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稻叶鞘腐败病
释义

由帚枝霉侵染为害水稻剑叶鞘和穗部的一种真菌病害。中国陈吉棣等曾报道为一种新病害,称为紫鞘病。

分布和为害 最早于1922年在中国台湾发现,后江苏、浙江、湖南等省也有发生。目前主要分布日本、东南亚、印度次大陆、美国等地。在非洲是早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水稻受害率一般在3%~20%之间,严重的达85%,导致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变劣,平均产量损失可达14.5%。水稻剑叶鞘受害后,初呈暗褐色不规则斑点,后扩大形成虎斑状大型斑纹,边缘暗褐色,中心淡褐色或灰色,严重时整个叶鞘受害,形成典型的腐败症状。稻穗部分或全部不能抽出,高湿时被害叶鞘内侧和稻穗可见大量粉白色霉状物,常见的症状是抽穗后叶鞘呈紫褐色小点,严重时全部叶鞘变成紫褐色,叶片自尖端向下逐渐枯黄,高湿时,被害部位长出粉白色霉状物。苗期受害,幼叶鞘上有白色绒状物,叶鞘变褐枯死;分蘖期受害,叶鞘呈褐色针头状斑点,扩大成椭圆形深褐色斑;叶片受害,常局限于中脉,病斑梭形,深褐色;被害谷粒为深褐色斑点,酷似胡麻斑病,病斑边缘不明显。

病因 病原物为稻帚枝霉(Sarocladium sinenseChen,Zhang et Fu),属半知菌,丝孢目。菌丝白色,分枝少,有隔,直径1.5~2微米。分生孢子梗从菌丝上长出,梗壁比营养菌丝壁稍厚,1~2层枝梗,每层有3~4根轮状分枝,主轴为15~20×2. 0~2.5(微米)。枝梗顶端圆锤状。顶枝端缢缩,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生,逐个脱落,单胞,无色,光滑,圆柱形或椭圆形。在寄主上形成的孢子为2.5~8.5×0.5~1.6(微米),人工培养基上形成的为1. 8~13 × 1~1.6(微米)。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0~31℃,37℃时生长很慢,13℃时不能生长。致死温度为50℃ 5分钟。人工培养条件下菌落生长缓慢,pH值为5.0~9.0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不同菌株在水稻品种上的反应有明显差异,存在着生理分化现象。

病菌寄主范围广,可侵染多种禾本科杂草。病菌在室内寄主病残体上存活一年以上,室外存活6~8个月。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带菌种子和寄主病残体为初次侵染源,翌春形成分生孢子,从伤口和气孔侵入,植株致伤后往往加剧病害发生。水稻上的一种螨类(Steneotarsonemus madecassus)对病菌起传播和接种作用。当年发病植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次侵染。病菌孢子依靠气流、昆虫、螨类携带传播扩散。水稻穗期因螟害、病毒感染或其它外界因子致使抽穗缓慢,病害加剧。水稻出穗速度慢或包穗的品种发病严重。气温在15~40℃均可发病,以25~35℃,相对湿度70%以上最适宜。过多或过迟施用氮肥,或植株缺氮,均可加剧病害的发生。

病害控制 ①减少初次侵染源。结合稻瘟病防治,及时处理稻草和带菌种子,秋冬季节清除田边杂草,制作堆肥,使之充分腐烂。②选育和推广抗病丰产品种。③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适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④及时治虫,防止稻飞虱、叶蝉、螨类等对病菌的传播。⑤在初穗期,结合防治稻瘟病进行药剂防治,在药剂中加入一定量的杀螨剂和杀虫剂,能收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9: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