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迪庆州藏医药文化博物馆
释义

迪庆州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位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迪庆州博物馆二楼。于2009年5月1日开馆,其为“大香格里拉文化圈”发展合作理念项目。

该馆的开馆是迪庆州博物馆与中国藏医药文化博物院两馆为进行全国五大藏区藏民族文化学术交流的文化合作交流的一个开基。

该馆以展示藏民族文化的精髓——藏医药文化为主题。藏医药文化是高原藏族人民传统生活、传统人文精神和养身之道的物化表征。青藏高原先民在本土原始医学(苯医)经验基础上,将古印度医学、传统西方医学、传统中医学加以汲取,通过藏医学各学派相互砥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发展形成一套集医药理论,医疗方式等一体系民族医学。它不仅是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藏文化中最具神奇色彩、最有科学价值、最受世人关注的精华部分,其三因、五元、六味、八性的藏医药学精髓将佛家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深厚哲学思想运用到医学体系中,更增添了藏族医药文化的深度、广度。

展馆自藏医药文化与藏传佛教的发展渊源与关联到藏医药文化的发展现状利用文物实体及图片加之专业讲解进行展示和详细的介绍,使来馆参观的客人能全面的了解到藏族医药学文化的精髓。

现馆内珍藏完整的《四部医典》80副医学曼唐一套。展厅内对部分医学曼唐进行展览及介绍。

曼唐:“曼”是“医”或“药”的意思,“唐”则是藏族文化中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唐卡的简称,曼唐就是医学教学挂图。它以彩图的形式把藏医药学的奠基医学著作《四部医典》的全部内容用80幅唐卡, 4900多个小图像形象地表达出来。

现馆内分为藏传佛教、藏民族民俗文化与藏医药文化发展渊源及联系展示区、《四部医典》医学曼唐(节选)展示区、古医疗器械展示区、藏药材标本展示区及藏医药在当代展示区和藏医药文献及产品展示区六个展示区,外加一藏医药文化咨询七大板块。

藏传佛教与藏医学

藏传佛教、藏民族民俗文化与藏医药文化的发展关系具有很深的联系。藏医学在西藏历史长河中能传承下来,经久不衰,与佛教的传播关系十分密切。佛教还没有传入西藏以前,西藏就有本教(又名黑教)的存在和流传,并在当时的统治阶层中拥有一定势力。本教也不是单纯以宗教活动为业,本教也兼行医。《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一书曾提出"本教类似内地巫觋,以占十体咎,祈福酿灾,治病送死,驱鬼降神等事为主要活动"。《青海民院学报》1979年第三四期合订本也提出"在西藏早期历史上,医跟巫是一身二任的,本教的巫师也兼之行医"。卡尔梅先生写的《本教史》一书详尽叙述西藏本教的教主系谱、兴起、传承、教义时,引用本教创始人辛绕的话说"我们的教主还传授了四部医药经典,那是'因派之本',这四部医药经典从汉文译成了藏文……",到底是哪四部医药经典,材料中并没有写明,由此可见,藏医学在佛教还没有传人西藏就存在了。

公元6世纪初叶,印度佛教传入了西藏,特别是松赞干布的两位虔诚的佛教徒妃子(即印度的尺等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对传播和弘扬佛教起了一定作用。随着佛教的传播和昌盛,藏传医学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扩大、昌盛和发展起来了,这是因为佛教昌盛的主要标志是寺院的修建和僧尼的增加,据《萨迦世系》记载,据清乾隆年间统计,全西藏有僧尼316,200余人,分别由达赖和班禅管辖,这三十多万僧尼中,就有部分人专门从事寺庙、军队和民间的医疗活动,他们的医术全部来自藏医学。随着藏传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内蒙、青海、甘肃、四川甚至云南的许多地区,都相继建立了喇嘛寺庙,也都有了藏医学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这些寺庙中陆续建立了 "医学院"(藏语称门巴扎仓),使一部分僧人专门从事藏医的学习和研究,藏医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藏医学借助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以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1617--1682年即明朝万历四十五年生,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圆寂)的功绩最为显著,他热衷于大力发展藏医事业,并以宗教领袖的名义先在哲蚌寺创建了医学众利院,从各寺院挑选了一部分僧人学习藏医学,学成后分派各寺院行医。接着又在布达拉宫设立了两处藏医集训堂,还派人前往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成立了医圣云集院,这些机构都以学习藏医为业,并同时进行医疗活动。因此,藏传佛教的不断昌盛,也给藏医学带来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不能认为藏医学是佛教的依附品,要是没有藏传佛教的广为传播和昌盛,也不会有藏医学的传播与兴旺。

藏医药学奠基之作——宇妥宁玛·元丹贡布与《四部医典》

宇妥·宁玛元丹贡布(公元708—833年)是藏医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家,藏医医学理论的奠基人。藏语中"宇"为青松石,"妥"为顶部,"宇妥"有两种解释,一是青松石屋顶,即元丹贡布家的屋顶是由青松石盖的顶。另一种说法是元丹贡布世家为医,行医时手持青松石的伞柄。元丹贡布为宇妥世家的第九代,其父名琼多吉,母名法灯(系汉族),藏名沙曲宗吉美。妻子名多吉措姆。宇妥世家行医,每代都是西藏王室的御医,颇有名气。"宇妥"命名于吐蕃王朝贡松贡赞时代,以前并不冠"宇妥"二字。

宇妥宁玛·元丹贡布勤奋好学,医德超群,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群众把元丹贡布称作医王的化身,顶礼膜拜,供奉虔诚。他为了丰实自己的医疗实践,曾几乎走遍西藏各地,广集民间验方,并去印度和汉地交流医术,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充实自己的技术基础。

集平生精力编著了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藏语称为"居悉"),全部《医典》共有156章,分《根本医典》、《论说医典》、《秘诀医典》和《后续医典》,故名《四部医典》,《医典》约成书于公元8世纪下半叶(即公元728-833年之间)。《医典》详细论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五元学说及三因学说、生理和解剖、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用药方法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至今为止还是藏医学学生的必修科目。

古医疗器械展示

器械展区展出的传统藏医使用的32件外科手术器械,系统而直观地介绍了藏医药学理论及其实践技术。再现了2000多年前藏医就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外科手术。尤其以照片的形式,介绍了数千年前藏医就进行过的穿颅术及世界第一例眼科手术,不仅显示了藏族先民的聪明和智慧,也充分证明历史悠久的藏医学外科手术技术的高超与精湛。

藏药材标本展示

藏药的入药材料分为植物、动物及矿物。而矿物入药是藏医药中的独特之处,通过现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佐太”技术更使得各种矿物发生质的变化,成为有特定治疗价值的药用价值成分。而这种技术到现目前为止都还属于国家保密技术,仅仅掌握在少部分专家或寺庙中。

藏医药学在当代

藏族医学由于其特定性,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只在藏地使用,而藏医学的理论之作的《四部医典》至今仍未被完全译为藏语以外的其它语言(包括汉语)。随着藏区的解放及社会的开放,藏医学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国家对藏医药文化给予了极大的关怀,世界多个国家都设立了藏医药学研究室(所)。馆内通过图片对此进行详细讲解,并在藏医药文化咨询版块中特别给予愿意对藏医药文化作深入了解的客人对藏医的诊断及保健治疗内容给予更详细的了解。

地址: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2: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