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德意志史(第一卷)
释义

图书信息

书名: 德意志史(第一卷)(全两册〕

ISBN: 7-100-02576-1/K·542

作者: [德]赫伯特·格隆德曼 等

译者: 张载扬 等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706 千字

定价: ¥58.00

版印次: 1-1

原出版社: 斯图加特克勒特—科塔出版社

责任编辑: 常绍民

出版日期: 1999-10-01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四卷本德国通史巨著《格布哈特德意志史手册》的第一卷,内容包括德国的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即从开端到15世纪的德意志民族的历史。本册为第一卷的下册,包括第五、六、七章、叙述的是13和14世纪的选举制,君主国、领土政策和东征运动,帝国的改革和哈布斯堡的兴起,德意志中世纪的国家、社会、经济等历史情况。本书资料丰富,论述详尽,为一部很有价值的德国史著作。

章节目录

上册

前言

第一章 中欧地区的太古史和古代史

1. 研究工作的形成过程

2. 史料及其处理

一、 开端

3. 狩猎者和采集者

二、 新石器时代的农民

4. 犁文化及犁文化进入中欧

5. 中石器时代景观的形成

6. 文化区与生活共同体

7. 新石器时代的生活

三、 中欧的印度日耳曼语族化

8. 中欧历史发展中的问题

9. 印度日耳曼语族原始民族的本性

10. 战斧人的单人墓

11. 战斧民族的文化

12. 印度日耳曼语族原始民族时代的遗产

四、 印度日耳曼语族诸分支民族

13. 未开化民族与古代世界

14. 诸种族共同体

15. 印度日耳曼语族诸分支民族的文化

16. 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支配

17. 古代文化景观

五、 阿尔卑斯山以北的罗马人时代

18. 占领中欧地区

19. 罗马行省生活的全盛时期

20. 罗马与日耳曼的毗邻关系

六、 卡罗林王朝时期民族形象的形成

21. 日耳曼人占领罗马行省地区

22. 新区的机构

23. 罗马帝国前边界以外的日耳曼人与非日耳曼人

第二章 法兰克国家中的德意志

一、 东日耳曼诸国内罗马与日耳曼融合的首次尝试

24. 古代晚期日耳曼与罗马融合的前提

25. 汪达尔人、西哥特人和勃艮第人的建国

26. 奥多亚克和狄奥多里克大王

27. 东日耳曼人与罗马文化

28. 东日耳曼人与基督教

二、 墨洛温王朝时代

29. 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482—511)

30. 克洛维的继承人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的扩张(511—561)

31. 法兰克王国的种族基础与文化基础

32. 布伦尼希尔德时代的奥斯特里亚。王室与贵族的斗争

33. 从王国的分封到分王国。克洛泰尔二世和达戈伯特一世统治时期的奥斯特里亚

34. 奥斯特里亚对纽斯特里亚统一政策的反抗。卡罗林王室的崛起

35. 墨洛温王朝国家和莱茵河右岸诸日耳曼部族

36. 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的基督教化

三、 卡罗林王朝时代

37. 新开端和反击(687—720)

38. 查理·马特和卜尼法斯(720—741)

39. 教会改革和丕平登基(741—751)

40. 与罗马教皇的结合和法兰克的世界地位。莱茵河右岸日耳曼尼亚的扩张(752—768)

41. 查理大帝扩展法兰克王国(768—814)

42. 查理大帝的帝国

43. 卡罗林王朝的思想运动和德意志文化的形成

44. 直到凡尔登条约为止为统一帝国进行的斗争

45. 德意志人路易(843—876)

46. 全王国最后的再统一(876—887)

47. 从东法兰克王国到德意志王国(887—911)

