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比昂斯滕·比昂松 |
释义 | 比昂斯滕·比昂松(Björnstjerne Martinus Björnson,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皇帝》、《挑战的手套》,诗集《诗与歌》等。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中文名:比昂斯滕·比昂松 外文名:Bjornstjerne Martinus Bjornson 国籍:挪威 出生地:挪威北部一个乡村 出生日期:1832年12月8日 逝世日期:1910年4月26日 职业: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毕业院校:皇家弗里德里克大学 代表作品:剧作《皇帝》、《挑战的手套》,诗集《诗与歌》 人物介绍介绍挪威作家,社会活动家。1832年12月8日生于挪威北部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910年4月26日卒于法国巴黎。1850年,比昂松赴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1852年就读于皇家弗里德里克大学。1855年后在《每日晨报》和 《晚报》任文学戏剧评论员和编辑。1857年接替易卜生任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国家剧院编导。1865~1867年主持克里斯蒂安尼亚剧院。1870~1872年创办剧院。1903年因“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又缤纷”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比昂松一生为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挪威文化、摆脱异国束缚和统治进行斗争。晚年支持芬兰反对沙俄侵略,积极参加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运动。 比昂松在文学方面涉猎很广,作品有小说、诗歌和戏剧。中篇小说《渔家女》(1868)描写渔家姑娘走出渔村成为一名演员的故事。抒情诗《是的,我们永远爱此乡土》成为挪威国歌的歌词。主要文学成就是戏剧,共写了21部剧本。19世纪50~60年代,以历史剧为主,如《战役之间》(1857)、《国王斯凡勒》(1861)、《西格尔特恶王》(1862)等。70年代以后转向现实主义戏剧,有《破产》(1874)、《编辑》(1875)、《国王》(1877)、《新制度》(1878)、《黎昂娜达》(1879)和《挑战的手套》(1883)等。其中《破产》写商人钱尔德破产后在危机中苦苦挣扎,最后终于依靠自己劳动重振家业,揭露了资产阶级尔虞我诈的贪婪本性。《挑战的手套》是一部爱情、婚姻、家庭题材的作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的屈辱地位。《人力难及》(1883)是一部揭露宗教狂热的象征主义戏剧,1895年发表《人力难及》的续篇,描写劳资冲突。 比昂松的剧作触及时弊,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私、虚伪、贪婪等丑恶现象,不过其结局往往都是矛盾得到和解,具有改良主义色彩。 个人经历在1857年比昂松出版他的农民小说索尔巴肯。在1858年之后,这是由阿尔内,于1860年的恩高兴肠(幸福男孩),并于1868年由Fiskerjenten(费雪少女)。这是最重要的标本,他的邦德或农民的故事。 比昂松急于“根据农民,创建一个新的故事”他说,他认为这样做,不仅仅是在散文小说,但在国内电视剧或福尔克贝纳最早的是一个行为作品集于12世纪,写于1855年和1857年生产的。在这个时候的研究,他特别影响延伊曼纽尔和亚当,在访问哥本哈根。胡尔达(拉梅胡尔达)于1858年,与香港斯维尔(国王斯维尔)于1861年。他最重要的工作是迄今为止诗三部曲西古尔德Slembe(西古尔德不良),这比昂松在1862年出版。在结束的1857年比昂松已被任命为主任影院在卑尔根,某一职位,而他举行了两年,当他回到克里斯。从1860年至1863年,他前往广泛整个欧洲。早在1865年他在管理方面的克里斯剧院,并提出了他的受欢迎的喜剧德(在新婚)和他的爱情悲剧玛丽斯图尔特在苏格兰。1870年他出版了诗歌和史诗周期后者卷包含模式Bergliot之一,比昂松最优秀的贡献抒情诗。 至1864年和1874年,比昂松表现出松懈的智慧力量十分显着一名男子在他的能源;他主要是被占领的政治和与其业务作为一个戏剧经理。这是一段比昂松最火热的宣传作为一个激进的搅拌器。他于1871年开始,以补充他的新闻工作提供了整个讲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从1874年至1876年比昂松不在挪威,并在和平的自愿流亡者,他恢复了富有想象力的权力。他的新的出发点作为一个戏剧性的作者开始《破产》和《编辑》于1874年,社会电视剧的一个极为现代的和现实的演员。 比昂松是一个原始成员的诺贝尔委员会,并再度当选为1900年。