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比较物理学
释义

比较物理学依据就是静止系与运动系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比较基准,而且可以有一个共同的比较基准。要在任意参照系间设立一个同样适用的比较基准,再一个就是改造现有的时空观。理论的框架大致取源于牛顿力学,只是把对牛顿力学的曲解进行了更正。

1:比较是研究物理学的主要方法

我是在学习相对论的基础上说出我的看法的,都说没有完整的新理论取代有严重问题的旧理论,旧理论就不会被放弃,我就把我的看法取名为《比较物理学》。 我的《比较物理学》很简单,依据就是静止系与运动系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比较基准,而且可以有一个共同的比较基准。我就是要在任意参照系间设立一个同样适用的比较基准;再一个就是改造现有的时空观。

(1.):物理学离不开测量,测量的过程就是比较。比较就需要基准。速度是在长度单位确定后的一个导出单位。光速也是速度的一种。如果把这个数值定为基准,而让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去改变,那么这个数值只能表示数值,也失去了原来表示光速的含义。

(2):要测量就要考虑测量的方法。测量的最原始方法,是用基准尺去进行比较的。发展到使用测量仪器,测量仪器的使用也没有取消比较基准。只不过用仪器时,借助于光线和几何学定理罢了。至于测量基准的形成过程,在关于时空观的论述中再进行说明。

测量时,尺和钟都是测量者提供的,并不需要被测物体进行协助。实际上它们没有也不可能对测量进行协作。有关介绍“狭义相对论”的著作中常常要用测量者手中的尺和被测量者手中的钟,或者用测量者带着的钟和被测量者拿着的尺来决定速度,这才能产生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效应。而长度收缩仅指被测物体运动方向上的线度,时间膨胀仅指被测物体的固有时间。测量者的长度和时间并不变化。这是违背速度的表式中时间与长度的取值位置的规定的。

测量结果容易得到,对测量结果的处理却可以完全不同。在《狭义相对论实验基础》一书中,本来采用了与测量光速时使用的同样方法,对π介子、反质子、μ介子进行了测量,可是又不敢面对现实也采用计算光速的方法进行计算,却去搬用狭义相对论的动量公式,因而放弃了发现超光速运动的物质的一次机会。其实,π介子及μ介子的运动速度,都是超过光速的。因为使用的测量速度的仪器超出了适用范围,只不过测量粒子速度的仪器没有给出确切的数据罢了。

(3)参照系是人为设定的,仪器的读数只有一个,不能因为把参照系设置的不同仪器的读数就不同吧?

我们测量所用的仪器,都是借助于光或电磁波,光和电磁波传播速度尽管很大,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在电量的测定时,经常遇到仪器精度问题,这在电工已是常识。为了准确测量,常需要高精度的仪器。而不同精度的仪器测出的数值也是不同的。这里不仅要测量,还需要思考。

对于基本粒子的研究,大多采用“速度选择仪”测定速度,只要把“速度选择仪”测得的速度值Vce代入Vs=Vc/e√(1-Vce^2/c^2),求得Vs,就可得到基本粒子的真实速度了。这样,空间、时间、质量都保持恒定,经典力学就可以应用了.

2:时空观的探讨

从相对论创立时起,就有了不同的时空概念。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时间与空间能不能互换,成了讨论的常题。这就必须考察时间与空间概念的来源了

我把我对时间与空间的看法叫做辩证的时空观

对于时间与空间的论述,科学家们已作过详尽的论述。爱因斯坦是从对时空观的批判上创立他的“狭义相对论”的。由于运用“狭义相对论”遇到了一些难题,不得不对时空观重新考查,要考查不妨走远一些。

自从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以后,人们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从消极地适应环境向能动地改造环境过渡着。随着不断地变革现实,人类逐步积累了对事物越来越多的认识,经过分析比较,逐步建立了科学的理论,并用文字记载下来并传于后人。但由于科学的不发达和社会交往的稀少,各地的理论表述方式都不尽相同。社会的发展促使交换的产生,人们在交往中逐渐统一了认识。翻译工作之所以能够进行,就是使代表同一性质的词语具有同样价值。的确,“时间”与“空间”这些名词是人类强加于自然界的,自然界可以有它们另外的说法。它们的说法丝毫不影响我们的概念。如果人们能与自然界进行交流的话,那只要增加一种翻译就行了。人类把“时间”、“空间”这些名词强加于自然界,是人类交流思想的需要,是用语言代替物质的产物。语言一经确立,就给予它确切的含义,试图改变这些含义而使科学理论符合某些人的主观愿望的办法是徒劳的。