第三章 德意志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一、 十世纪的奥托帝国

48. 濒临十世纪时的威胁和变化

49. 康拉德一世统治时期的王国、教会和部族公国

50. 亨利一世的统治和德意志国家的巩固

51. 在西方划定界限

52. 东方和北方的安定和扩张

53. 卡罗林传统和西方的霸权

54. 奥托一世——亨利一世统治的继承者和接班人。936年在亚琛进行的国王选举

55. 王位继承问题。937和938年的动乱和奥托大帝的家族政策

56. 对勃艮第的监护和首次远征意大利

57. 柳多尔夫的叛乱及其失败。同王国教会联盟

58. 奥托大帝的帝王国和帝国的改革

59. 东方政策,边区组织和主教管区的建立

60. 巩固在意大利的皇权和与拜占庭的联系

61. 奥托二世统治时期的国家危机:固守北方,转向南方和对萨拉逊人的防御

62. 奥托三世登基。泰奥法诺和阿德尔海德皇后监护执政时的帝国

63. 奥托三世亲政,他的助手和“复兴罗马帝国”方案

64. 998年以来奥托三世的帝国政策及其结果

65. 王国宫廷和奥托王朝的文化

二、 叙任权之争以前的德意志国家

66. 亨利二世的当选和加冕。同(勇敢者)波列斯拉夫的头几次斗争

67. 亨利首次远征意大利。在西部边境同卢森堡人和波兰人战斗

68. 进军罗马和亨利二世加冕称帝

69. 亨利二世和教会

70. 勃艮第,亨利的第三次波兰战争和第三次远征意大利

71. 中书省。亨利二世的晚年

72. 康拉德二世当选,执政初期和加冕称帝

73. 东方。勃艮第。帝国诸侯

74. 中书省和行政管理。康拉德二世和教会。他的第二次意大利远征和末日

75. 亨利三世执政的头几年

76. 亨利三世第一次远征意大利,苏特里宗教会议和皇帝加冕

77. 亨利三世统治时期帝国的东部和东北部

78. 利奥九世和教廷改革的开端。亨利三世第二次远征意大利。他的晚年和去世

第四章 叙任权之争和早期的斯陶芬王朝(1056—1197)

 一、 叙任权之争时期

79. 亨利三世去世时的帝国。阿妮丝皇后执政

80. 利奥九世死后教会改革的进展和变化

81. 卡达路斯的教派分裂

82. 帝国的摄政者安诺和阿达尔贝特

83. 亚历山大二世时期教会改革的进展

84. 亨利四世同萨克森人的斗争

85. 格列高利七世即位之初

86. 叙任权之争的前奏和斗争的爆发

87. 特里布尔和奥彭海姆

88. 卡诺萨

89. 德国的对立王权和教皇的中立政策(1077—1080)

