,诸葛孔明为忠,陶渊明为廉;右有狄仁杰为孝,文天祥为忠,赵壁为廉,谢玄为节。照壁小额枋刻有八个大字,左为“清诚贯日”,右为“节义凌霄”。石牌坊后有两个八角形碑亭,南北相对,亭内放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左亭内为满、蒙文,右亭内为汉、藏文。金刚宝座塔位于全寺最高点,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塔仿北京五搭寺形状建造。这种塔北京地区有三座,另两座是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和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高347米,分搭基、宝座、塔身三层。塔基呈方形,砖石结构,外以虎皮石包砌,台基两侧有石雕护栏。塔身全部为琢磨过的汉白三石砌成,四边还雕刻有藏传喇嘛教的传统佛像。塔基正中开券洞,券墙上有一汉白玉石匾额,上书金字“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券洞两旁雕有佛像和兽头形纹饰,券洞上额匾书“灯在菩提”。券门内登石阶可至最上层宝座顶,宝座上有七座石塔:一座屋形方塔,一座圆形喇嘛搭,其后有五座十三层密檐方塔,中央一大塔,四隅各有一小塔。这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曼陀罗的一种变体。曼陀罗是梵语译音,意为“坛城”,后来演变成象征性图案。按藏传佛教之意,井字中央是须弥山,四周分布水、陆、山、佛。五座佛塔基座均为须弥座,塔肚四面刻佛像。塔肚之上用十三层相轮组成塔颈,最后为铜质塔刹。塔刹中央铸有八卦,四周垂有花缦。塔刹上端又立一小塔,上有“眼光门”,门内有佛。主塔后植有一株苍劲古松。整个金刚宝座塔布满了大小佛像、天王、龙凤狮象和云纹等精致浮雕,皆根据西藏地区传统雕像而刻造。

其他信息

碧云寺中轴线的左右两侧还有两组建筑,左为罗汉堂,右为水泉院。罗汉堂仿杭州净慈寺。罗汉堂,有雕像508尊,全系木质雕刻,外覆金箔。罗汉堂顶部正中耸立者象征西方净土的宝塔、楼阁。正门内塑有四大天王,中心为三世佛;四面通道上各立有塑像一尊:东为韦驮,西为弥陀佛,南为地藏菩萨,北为疯僧。疯僧即是传说中的灵隐寺里的嘲讽秦桧的疯和尚。在北面屋梁上蹲着济公。民间传说罗汉堂排位那天,济公很早就来到碧云寺,可大门还没开。适逢一花花公子强抢民女,济公打抱不平救了民女。待济公回到碧云寺,所有座位皆满,就只好把屋梁当座位。罗汉堂里五百罗汉按顺序排列,坐像高约l.5米,身材大小与常人同,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有的闭目静坐,有的低头微笑,有的袒胸露腹,有的老态龙钟......五百罗汉的形象,可以说是佛教雕塑艺术的集锦。令人深思的是这五百罗汉中竟有乾隆皇帝的塑像,第444尊罗汉“破邪见尊者”,顶盔挂甲,一派英武的戎装打扮,它正是乾隆皇帝的罗汉造像。将皇帝塑成罗汉,大约一方面意在宣扬“君权神授”,另一方面也有歌颂乾隆盛世之意。

水泉院

水泉院是碧云寺内风景清幽的好去处,院内松柏叁天,最有名的是三代树。这是一株较奇特的古树,柏树中套长柏树,最里层长着一株楝树,现在楝树仍旧活着。院中还有一天然流泉,名“水泉”,又称“卓锡泉”。泉水自石缝中流出,汇而为池,泉水甘甜爽口。泉水旁边是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假山。花木、泉水、假山构成了一座优美、幽静的庭院花园。

