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碧口群
释义

碧口群(Bikou Gr.)的时代属蓟县纪至青白口纪。 自上而下分为秧田坝组(阴平组),为浅绿灰色变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变中细粒岩屑砂岩夹透镜状变质砾岩,底部含微古植物,厚2177米,属青白口纪;白杨组,为浅绿灰色及浅绿色变质砂岩、含砂砾质千枚岩、绢云千枚岩等互层,有变质砾岩和变质玄武岩不稳定夹层,厚度大于7151米;阳坝组(桂花桥沟组),上部为绿片岩,变酸性凝灰岩夹变安山岩、玄武岩、砂岩、含铁石英岩、大理岩及碧玉岩条带,下部为千枚岩、变粉砂岩夹黑硬绿石变砂岩,厚度大于8000米。

简介

地层名称:碧口群

地层名称(英文)

Bikou Gr

阶代码:Jx—Qb??

地区代码: 33,34,35,37

命名

叶连俊、关士聪1944年命名,命名地点在甘肃文县碧口。

沿革

叶连俊、关士聪于1944年命名碧口系,指分布于武都临江镇以南,直至四川白水街以南的不整合在下泥盆统石坊系之下的,包括前震旦系(北方型震旦系)、震旦系至志留系在内的一套浅变质岩系。1959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将其上部划分出震旦系、寒武系(?),下部称碧口群,时代归于下元古界;1963—1964年甘肃地质局西秦岭地质队,将上述碧口群建立了三个组,自上而下为阳坝组、火山岩组(或铁炉沟亚组、白杨亚组)、秧田坝组。时代归属于下古生界,同时将碧口群以上的地层(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划分的震旦系及寒武系)划分为关家沟阶和临江阶,时代属早泥盆世;1980年甘肃省区域地层表将上述碧口群及“下泥盆统”等统划归震旦亚界“碧口群”。自上而下为阳坝组、秧田坝组、关家沟组和临江组;李耀敏(1991)的研究恢复兰州地质所的碧口群含义,将最初的碧口群解体为下寒武系、震旦系及前震旦系碧口群,其中,下寒武统称干沟组,震旦系自上而下为临江组(或灯影组)、陡山沱组及关家沟组(南沱组);南延到四川境内,四川省地矿局川西北地质队(1988)亦有相应的时代和划分意见,并分别命名为下寒武统铁龙堡组、震旦系上统水晶组、蜈蚣口组、下统木座组和前震旦系碧口群,该群自上而下为阴平组(蓟县—青白口系)桂花桥沟组、大沙坝组。1990年又在其中分出鱼洞子群为最古老的岩层。

特征

重新厘定的碧口群包括秧田坝组、白杨组和阳坝组。秧田坝组(阴平组)为浅绿灰色变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变中细粒岩屑砂岩夹透镜状变砾岩,鲍马序列发育,底部为一层底砾岩含微古植物化石。时代归于青白口纪(部分人认为属早震旦世)。厚2177m。白杨组以浅绿灰色及浅绿色变质砂岩、含砂砾质千枚岩、绢云千枚岩等互层夹变砾岩及变玄武岩绿片岩的不稳定夹层,厚度大于7151m。 阳坝组(桂花桥沟组),上部为绿片岩,变酸性凝灰岩夹变安山岩、玄武岩及千枚岩和变砂岩以及含铁石英岩、白色大理岩及紫色碧玉岩条带;下部为粉砂质千枚岩、绢云千枚岩、变粉砂岩夹黑硬绿泥石变砂岩,厚>8000m。近年调查证明,碧口群主要分布于甘、陕、川交界处的甘肃文县、碧口地区及陕西勉县、畧阳阳平关之间及四川西北平武—青川地区(摩天岭)宝成铁路沿线、乐素河一带。

备考

有关碧口群的时代,目前尚有争议,其中秧田坝组多数研究者认为可归属于下震旦世,为下冰碛层位的冰海-重力流沉积(赵祥生等,1990),亦有人归于青白口纪。秧田坝组以下属于蓟县—长城纪。迄今所获同位素年龄资料为:K-Ar稀释法年龄值为(1044±22)Ma,(变质年龄)和Ar-Ar法(1565±16)Ma。四川北部平武—青川地区本群桂花桥沟组获锆石U-Pb法1367Ma及Rb-Sr法(970±12.4)Ma之变质年龄等均支持上述意见。

编撰者:高振家、王振东

作者1:叶连俊

年份1:1944

作者2:关士聪

年份2:1944

作者3:李耀敏

年份3:1991

系名:新元古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