人们在实践中发现,一切物体都有一定的形状(开始人们只限于对刚性物体的认识),一切物体都在不断的变化。(开始只发现一些物体在发生变化,如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动植物的生老病死,岩石的风化等,包括位置和形状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时表现的急骤些,有时表现的缓慢些。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开始是把两物直接地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这种比较方法已不能适应日益增多的需要,迫切需要一个比较的基准,这样长度单位就首先诞生了,原始的单位当然与现在的单位很不同。实际上在现在,各国的单位也不完全相同。比如有英制,公制,市制等不同量制。但达到目前这一步也是经历了不断统一的过程,有时还采用法律强制手段。如秦朝建国后第一件事就是统一度量衡.现今世界上逐步使用公制度量衡制度,将来有可能使用宇宙度量衡制度(如果别的星球有高等生物的话),如果有人把“速度”翻译成“时间”,而把“时间”翻译成“速度”或别的什么,只要表示物体同样的特性,那也没有什么不可。就象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有汉字,两国汉字的表意并不完全相同一样,但是不能乱用。

在古代,是没有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放眼看地面像一个平面。长度单位是在地面上比较物体的过程中诞生的。当发现地面不是平面而是曲面以后,长度单位并没有改变,而把两地间直线距离用弦长来表示,而把地面的测量结果看成弧长,原因就是长度单位是一个理想化了的一个比较基准。像众所周知的那样,巴黎国际度量衡标准局保管的米达原尺,在气温稍有变化时也会发生变化,但仍被人们采用作标准尺,而用一系列系数来反映这些变化。这是人们进行测量时要用实物作度量工具的,而实物与理想标准之间总是存在差距。有些人只看到用实物作测量基准,没想到实物只是理想基准的代用品。

现在来看“时间”一词,“时间也是在比较的实践中逐步产生的。现在世界上时间单位已基本统一,没有像长度单位那样保留有逐渐统一的痕迹,但在民间,仍然能找到这样的痕迹。

现在,还能听到这样的语言,“×××走了一袋烟工夫了。”“他离开有一顿饭工夫。”这里所说的“一顿饭” 、“一袋烟”表示“吃完一顿饭”、“吸完一袋烟”所用的时间。他们表示的时间虽不确切,但也能使人明白。在中国的古书中记载有以“一炷香”、“三更、五更”等表示时间的术语。就是现在,仍然有年、月、日、时、分、秒、等不同的表示时间的单位。考查这些单位的共性,它们都是可重复的。只不过有些是自然的,有些是人为的。

由于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发展是无限的,人们为了区分事物的矛盾运动,利用可重复出现的信号作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比较基准。周期信号是不断重复的信号。用自然周期信号比用可复现的人为信号作基准有许多方便之处。又因自然周期信号的周期是有限长的周期,倍增与等分也较容易,记数也很方便。且有天然的周期信号可供使用。当然最明显的周期信号是地球的转动。(当时认为是太阳在行走)就有人提议把地球转一转定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比较基准,取名为“一日”(即见到太阳一次),也有人用类似的方法定月相的周而复始为“一月”,定寒暑的周而复始为“一年”。因“年”,“月”,“日”,都是时间的单位,继而出现了年月日之间的换算关系。虽然现在公历的月不表示月相的变化了,只是保留转化的痕迹。

就拿现在使用的时钟来说,就有许多种类,比如挂钟,手表,原子钟。在机械表盛行的年代,手表还要分快摆与慢摆,这些都使用周期运动来计量时间的,不同之处是取样的周期数目不同。

有了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以后,比较事物的变化就容易得多了。把这两个单位联系起来,导出了比较事物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

设立了比较单位后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解决度量方法,度量方法的改进和技能的提高,给区分事物带来了方便,但不能也没有改变原有基准单位的基本含义。比如现在采用“原子钟”来记时,也没改变时间单位作为比较事物变化的基本含义。