90. 第二次破门令和直至格列高利去世为止的斗争

91. 德国教会改革的影响

92. 格列高利的继任:对亨利四世进行斗争的乌尔班二世

93. 德意志和第一次十字军远征

94. 德国皇帝的和平政策。亨利五世登基。亨利四世去世

95. 十一世纪末期叙任权概念的发展和英法两国的叙任权之争

96. 亨利五世执政初期

97. 1111年的和解尝试

98. 亨利五世和德意志诸侯

99. 亨利五世第二次罗马之行

100. 沃尔姆斯政教条约

101. 亨利五世执政末期

102. 叙任权之争时期思想和宗教的变化

二、 洛泰尔三世和斯陶芬王朝初期

103. 洛泰尔三世执政初期

104. 1130年的教廷分裂和洛泰尔首次罗马之行

105. 洛泰尔统治时期帝国的北部和东部

106. 第二次意大利之行和洛泰尔之死

107. 康拉德三世和韦尔夫家族

108. 第二次十字军远征和十二世纪中期西方的联盟政策

109. 狮子亨利在位初期和1147年斯拉夫人十字军远征

110. 康拉德三世的结局

111. 弗里德里希一世执政初期

112. 1154—1155年巴巴罗萨第一次进军意大利

113. 1155—1158年的帝国

114. 贝桑松帝国会议和第二次意大利远征开始

115. 亚历山大里亚教派分裂。第二次意大利远征结束

116. 弗里德里希一世在德国。第三次远征意大利

117. 与英格兰结盟和弗里德里希一世第四次远征意大利

118. 斯陶芬王权在德国的巩固。萨克森和巴伐利亚的统治者狮子亨利

119. 第五次意大利远征和威尼斯和约

120. 狮子亨利的受审和倒台

121. 康斯坦茨和约和第六次意大利远征

122. 德国的最后斗争。十字军远征和弗里德里希一世之死

123. 亨利六世执政初期

124. 1192—1194年德国的战斗

125. 占领西西里王国。亨利六世处于权力顶峰

126. 亨利六世的世袭帝国计划和皇帝之死

127. 斯陶芬王朝早期德国的精神生活。十二世纪骑士文化的开端

下册

第五章 十三世纪和十四世纪的选举制君主国、领土政策和东进运动(1198—1378)

一、从斯陶芬家族和韦尔夫家族的王位之争到大空位时期

128.中世纪的转折点

129.1198年的双重选举

130.英诺森三世插手德意志王位之争

131.菲利普国王的登基和被谋杀

132.奥托四世的权力顶峰和垮台

133.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介入——布汶会战

134.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到他儿子亨利被选为国王

135.王位之争后在诸侯摄政下的德意志

136.弗里德里希二世在西西里王国。十字军远征延期。插手伦巴第

137.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十字军远征。同格列高利九世和伦巴第同盟的首次冲突

138.亨利(七世)国王统治下的德意志

139.亨利国王反叛。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德意志最后的逗留

140.弗里德里希二世同伦巴第同盟和格列高利九世进行斗争

141.弗里德里希二世同英诺森四世的决战

142.弗里德里希二世和他那时代的精神生活

143.鞑靼人的危害。欧洲东部边界的决战

144.弗里德里希二世进行决战时的德意志

145.荷兰的威廉的王国和莱茵同盟

146.“大空位时期”和欧洲诸国

147.1257年的双重选择及其后果

二、从第一个哈布斯堡家族的国王到第一个卢森堡家族的国王

148.哈布斯堡的鲁道夫的选举、出身和开端

149.同波希米亚的奥托卡进行斗争,为哈布斯堡家族取得奥地利

150.鲁道夫的称帝计划,教廷和意大利

151.鲁道夫一世对帝国西部边境的政策

152.鲁道夫一世的对内政策、王位继承计划和他的结局

153.瑞士联邦的开端

154.拿骚的阿道夫的当选及其开端

155.阿道夫国王的对外政策、家族强权政治和他的垮台

156.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开端,与法国结盟,制服莱茵选侯

157.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和卜尼法斯八世

158.为争取匈牙利、波希米亚、图林根而斗争;谋杀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159.瓦劳的查理候选和亨利七世当选

160.亨利七世的开端——为卢森堡家族获得波希米亚

161.亨利七世和教廷,进军罗马和加冕称帝

162.同那不勒斯的罗伯特的冲突和亨利七世的结局

163.政论和政治中关于皇权的论争

三、 巴伐利亚人路德维希执政时期为帝国权利而斗争

164.1314年的双重选举和王位之争

165.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插手反对巴伐利亚人路德维希

166.巴伐利亚人路德维希的申诉

167.路德维希在帝国中的地位,与哈布斯堡家族达成谅解

168.路德维希向意大利进军和加冕为帝

169.路德维希向罗马进军后的德国形势

170.波希米亚的约翰的意大利政策,巴伐利亚人路德维希的退位计划

171.与本尼迪克特十二世谈判——与英国结盟

172.1338年的城市会议

a.施佩耶尔主教会议和法兰克福等级会议

b.伦斯选侯会议

c.法兰克福和科布伦茨帝国议会会议

173. 路德维希背离与英国的结盟。与克莱芒六世谈判

174. 巴伐利亚人路德维希的王室权力政策

175. 作为对立国王的查理四世。巴伐利亚人路德维希的结局

176. 巴伐利亚人路德维希执政时期的帝国理论——帝国的神秘主义

四、查理四世皇帝的时代(1347——1378)