修葺历史

该寺始建于元朝至顺二年(1331年),元丞相耶律楚材之后裔耶律阿吉舍宅为寺,初名碧云庵,后改碧云寺。明清两代均有扩建。明正德年间太监于径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大兴土木,为第一次扩建,并在寺后为自己修建坟墓。嘉靖初年于径获罪,不能在此处葬身。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又扩建庙宇,再次建坟,准备死后葬此。崇祯初年,魏忠贤自缢后被戮尸,也不能再葬于此。魏忠贤的党羽葛九思,1644年随清军入京,将魏之衣冠葬在墓中,成为魏的衣冠冢。直到康熙四十年(1704年),江南道监察御史奉命巡视西山时,初以为是前朝皇帝陵寝,后来知道是魏坟,遂于五月十二日上奏,二十二日诏平其坟。乾隆十三年(1748年),对寺宇重加修葺,并按西僧所贡奉的图样,建起了金刚宝座塔,同时新建了行宫和罗汉堂,对其他殿宇无大变动。所以寺内殿宇基本是明代结构。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京逝世后,曾在该寺的后殿停过灵柩,因而此殿后改为中山堂。金刚宝座塔下,成为孙中山衣冠冢。 "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门内的哼哈二将等塑像被毁。"文革"之后,对该殿进行过重修。1983年将颐和园东门外因拓宽马路而委弃路旁的孙中山画像纪念碑,移建寺内金刚宝座塔前空地上。

2001年06月25日,碧云寺作为明、清古建筑,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交通与门票

交通

乘公交318、331、360、634、714、696、698路香山站下。

门票

10元,不售半价票。需要购买香山公园的门票方可上山。

地理位置、地图

位于北京市香山东麓,原名碧云庵

台湾台南碧云寺

概述

火山碧云寺原名火山庙,位于台南县白河镇仙草里关仔岭火火山碧云寺

山的半山腰,背倚秀丽的枕头山,古雅堂皇,加之附近又有大仙寺毗邻,两座古刹齐名享誉,成为关仔岭的佛门圣地。

火山碧云寺距大仙寺约3公里。原名火山寺,相对于大仙寺又称「新岩」,历史悠久。该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历经数度重修,尤以1974年大雄宝殿、长生殿落成,寺貌巍峨壮观,具相当规模,是南台湾颇具知名度的佛教圣地之一。与大仙寺一样,整体环境力求清雅脱俗,是修身养性的好处所,为南台湾佛教界一方重要净土,也是关仔岭风景区的著名古刹。

寺庙概况

关仔岭景色秀丽,有环山公路可抵火山碧云寺,其沿途峰回路转,珍草异木参差其间,有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经过一段大回转后,远远便可看见著名宝刹碧云寺。 碧云寺依山面野,极目远眺,群峰起伏,一片苍翠,广阔的嘉南平原尽收眼底。若遇晴朗碧天,则可见海上船舶往来,水天一色。寺院山门古拙,上联“碧寺梵宫是处好谭方外趣”,下联“云开雨化此间且结静中缘”;颇吸引人。山门前一对凸眼、暴牙、摇尾的铜狮,造形玲珑别致,古拙中带有异趣,异趣中又带有庄严,是难得一见的范例。山门旁有两块墓碑,一块为第一代释应样祖师墓碑,另一块为第五代芳公债兴师墓碑。

进人山门,庭院典雅脱俗,红瓦木梁的三宝殿、地藏王宝殿等殿宇益显佛门古刹的肃穆静雅。三宝殿构造严谨,为五阶进式的宫殿模式,古朴的庙观仍不失庄严的一面。殿内所供奉的三宝慈尊,在殿内的大理石壁上,也饰有历史故事的梵图。地藏王宝殿内的佛龛 、雕刻精美的佛桌,件件都是上乘之作。寺院右角长满青苔的岩石,是闻名全台湾的“出米洞”,现已封口,在其右下角处,置有3座古老的石碑。

自然奇观

碧云寺附近有天然佳景龙喉风烟、石室仙踪、蝙蝠洞天、灵风动石、云海奇观等特别吸引人。

龙喉风烟”在碧云寺庭院前,是一块 嶙峋巨石下端的洞穴,每天穴内喷吐白色烟雾,尤其风雨寒天,云烟迷漫,宛若飘渺的仙境。

石室仙踪”在碧云寺东南方,又称仙洞,洞内在严冬时温暖如春,而盛夏时却又凉风习习,洞旁则树木茂密,浓阴遮天。传说。过去曾有僧人在此洞中趺坐,参禅通化成仙。

蝙蝠洞天”是碧云寺后山的一个岩洞,深邃而阴凉,有数千只蝙蝠栖息其间,步入洞内,可见群蝠盘旋飞舞,蔚为奇景。

灵风动石”位于碧云寺后,此独自耸立,观之摇摇欲坠,但数百年来,仍屹立山巅;在此处,也可伫立眺望四周群山景色。

云海奇观”在碧云寺前,每当旭日东升,云雾袅绕,正如连雅堂题诗曰:“大山奇绝穷天下,独立峰头眼界开,万顷平原茫似海,一轮晓日大于盘。”

