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待驾宫 |
释义 | 待驾宫位于南安市码头镇大庭,建于1276年。 南宋末年,元兵追捕南宋最后一个幼主帝昺,赵宋王朝的孤军护卫老臣怀抱年仅3岁的幼主仓惶逃命。斯时,乡里忠义之士闻帝驾将途径大庭乡水尾山下,即匆促在大路旁赶建一座简朴的行宫迎銮待驾,嗣后以此名之。 后人在宫侧立碑赞其事,诗曰: “崖海未沉宋主舟,诗山先接御车游。迄今回溯迎銮事,一片忠心表万秋。” 相关新闻: 南宋幼帝曾从水路途经南安? “当年为迎接南宋幼帝,南安码头镇曾特意建了一座行宫,名为待驾宫。”看到本报《南宋两幼帝与泉州结缘》的系列报道后,南安市码头镇的读者林耀国致电本报新闻热线22200000说,因为元兵追杀,幼帝最终没有按计划入住待驾宫,这令当地百姓颇感遗憾。 考古专家称,待驾宫的存在将有力地证实南宋两幼帝与泉州的联系。 待驾宫为迎接幼帝而建 待驾宫位于南安市码头镇大庭村水尾山下,当地村民又叫它“水尾宫”。据当地村民介绍,待驾宫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做“杀狗宫”,这是由于“待驾宫”与“杀狗宫”的闽南语发音非常相似,当地村民又都是讲闽南话,不知情的人就听成“杀狗宫”了。 待驾宫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式木构架,卷棚顶、上铺瓦片,块石垒砌与土壁结合。宫内顶上的横梁上挂有一块刻有“待驾宫”三个字的牌匾,右边墙有一石碑,碑上刻着待驾宫修建年份,为谁修建等信息。 据当地戴氏祖谱和石碑上的记载:南宋末年,元兵追捕南宋幼帝,宋朝老臣怀抱幼主仓皇逃命。就在这个时候,乡里的忠义之士打听到幼帝和所跟随的队伍将从水路途经大庭水尾山下,就在大路旁边匆促修建了一座简陋而朴素的行宫来迎接幼帝。 据了解,以前的待驾宫比较简陋,是土木结构,历朝历代均有修缮,1991年当地人再次出资将其重建。 三副对联还原历史真相? 在待驾宫石柱上,三副对联引起了记者及市海交馆考古部研究人员刘志成的浓厚兴趣,据说这三副对联是南宋末年流传下来的。对联分别写道:“待命枕戈护幼主无恙,驾风穿险奔南疆偏安”、“待幼主兴邦忠照日月,驾孤军保宋义著春秋”、“待御辇驰銮歇息,驾朝臣鞠帝楼身”。 “这三副对联基本上反映了南宋百姓对残暴元兵的痛恨及对幼帝率众收复宋室江山的渴望。”林耀国这样说道。 据介绍,《闽书》记载,待驾宫座前原有红舍人康姓,白舍人阮姓两座雕像,这与市区一堡宫中的“相伴舍人”塑像十分相似。村民林春强说,传说中这两座雕像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两幼帝赵昰和赵昺而塑的,但为了遮人耳目,就改名为红舍人、白舍人。 “当时由于元兵追赶,幼帝的队伍只是路过这座行宫前面的水路,并没有到此停留。”当地村民戴健吾告诉记者,因为年代久远,当时幼帝从何而来,去往何处已无从知晓。“由于这座行宫是为接待幼帝而建,却又没能等到幼帝,人们便把这座行宫命名为‘待驾宫’”。 传闻与历史有吻合之处 “幼帝曾想以泉州为根据地,收复失地,”刘志成告诉记者,当船队到达泉州云麓时,福建两广招抚使、市舶司蒲寿庚不但闭城不纳,还大肆残杀宋室宗亲及忠于宋朝的官吏,幼帝被迫离开泉州港,船队只好向广东方向驶去。 “幼帝来泉,以前基本上来源于民间的各种传闻,待驾宫的存在,说明传闻与历史有吻合之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