177.查理四世的崛起。对立国王施瓦茨堡的贡特尔和假沃尔德玛

178.查理四世第一次进军罗马和加冕为帝

179.1356年的金玺诏书

180.卢森堡家族诸领地的立法和行政。查理四世的中书省

181.查理四世的领土获取和经济政策

182.查理四世的东方政策——波兰和匈牙利

183.查理四世与法国、阿勒拉特和意大利的关系

184.文策尔的国王选举

185.教派大分裂的爆发。查理四世的结局

186.查理四世时期德国的精神生活

五、 中世纪晚期的德国东方运动,骑士团国家和汉萨同盟

187.德国东方运动的一般特点

188.德国东方移民进程概述

189.普鲁士和利沃尼亚的德意志骑士团国家

a.骑士团国家的建立

b.骑士团国家的兴盛和灭亡

190.德意志的汉萨同盟

a.汉萨同盟的形成和发展

b.汉萨同盟的兴盛和衰落

第六章 教会分裂和公会议时期。帝国改革和哈布斯堡的兴起

一、文策尔和行宫伯爵鲁普雷希特

191.文策尔的起始及教会的分裂

192.文策尔执掌政权时的德国。骑士联盟和城市联盟

193.埃格尔和约前文策尔的德国国内政策

194.文策尔的家族权力政策

195.教会分裂的继续

196.文策尔被废黜

197.鲁普雷希特国王开始执政及其罗马进军

198.内部及外部的斗争。比萨公会议

二、西格蒙德和公会议时代

199.选举西格蒙德国王

200.西格蒙德的政治目的

201.西格蒙德最初执政时期到康斯坦茨公会议的召开

202.公会议运动和教会的改革

203.胡斯和胡斯运动的开始

204.康斯坦茨公会议

205.西格蒙德进军罗马前的德意志

206.波希米亚之争

207.西格蒙德进军罗马和胡斯战争的结束

208.巴塞尔公会议的头几年

209.西格蒙德去世前帝国改革工作的开端

三、公会议时期结束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建立

210.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211.巴塞尔公会议及其结局

212.弗里德里希三世和帝国

213.哈布斯堡的东部的世袭领地

214.西方:瑞士和勃艮第

215.1495年前的帝国改革

第七章 德意志中世纪的国家、社会、经济

216.课题与视角

217.资料与方法

一、中世纪政权、国家、社会的日耳曼前提

218.原始群——部落——民族。宗教崇拜联盟——政权——英雄

219.日耳曼农民阶级和生活的农业基础

220.贵族和自由,扈从和统治

221.王国和日耳曼公国

二、法兰克人的国家和王国

222.墨洛温王国建立的特点和任务

223.作为国家结构和法兰克人控制空间要素的王国地产。国家殖民和百户小邑

224.墨洛温和卡罗林王朝时期的社会发展

a.法兰克王国的贵族上层及其政治统治职能

b.下层及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c.早期封建社会结构中的基督教和教会

225.封建社会,陪臣身份和采邑制度

226.查理大帝的立法工作。卡罗林王朝时期的国家宪法

227.卡罗林家族的帝位

228.卡罗林大帝国崩溃时国家结构的变化

229.部落公国。诸部落的建国力量

三、奥托王室和第一批萨尔王室帝王时代德国的国家——政治势力

230.一般的发展

231.封建领主制的国家和社会功能

232.作为经济形态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233.地方行政长官辖区和保护权。中世纪时期它们的内在发展

234.作为统治要素的辖免权

235.奥托王室的国家、王国和帝权。国家教权

236.萨尔王室第一批帝王执政时期国家政策的风格变化。帝国意大利

237.主教叙任权之争前夜的中央权力、国王法庭、军事制度和采邑制度

四、主教叙任权之争期间德意志国王统治的危机。萨尔王朝后期的改革尝试

238.时代的巨变。“自由”