“时间”和“空间”的单位名称又是随着认识的步步深入而逐渐变更的。如果仍然把见到太阳一次叫“一日”,天体上的“一日”与地球上的“一日”就不相等。如月亮上的“一日”就约等于地球上“一日”的27倍,而用“原子钟”计时就显不出差别。现在采用“原子钟”计时以后,在未有证据证明天体上“原子钟”计时与地球上“原子钟”计时有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认为天地间在时间上是无差别的。否则,人们会找到不受所处地位影响的新的计时方法。

从使用原子钟到现在,不止一次的设置闰秒就是证据。

另外,认识事物的主人是人,尽管各种生物各有不同的生物钟,我们还是可以不看各生物钟所指的时刻,而用我们手中的尺和钟来确定物体的变化速度。光速的测定也是如此进行的。我们不需要知道“光子”的所谓固有寿命,我们就可以测定“光子”的速度了。同样,测定π介子、μ介子等所谓基本粒子的速度也应该是这样。就是所谓基本粒子的固有寿命时,也是与和它相对静止的原子钟的原子振动周期进行比较才得到的。

我们测定物体运动速度时是不是要求被测物体的协助呢?我们是不是用我们手中的尺和被测物体带着的钟来决定被测物体的运动速度呢?或者用我们手中的钟和被测物体带着的尺来决定速度呢?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今后也不可能这样做。尽管被测物体可以有与我们完全不同的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但在测量时是无法也不需要通信息的。且大多数被测物体是毫无生命力的,它们不能把时间和长度的信息给我们。某些科普著作却要求这样做,不是引人入歧途吗?

宇宙中万物是不是处于同一个空间中,或是各物均有自己的空间,这是与狭义相对论争论的焦点。宇宙是无穷的,可能还有另外的空间,那待将来去认识。但能让我们认识 的物体都处于同一个(重叠)空间中。因为只有同处于一个空间中物体之间才能相互作用,也才能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被我们认识。“狭义相对论”关于长度收缩的说法,就是把物体自己的空间收缩,而不影响观察者的空间。从运动的相对性考虑,如果以被测物体为参照系,那我们也在运动,我们也会收缩,可我们却无法觉查到这一点。为此,有些人引进运动学形状以与几何学形状,说改变的只是运动学形状。这样就把唯心主义带进人们的感觉。因为运动学形状是不可测度的,只是人们的感觉。

附带说一句,爱因斯坦自己对自己的工作并不特别赞扬,他总是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如他承认还有许多问题不能解释,承认狭义相对论对“光子”无法解释,又在理论中加减宇宙项来修正理论。并不像某些科普作者说的“至今未曾发现任何一个实验事实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相矛盾”。而爱因斯坦却说:“外行人对我的工作的意义得到一种夸张的印象,这不是我的过错。实际上,这是由于通俗科学的作者,特别是由于报纸的记者,他们把每样事情都尽量说的耸人听闻。”

自然界的物质有两个属性,它既有形态,又有不断变化的特征,空间也只是物体形体的线度测量,时间也只是物质变化过程的测量,数值是物质的变化过程与周期信号比较后的周期记数。时钟只是人类制造的周期信号发生器。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尽管千差万别,比较物质变化的原则不应改变。这是两个不同的比较基准,混淆甚至使它们等效是不对的。狭义相对论的推论是不正确的,时光根本不会倒流。空间也不会收缩或膨胀。质量也不会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如果把看到过去的想说成是回到过去,那么,我们可以用录像机与放像机组成时光机器,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了。看到的像是过去的事情,是不能再进行交流的。像毕竟不是物。

对于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用不同的坐标系来表示它,用直角坐标系或使用极坐标系,可以用笛卡儿坐标系,也可以用非欧几何来表示,全凭你的意愿。

空间表示的是物体形体及其延伸,测量空间用的是直尺;时间表示的是物质变化过程,测量时间用的是周期信号,数值是物质的变化过程与周期信号比较后的周期记数。时钟只是人类制造的周期信号发生器,并不是只有时钟指示的才是时间。

每个物质都有各自的时间和空间,为了能够比较,为了交流,为了区分物质,我们还是要有统一的时间和空间基准。理论是人创造的,有了文字,人们才能够广泛交流,我们用语言来表示物质,但不是语言就是物质,不要弄混了。时间基准与长度基准是人为设定的,只有有了测量基准,才会有数据产生,也才能从很多数据中整理出规律来。但是这些基准又是随着交流范围的扩展而不断变更的,这个可以从各国都有的市值单位看出来。自从进行国际交往后,就要使用国际单位制了。有没有宇宙单位制,在进行宇宙交流时也会产生。

辩证的时空观与牛顿时空观、爱因斯坦的时空观不同,牛顿是爱因斯坦的时空观都认为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框架,只是爱因斯坦认为是空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不同会发生不同的弯曲,牛顿时空观认为空间是平直的。我的时空观认为,时间与空间分别是物质的两个属性,可以简化为物体与时间两个坐标。空间可以叠加,交叉,镶套,包容,时间是单一的运动。时间与空间没有对应关系。

3:比较物理学与相对论、牛顿力学有什么明显的异同?