历史沿革

碧云寺早先开山祖师是释应样,他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亲自到福建泉州晋江县,恭请观音菩萨圣像一尊,渡海到台湾,先置奉于阿公店(即冈山镇),后迎供于火山大仙寺。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他在大他寺修行3载期满。乃云游探胜,攀山涉水,以寻觅其晚年隐修之所,最后在关仔岭火山 的半山腰发现了此佳境,便披荆斩棘,结茅构宇,并将原供于大仙寺的观音圣像迎移此间。释应祥祖师自结茅之始,即赖其双手,不断垦田地,播五谷,开拓寺院所需财源,如此积年累月,总算渐具规模,而且信众日多,香火也渐鼎盛。后有信徒于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1931年至1973年间不断捐款整修,陆续又扩建了地藏王殿,创办了晓光佛学院。

特色景点

(一)嘉南平原:

本寺建于关仔岭枕头山山麓,当游客伫立于门前,极目远眺,一望无际之嘉南平原,尽收眼帘。

(二)枕头山:

位于寺后,海拔四二0公尺,绿林蔚翠,四时不变,鲜花争地,群鸟婉歌不绝;缓步爬登,居高眺望,如立云中。远看此山,状似枕头,故而得名。

(三) 水火同出:

古今水火不相容,但本寺东南方一公里处(步行约十三分钟),环山公路小崖下有石洞,泉流滚滚,火喷其间,高达约五台尺,昼夜皆然,「水火同出」堪称奇观。

(四) 西岩云海:

位于本寺三宝殿前,尤以本寺标高海拔二七○公尺,展目遥望,一片广大低崖的大平原,每当旭日东升,烟雾滚滚,犹如大海汹涛澎湃,故称西岩云海。

旅游信息

景区小吃

 1.莲子

白河镇为莲子的故乡,新鲜莲子采收期在6~9月,而制成莲藕粉则须到12月至翌年2 月。

2.香菇

关子岭运动公园前的木成香菇场,以自有的空间开设关子岭农特产品中心,在占地不大的门市,主要以销售现采的新鲜香菇,及质量优良的干香菇为主。

3.脆笋、笋丝

白河镇的麻竹笋分布在大林、虎山及六重溪一带,每年五月至十月是采收期,且到处可见农民在竹林采收的忙碌现象。

4.山野菜

龙须菜是佛手瓜的幼藤,台语叫做「香瓜仔心」;「佛手瓜」以其瓜形底部有数道凹进的纹路,乍看酷似佛像手腕微弯的样子而得名。

5.特产山土鸡.龙眼干.蜂蜜

景区住宿

 台南大立大饭店坐落于台南市中心,距离火车站步行仅需5分钟脚程,附近百货、戏院、商店林立。

景区交通

 自驾

南二高下白河交流道循关子岭方向前进 从国道三号南二高白河交流道下,向东接172线即可达 经中山高速公路,下新营(北上)或水上(南下)交流道,向东接台1线,再转东172线,往大仙寺方向即可到达

火车

火车:新营火车站下车,再转搭新营客运往关子岭。

景区风俗

迓妈祖:农历3月23日是妈祖诞辰,每三年台南大天后火山碧云寺

宫妈祖出巡一次,附近寺庙也要派出神轿、阵头以壮声势。台南大天后宫是台湾最早的妈祖庙,台南“迓妈祖”是台湾最早的妈祖进香及巡游活动,清咸丰年间即有纪录,巡游的香路超过300公里,范围涵盖今天的云嘉南高地区。

扒龙舟:端午节赛龙舟在当地俗称为“扒龙舟”,台南是台湾最早进行端午节龙舟比赛的地区。在开赛前,必须进行请水神、接龙船、祭江等仪式,比赛结束后还要送水神、收龙船、谢江,并有传统民俗艺术活动及歌舞表演,十分隆重。

