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地震次声波
释义

地震次声波,频率多集中在1~10HZ,能量强大,传播远,人耳听不到,是造成地震破坏的主要物理量。

几乎所有的大地震发生前数天至数分钟内,都有或大或小的次声异常(当然逆定理不一定成立)。显然,强化次声波监测,有利于减少损失。

在声音的频谱中,人类的耳朵只能听到有限的信号,如果波长的震动频率低于每秒20至30次,那么对于人耳来说,这种声波已经过长,无法察觉了。这个人类听觉的限制是我们迈入神秘的次声世界的一道门坎。

地球正是以低于人类听觉下限的次声发出自己的信息:火山喷发的声音、板块推挤的声音、还有陨石撞击地球的声音。动物们能够听到这些躁动声吗?它们知道其中的含意吗?

次声波具有较大的破坏性。高空大气湍流产生的次声波能折断万吨巨轮上的桅杆,能将飞机撕得四分五裂;地震或核爆炸所激发的次声波能将高大的建筑物摧毁;海啸带来的次声波可将岸上的房屋毁坏。次声的频率与人体器官的固有频率相近(人体各器官的固有频率为3~17Hz,头部的固有频率为8 ~12Hz,腹部内脏的固有频率为4~6Hz),当次声波作用于人体时,人体器官容易发生共振,引起人体功能失调或损坏,血压升高,全身不适;头脑的平衡功能亦会遭到破坏,人因此会产生旋转感、恶心难受。许多住在高层建筑上的人在有暴风时会感到头晕恶心,这就是次声波作怪的缘故。如果次声波的功率很强,人体受其影响后,便会呕吐不止、呼吸困难、肌肉痉挛、神经错乱、失去知觉,甚至内脏血管破裂而丧命。

大量的相关研究表明,动物临震前的行为异常,与它们能感受次声波有重要的关系。

这儿有一个动物“地震预报员”的成功案例:

1975年2月,中国海城的动物观察员报告市政官员说,大量的蛇和蚯蚓纷纷在寒冷的冬季逃离温暖的冬眠洞穴,政府立即采取行动,下令大规模撤离居民。几个小时之后,一场大地震夷平了这座城市,但数千人得以幸存。

在地震多发地带,与野生动物接触少的城镇,放置或埋置大量的用次声波监测仪,可以在震前起到预警作用,有可能极大地减少人员伤亡。

地震次声波探测设备,原理简单,成本极其低廉(售价可控制在数百元以内),作用大,完全可以装备到千家万户,成为地震多发区的“次声电子耳”、“电子蛤蟆”,成为地震多发区的“新家电”。

PS:生活在城镇的家养动物,长期受各种噪杂声音的干扰,有可能对次声不敏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5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