A:先介绍一下比较物理学的内容。

{原作简介:我是在学习相对论的基础上说出我的看法的,都说没有完整的新理论取代有严重问题的旧理论,旧理论就不会被放弃,我就把我的看法取名为《比较物理学》。 我的《比较物理学》很简单,就是要在任意参照系间设立一个同样适用的比较基准,再一个就是改造现有的时空观。理论的框架大致取源于牛顿力学,只是把对牛顿力学的曲解进行了更正。

第一, 说牛顿力学有绝对的运动系,这种看法是不对的,牛顿力学用了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而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就是说明运动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也就没有绝对的运动。由物体设立的参照系也就没有绝对的参照系,所有的物体时同等的,不存在特殊的物体。牛顿力学有绝对的内容,就是运动系与静止系用同样的长度基准与时间基准,有了比较基准,才可能有共同的语言。

第二, 说牛顿的力学用的是与绝对的时间与空间,这也是不对的,这是人们只注意结果没有注意时间与空间产生的根源。我从人类的认识史上分析得到结论,自然界只有物质,物质本身有两个特性,一个是它的存在性,一个是它的转换性,存在就会有形态,量度这些形态的结果被命名为空间,量度转换的结果被命名为时间,后人的引申混淆了原意,应该返璞归真了。详细的介绍请看《辩证的时空观》一段。

第三, 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存在了一百余年,,对他的影响也应该进行一次清算。

人的认识是逐步完善的,中途的错误是难免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思维方法出现了错误,没有认清光线只是一种信号传递介质,错误的使不同的参照系使用不同的量度基准。不同的参照系可以有不同的量度基准,那是只适用在小范围内没有与范围外交流的情况下。现在地球人还只能与地球人进行交流,地球外也可能存在生命,自然界不会对地球特别照顾的。当与地球外的生命进行交流时,比较基准就要变更了。

主要论点

1.基本承认牛顿力学的科学性,不同的参照系间也应该有相同的比较基准,比较基准的单位是可以随着认识的深入不断变更的。

2.认识到时间是物体运动或变化的量度,是把物体运动或变化的过程与周期信号比较后的计数,原子钟也不过时周期信号发生器的一种,并不是只有时钟指示的才是时间。

3. 速度是在长度单位与时间单位首先确定后通过测量算出来的,不应该改变测量是用的测量基准,改变了测量时使用的比较基准,速度只是保留了个名词失去了表示速度的含义。

4.认识到光线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一种媒介,它的作用就像邮递员一样,必然会在信号传递的过程中造成传递误差。如何消除这种误差是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

5.超光速现象的存在,会造成我们在判断因果过程的失误。我们也应该正视这种现象。

6.仪器的使用是我们更好的认识自然,但仪器也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设计制造的,当已知的科学知识使用时出现问题后,就应该对这种知识重新进行审查。何况仪器都有适用范围?

7.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错误的使用了计算方法才从洛仑兹变换中推导出来的,所以尺度缩短、时间膨胀、质量增加都是不存在的。

8.参照系不同,同一个物体的运动表达式就不同,不能为了让表达式相同而去让比较基准去改变。当然,用微分方程式来表示可以减少这些差异,但微分方程只是近似表达这些运动。把直线段微分一次,得到的是速度,再微分一次,得到的是加速度,再微分一次,就是加加速度了。可能就是0了。

目录:

一:比较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辩证的时空观

三:爱因斯坦四维时空理论的本质

四:公式的错误推导导致狭义相对论的出错

五:关于同时性的讨论

六:光在我们认识自然中的作用

七:因果关系

八:问题讨论:

1.多普勒频移与光的速度

2. 回旋加速器中的速度讨论}

B:再谈关于《比较物理学》的对话:

1.什么是《比较物理学》

答:我的观点是: 用比较的方法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我称为《比较物理学》,比较需要比较基准,但是比较基准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不断变更。使用的范围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比较基准。比较基准的设立是为了交流的需要。

2. 比较物理学与牛顿力学,相对论力学有什么异同?

