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道德尼寺 |
释义 | 隋唐京师休祥坊东南隅有万善尼寺,寺西昭成尼寺。关于昭成尼寺的沿革变迁,《长安志》“隋大业元年,元德太子为尼善惠。元懿立为慈和寺,永徽元年废崇德坊之道寺,乃移额及尼于此寺。先天二年又为昭成皇后追福,改为昭成寺。”《唐两京城坊考》一字不差的迻禄《长安志》关于昭成尼寺的记载。既然昭成尼寺是从崇德坊的道德寺额及尼姑迁此,追本朔源,故《长安志》对于崇德坊西南隅的原道德寺是这样记载的:“(崇圣寺)有东西二门。西门,本济度尼寺,隋秦孝王俊舍宅所立。东门本道德尼寺,隋时立,至贞观二十三年徙济度寺于安业坊之修善寺,以其所为灵宝寺。尽度太宗嫔御为尼以处之。徙道德寺额于嘉祥坊之太原寺,以其所为崇圣宫,以为太宗别庙,仪凤二年并为崇圣僧寺。......。”《唐两京城考》亦一字不差的迻录《长安志》关于宗圣寺的记载。那么《长安志》记述的道德寺搬迁后的新址就出现问题,同一时间,同一个寺院,道德寺一移于休祥坊的慈和寺,一移于嘉祥坊之太原寺。然而长安无嘉祥坊,太原寺是在休祥坊。如果《长安志》所说嘉祥坊是休祥坊之误,那么太原寺本为侍中杨仁恭宅,咸亨元年,以武后外氏故宅立为太原寺,垂拱三年改为魏国寺,载初元年又改为崇福寺。从史料记载看与从崇德坊移来的道德寺无干。早在几十年前,日本小野胜年即怀疑嘉祥为休祥之误或者说嘉祥为休祥之别名①。那么究竟道德寺迁移后的轨迹如何?1950年在西安市西郊粱家庄出土的《大唐京师道德寺故大禅师之碑》(此碑现藏西安碑林第三室)为解开此谜提供了实物证据。碑文所载:“大业元年,有诏令二阇梨为太子戒师......。敕于京邑弘德里为立道德道场......。初以太宗升遐,天经京立,乃于弘德坊置崇圣宫,尼众北移在休祥里,即今之道德寺是也......。”此碑文与《长安志》所记昭成尼寺的变迁相符。崇德坊原名弘德坊,神龙初改。休祥坊在长安朱雀门西第四街,街西从北第二坊,崇德坊在朱雀门西第二街,街西从北第四坊,崇德坊在休祥坊东南。故碑文称道德寺“尼众北移休祥里。”这不仅证明道德寺确实北移到休祥坊,填补了慈和寺于太宗升遐后改为道德寺的确切年代,即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从而也否定了《长安志》关于道德寺徙“嘉祥坊之太原寺”之说。关于道德寺碑文的研究,樊波女士有精辟的论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