做十六岁: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要替当年满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表示已经成年,从此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父母准备鸟母衣、四果、七星亭、五牲、七碗甜芋等等一套规定的祭品带孩子祭拜七娘妈庙。此风俗来源于牛郎织女传说,传说织女的姐姐们同情两人的遭遇,便暗中保护他们的孩子,使他们平安长大。风俗流传,逐渐形成了当地独有的特色。

景区购物

台南古都保留了浓厚的汉人社会风俗,讲究传统礼仪、注重婚丧礼俗。台南女儿婚嫁的嫁资排场,更令人津津乐道。因此制作聘礼饼及节庆供品的传统饼铺特别兴盛,至今仍有数家传习古风的饼铺。其中以万川号、福香斋、旧永瑞珍、旧来发饼铺最富盛名;此外,平安蜜饯和黑桥牌香肠等特产也发迹于此。

莆田仙游碧云寺

碧云寺简介

碧云寺位于仙游县大济镇坑北村海拔四百多米的碧云山中,始建于蜀汉建兴年间,几经兴废,于1992年重修。该寺周围山清水秀,林深树茂,空气清新,景色迷人。碧云山景区主要有以该寺为中心的“十景”;“慈航圣泉”、“凤冠石观瀑”、“仙家乐”、“仙妈渠”、“仙螺潭”、“溪桥夕照”、“三阁晨钟”、“三十六弯春色”、“水天风月”、“花香鱼跃”。因奇峰异石,四季美景如画,风物壮丽,密泉飞瀑吸引了众多香客来此地观光。

碧云寺十景

●第一景慈航圣泉

碧云寺后,顶峰峦百米,有清泉从巨石窍中涌出,冰凉爽口,令人神清气爽。因其山峦巨石状似扶牛头,喷泉的石窍形同“牛鼻孔”,故称“牛鼻泉”。泉水从石窍中流出时,湍湍有声。传说,南海观音视碧云寺缺水,特赐甘泉滋润此方黎民。经有关部门勘察鉴定,“慈航圣泉”含有许多微量元数,乃国家级优质矿泉水。

●第二景凤冠石观瀑

沿碧云寺山道曲径蜿蜒而下,有石丛状如凤冠,突起峡谷涧畔,俗称凤冠石,凤冠石前一石平坦如砥,坐观如上游三道飞瀑直泻深涧,溅成碧潭;大者瀑布急湍直下,飞珠喷玉,,十分壮观;小者双流并挂,如玉筷双悬于翠峦崖谷之上。

●第三景仙家乐

在“凤冠石观瀑”上游涧道转弯处,有一条宽五尺长十尺的“仙人石”,嵌进一片平面如削的大石板上,似席铺床,花纹如织似绣,图案美妙费人猜想。仙席石旁,一条激流穿石而过,把偌大的巨石穿成深达丈余的的水渠,碧水湍急,蜿蜒滚动,人称为“蛟龙过涧”,又称是“一线穿石”、“仙女玉带”、“人间银河”。此渠两岸,峡谷耸立,如屏如障,如“天兵保门”,势如巍峨,“仙人石”旁有“棋盘”尚在,传说是何氏九仙常来此与仙女对弈。四周石上,“仙脚印”、“仙脚桶”、“仙靠背椅”,“鬼斧神工”,奇迹似真,组成了一幅仙人娱乐活动的画图,使人如见人间天上“仙家乐”。