239.教会的和平运动和它的政治、社会、精神作用

240.主教叙任权之争对德意志宪法的影响

241.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时期通向王国统一的新路

五、斯陶芬王室的国家

242.中世纪盛期的国家和帝国

243.斯陶芬王室宪法政策中的采邑法

244.斯陶芬王室的帝国国土政策和领土国家政策

245.王位继承、国王选举、选侯团、帝国议会

246.国家政权和领土国家

247.斯陶芬王室的法律更新和帝国立法

六、中世纪晚期的经济、社会、法律

248. 乡村和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249.德意志城市的性质和类型

250.商人和同业公会、联盟、公社、城市权

251.市民经济和社会的组织形式。生产和资本

252.骑士阶层和贵族。人民运动和宗教虔诚

253.罗马法的接受

七、等级运动和等级社会。帝国和邦国中的二元性

254.等级运动

255.中世纪晚期帝国的宪法结构。 选举制帝国——邦国——等级

256.十五世纪的帝国改革企图

墨洛温王室世系表

卡罗林王室世系表

奥托王室和萨尔王室世系表

斯陶芬王室和韦尔夫王室世系表人、地名和内容索引

中文版前言

柏林实科中学教师布鲁诺·格布哈特(1858—1905)是出生于克罗托辛的犹太人,在布雷斯劳获得博士学位后未能进入大学任教。他同十一位同仁,大多是高级文科中学教师、图书馆员和档案馆员一起,于1891—92年首次出版了两卷本的《德意志史手册》,1901年出了第二版。按该书“前言”所说,它的读者对象是“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并且希望得到专家学者更多的关注”。可是该书作为中学和大学历史教学的、适用的辅助材料也得到许多赞许,因此在格布哈特过早地去世以后,他的最老的同事斐迪南·希尔施(1843—1915)成功地编辑出版了三个版本,即1906年的第三版,1910年的第四版和1913年的第五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阿洛伊斯·迈斯特尔(1866—1925)接管了这一任务。他是明斯特的大学教授,曾主编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多卷本《历史科学纲要》,并比过去更多地聘请大学教师合作编写第六版《格布哈特手册》(1922—1923年分三卷出版)。先在哈勒后在柏林担任中古史教授的罗伯特·霍尔茨基(1873—1946)继续向这一方向迈进。1930年的第七版虽然又压缩为两卷,但是新的编写者大大提高了这部著作的科学声誉。然而到那时为止,手册的每个新版本只是在出现了新的研究成果和有必要指示新文献的地方,才对原来的结构和文字进行修改和补充。后来手册差不多有四分之一世纪之久没有重新修订,而历史本身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历史观在许多方面成了问题。