答:比较物理学与牛顿力学大体相近,继承相对论力学的时空与物体有关的说法,只主张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物体有相同的比较基准,测量物体的运动只需用测量者手中所有的尺与钟。运动的物体的时空会不会随着运动速度而进行变化,对测量是没有影响的。

3. 相对论的时空观与经典力学的时空观是不同的,你怎么用爱因斯坦的时空观去解释经典力学的问题

答:我通过对人类的认识史研究发现,经典力学的时空概念是混乱了。开始是对物体的形态测量得出了空间概念,后来又用空间来控制物体,说没有时间与空间的运动是不可思议的,这样就把时间与空间凌驾于物体之上。爱因斯坦说时间与空间与物体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一定道理。只是爱因斯坦在批判绝对的时空观的同时,连用来作为测量基准的比较标准也放弃了,就好像一个孩子身上脏了,用水来洗,结果泼脏水时,连小孩子也扔掉了。我在《我的时空观》中说明了这个看法。

4. 那么,相对论的时空观是对的了?相对论也就是对的了?

答:爱因斯坦虽然从时空观上解决了人们认识上的一个问题,但是又走错了方向,他让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基准,给他解释运动问题有了充分的回旋余地。只是它设立的运动系中的时空数据是没有办法验证的,原因是你走进运动系后,你就成了静止系,如果两个运动系中的数据换算符合数学运算规律,也应该是可以的。爱因斯坦给的换算关系是单方向的,也就是正反变换的关系式是相同的。所以相对论能够解释大多数运动问题,但是是没有办法操作的,就好像创立了一个神话世界。神话世界的确光彩夺目,但是不能存在于现实中。

5. 你的比较物理学能够解释相对论能解释的所有问题么?

答:凡是相对论能够解释的问题,都有两种解释方法,而且这两种方法不能并存,事实上用速度增加的一种解释就可以了,因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是[光速是一切运动速度的极限],人们不敢用超越光速来表示罢了。

6. 你的比较物理学能解释所有运动问题么?

答:运动的情况很复杂,有许多现象还没有发现,不可能解释所有现象。但是也不设立特殊的区域。具体就是光子也不是特殊的物体,不应该例外。如天文物理学家发现在宇宙中的粒子与大气层发生作用会产生许多次生介子,这些介子都能够到达海平面,可是这些介子都是只有很短的寿命,在这样的寿命下就算以光速运动也会离地面很远,为了解释这种情况,就让速度的表示式中的尺与钟不在同一个参照系中选取,而让不同的参照系有不同的时空基准,这是单纯为了解释而采取的措施,是不能应用的。

7. 你说相对论是不能应用的,那么有那么多的试验验证了相对论,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答: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对测量粒子速度的速度选择仪的速度数值的看法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仪器都有他们的适用范围,超过适用范围后,仪器的指示就不准确了。这些速度选择仪都是在速度远远低于光速的情况下能够给出接近正确的数值,超过光速后它仍然给出低于光速的数值,这些数值出了误差,需要纠正。如果纠正了这些数值,就会出现许多超光速的数据。为了不与相对论的推论相矛盾,人们宁愿相信它们的速度没有超过光速,也不愿下力气去对仪器的原理进行深究了。

看了介绍的所谓验证了相对论的试验,只要他们的速度数值变更后,都可以用速度增加了来解释,速度是怎样定义的,难道不是在长度基准与时间基准首先确定后,经过与比较基准的比较后算出来的?光速也是速度的一种,并不特殊。相对论要让这些基准随速度进行变化,所谓光的速度就只保留了个名词,失去了表示光的速度的含义。用比较物理学的方法后。这样做就可以不对原来的物理概念重新定义,消除概念定义中的矛盾。

在实验室验证相对论的试验中,粒子的衰变是有规律的,因为粒子的寿命都很短,直接用钟表读取时间数值有困难,可以通过计数粒子的数目来判定粒子通过的时间,这样速度表示式中的时间与长度基准都是同一个参照系的了。现在的所谓运动寿命都是把他们的速度已接近光速计算倒推出来的,并且这些时间不与测量者在同一个参照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9: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