●第四景仙妈渠

在碧云山下悬崖峭壁间有座“仙妈坝”,有条仙妈石渠,长达十几华里,常年引水灌溉数百亩农田。传说,很早以前,碧云寺毗邻的凤凰山下住着一户人家,只有姑嫂二人结茅为庐,耕樵度日。每次挑柴草上市见山下大片土地受旱,禾苗枯焦,农夫辛劳欠收或无收,心里十分同情,姑嫂二人决心引山北之水灌溉山南之旱地。二人靠自已的双手,一锤一钎开凿,春去秋来,工程进展很慢。有一日姑嫂二人在碧云寺“仙阁”求梦,经神仙显灵指点,姑嫂二人不畏艰险长途跋涉攀登了三百六十个山谷,来到仙山,向神仙求助,借回了仙犁、仙狗,从凤凰山下一直犁石成渠,一夜犁穿石渠十多华里,当犁到岭南仙门坑时(坑北山门坑水库)晨鸡已唱,东方发白,被人惊觉呼唤,一时仙犁失去神力,即收犁归去,当天早晨人们发现清澈的渠水华华流入旱地,纷纷跪地拜谢,以为是仙人相助。后来,农民们就根据那天凌晨有人看见姑嫂二人扶犁犁渠的情景。说是凤凰山下住的赵姑柳嫂,后来农民们就雕塑赵姑柳嫂的神像,在碧云山立庙,四时祭礼纪念,并把这条石渠命名为“仙妈渠”,又称姑嫂渠。并立“仙妈田”二亩,轮流耕作,收成谷物作为祭祀费用。每逢春秋二季修渠。以吹螺为号,备办“大饭丸”(每丸一斤米)上山,先敬祭赵柳仙祀,后为修渠民工干粮,以表对赵姑柳嫂的永远纪念。

●第五景仙螺潭

仙螺潭,位于碧云山涧之中,因特产“仙螺”而得名。此潭碧波荡漾,清澈如镜,四面山峰叠翠,林荫树茂,景色清幽喜人。传说,仙人曾经在此游玩,把尝过的螺壳丢入潭中,化成螺状的石潭,形似潭中所生长的“仙螺”无异,甚为奇特。

●第六景溪桥夕照

碧云山下,一弯溪涧从双峰峡谷中奔流而出,切断深山内行通道。古人在此建造一座小桥,名曰“溪桥”,今尚余两座桥墩于溪涧两侧。此处自古是山区通行要道,郑纪歌中所咏“破帽蹇驴兮溪桥”便是此处。溪桥横架双峰通道之间,高山流水潺潺,穿越滩石回流成潭,落涧成瀑,千年刷石成景,有“日月恋湖”、“金鱼戏水”等景观。每当日暮西山,夕阳斜照,人立溪桥之上,山光、水影、晚霞、云烟,构成一幅难得的“溪桥夕照”图。

第七景三阁晨钟

三阁即“文阁”(碧云书院)、“仙阁”(碧云洞)、“佛阁”(碧云寺),“三阁”聚“儒”、“道”“释”为一家。诗文吟唱与讲经论道同堂共处,神仙遗址与古刹神钟相映成趣,确是独有特色。这里正是宋傅少帅(傅楫)讲学的书院,霍步韫与傅孝元、黄继祖等师生吟诗唱和处,有赵姑柳嫂纪念堂、“尔期山”、“金龟石”等景物。那只伏在碧云洞旁的“金龟”历尽千年风雨,默然翘首,若有所思。人立金龟石上,放眼远眺。群山垒垒,天宇茫茫,云烟滚滚,碧树滔滔,暮鼓晨钟,山谷回音,神思遐迩,不胜其情。

●第八景三十六弯春色

碧云山由尔期山(又名牛鼻山亦名火云车)、凤凰山、碧云山、三山组成。层峦叠翠,山林尽染,四时景色美不胜收,从坑北(今坑北村)奎山登山而上,柑桔成林,杉木遮天,苍松蔽日,山花烂漫,沿途三十六弯,弯弯烟云鸟语,涧泉横流,“树偃蹇兮龙飞”,“草萋萋兮云湿”,晨起山花与朝霞争艳,暮来归鸟与行云齐飞。其情其景,比作王维之诗画、陶潜之桃源,不为过誉。

●第九景水天风月

寺左的旱岭大水库水源来自长远青山,常年储水库满,四面高山石岩迭出,时逢明月清风之夜,坐在山岩石级上观看碧绿库水如镜与明月相映,水天风月如画,正如郑纪诗“濯沧浪兮水天碧”。

●第十景花香鱼跃

寺前一脉梯山花圃培植百花,百花盛开时,花圃中的放生池里又有鱼跃相随,乌龟伴舞。鸟语花香,池塘鱼跃,郑纪以“花满篱笆,陶潜之彭泽赞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4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