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之后,在六十多年时间中出色地经受了考验、它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的《格布哈特》,如果想继续完成自己的任务,那就必须彻底改写。此外第七版(还有两位第一版的元老参加了这一工作)的比较年轻的作者中只还有马克斯·布劳巴赫教授一人健在,并乐意继续合作。所有其他人员必须新聘。他们和新出版人都意识到,提纲挈领、正确可信地把关于全部德国史的、不断增加而又往往有争议的研究成果概括在一部手册之内的困难。当时他们也曾考虑,几百年来德国史对周围其他民族和国家划定了一条不断变动的、不总明显的界限,在这种情况下它还能不能同全欧洲共同的历史分开,人们可否把它引回“民族史”的狭谷之中,甚至说能否越过民族和国家的界线研究受其社会、经济条件制约的全部历史。尽管有这些疑虑,他们仍然决定首先再编一部可与老的《格布哈特》媲美的、类似其他国家的手册的德意志史手册。除此之外,同一家出版社还将出版一部七卷本的欧洲史手册和一部两卷本的德国经济和社会史手册,此后还出一部六卷本的欧洲社会和经济史手册。面目一新的《格布哈特》第八版于1954—1960年分四册出版,这就为按照它的榜样着手编写以后的版本开辟了道路。这一版出乎意外地获得了众多的读者和使用者,重印多次。借此机会不仅纠正了个别错误,而且也介绍了许多重要的新文献。但是这种方式跟不上德国史研究不断前进的步伐,它要求十年以后就出版全书的新版本,不过无需像第八版那样全部重写。在此期间原作者中只有海德尔堡的弗里茨·恩斯特教授一人去世。他所著的十世纪史部分由约瑟夫·弗莱肯施泰因教授(布赖斯高的弗赖堡)全部重写。其他作者也对自己的著作进行了修订,有的部分进行了大量补充,尤其是参考文献方面达到了最新水平。因为这部手册恰恰在这一方面胜过其他一些同类著作,那就是它在一篇连贯可读的文字之间,总是指出资料出处、研究和专题著作,可能时进行批判性探讨。这些都以这一概括性叙述为基础,并能帮助读者进一步自学。前一版的章节划分一般保持原样,以便在新版中比较容易查找其他著作按照这些章节引用的文字。只是在一些文章中,分段或次序有了变动。第四卷的变动最大,这一卷将叙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当代的最近的历史,不久将继新版的头三卷之后出版。

第八版在指出旧文献出处时,往往满足于利用达尔曼—魏茨的《德国史源学》中的书目号,因此给一些使用者带来烦恼。《德国史源学》1931—32年的第九版早已售磬,而且没有重印;附索引的五卷本的增补第十版,经格廷根马克斯—普朗克历史研究所修订,1965年开始出版发行,然而至今还没有超出第一卷的范围。在《格布哈特》新版出版前也曾考虑等到该书出齐,但是事实表明,这是不恰当的。因此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能够注明《德国史源学》第十版的比较复杂的号码。作为由于篇幅所限未能详细引用的旧文献的指南,《德国史源学》第九版的书目号仍未完全停止使用,但用得不多,很大部分被图书说明(作者、书〔篇〕名、出版年月等等)所代替。如果老版《德国史源学》只有在图书馆还可以找到(新版恐怕也是这样),那么本手册的使用者就应知道在那里他能得到它什么帮助。

出版人感谢全体合作者,他们在各自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乐意协力,使这部手册能够一再尽其所能帮助有志学习者获得关于我们民族不断变化的历史的知识。出版人还感谢出版社的鼓励、耐心和巨大的努力。他请求读者原谅多方的合作难以完全避免的不当之处。他希望屡屡恢复青春的老手册今后也能很好地为传播历史知识贡献力量。

赫伯特·格隆德曼

1970年初于慕尼黑

译者说明

本卷是根据德国斯图加特克勒特—科塔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第九版《格布哈特德意志史手册》第一卷(古代和中世纪)重印本翻译的。该书的第二卷(从宗教改革到专制主义结束)、第三卷(从法国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四卷(世界大战时期)已由商务印书馆分别组译、出版。至此这部久负盛名的德国通史巨著的翻译、出版工作全部完成。

本卷正文共七章,作者分别是:

第一章:恩斯特·瓦勒教授、博士

第二章:海因茨·勒韦教授、博士

第三章:第一部分:约瑟夫·弗莱肯施泰因教授、博士

第二部分:玛丽·路易丝·布尔斯特一蒂勒博士

第四章:卡尔·约尔丹教授、博士

第五章:赫伯特·格隆德曼教授、博士

第六章:弗里德里希·贝特根教授、博士

第七章:卡尔·博斯尔教授、博士

各章的译者是:

第一章、第二章:常克强

第三章:张载扬

第四章:张载扬、黄敬甫、李柳明

第五章:张载扬、常克强

第六章:张才尧

第七章:陆世澄、常克强

人地名和名目索引:张载扬

本卷最后的四份王室世系表由陆世澄译出。

全书由张载扬总校,陆世澄作了部分校订(第五章第三、四、五节,第七章各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3 16: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