1903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比昂松做了多达任何其他人振奋挪威的民族感情,但在1903年,濒临破裂之间的挪威和瑞典,他鼓吹的调解和温和的挪威人。 他死于1910年四月二十六日在巴黎,在一些年来,他已度过冬天,而且被埋葬在家里每个商标的荣誉。挪威海岸防卫舰HNoMS挪威被送往转达他仍然回到自己的土地。 写作特色文学特色比昂松和易卜生一样对挪威的现实不满,而且认为一切社会问题都产生于人们的道德堕落。因此,他从早期的浪漫主义转到现实主义的戏剧创作道路上来,用作品揭露和批判社会的丑恶现实,以期提高人们道德水平。后期他消极悲观,戏剧创作走上象征主义道路。在许多问题上比昂松和易卜生存在着分歧,甚至出现过感情上的裂痕。但是他很尊重易卜生,对于易卜生某些过分责难并不介意。 在浪漫主义戏剧创作中,比昂松对于12世纪的挪威历史,特别是国王斯维利这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非常重视。他的《战役之间》(1857)、《国王斯凡勒》(1861)、《西格尔特恶王》(1862)和《十字军骑士西格尔特》(1872)等都使用了这类历史题材。在《十字军骑士西格尔特》以前,比昂松已经开始写现实主义戏剧《新婚夫妇》(1865)。该剧和他以后的现实主义戏剧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还不够成熟。《十字军骑士西格尔特》以后,比昂松写了两部重要的现实主义戏剧:《破产》(1874)和《编辑》(1875)。1877~1883年,他又写了《国王》(1877)、《新制度》(1878)、《黎昂娜达》(1879)和《挑战的手套》(1883)。《破产》被认为是比昂松的代表作,描写投机金融家钱尔德在破产危机中拼命挣扎的故事,对于资产阶级唯利是图和冷酷无情作了深刻的揭露。《编辑》主要是揭露资产阶级新闻的欺骗性。描写主人公报纸主笔为了在选举中击败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不惜利用所掌握的舆论工具,造谣中伤,但是他的欺骗宣传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国王》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和宗教信条的虚伪性。《新制度》着重宣扬了人道主义。《黎昂娜达》和《挑战的手套》则是以资产阶级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为题材,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质。这些戏剧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揭露和批判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之后,总有一个和解的结局,这反映了比昂松调和社会矛盾的思想倾向。 文学创作比昂松在文学方面涉猎很广,作品有小说、诗歌和戏剧。中篇小说《渔家女》(1868)描写渔家姑娘走出渔村成为一名演员的故事。抒情诗《是的,我们永远爱此乡土》成为挪威国歌的歌词。主要文学成就是戏剧,共写了21部剧本。19世纪50~60年代,以历史剧为主,如《战役之间》(1857)、《国王斯凡勒》(1861)、《西格尔特恶王》(1862)等。70年代以后转向现实主义戏剧,有《破产》(1874)、《编辑》(1875)、《国王》(1877)、《新制度》(1878)、《黎昂娜达》(1879)和《挑战的手套》(1883)等。其中《破产》写商人钱尔德破产后在危机中苦苦挣扎,最后终于依靠自己劳动重振家业,揭露了资产阶级尔虞我诈的贪婪本性。《挑战的手套》是一部爱情、婚姻、家庭题材的作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的屈辱地位。《人力难及》(1883)是一部揭露宗教狂热的象征主义戏剧,1895年发表《人力难及》的续篇,描写劳资冲突。比昂松的剧作触及时弊,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私、虚伪、贪婪等丑恶现象,不过其结局往往都是矛盾得到和解,具有改良主义色彩。 诺贝尔奖19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是充满争议的,最终挪威作家比昂松以他的理想主义倾向超出托尔斯泰和易卜生等现实主义大家获得这项殊荣。比昂松出生于挪威的一个牧师家庭,从小和农民的接触,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清新质朴的田园气息。评委们评价他的抒情诗清新真纯、感性敏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宝藏。比昂松还是挪威国歌的作者,他的作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挪威人民。《阿尔内》是比昂松的获奖作品,乡村姑娘马吉特和小伙尼尔斯一夜风流后生下了儿子阿尔内。阿尔内背着私生子的名声长大,性格变得敏感孤僻。父亲死后,阿尔内与母亲相依为命,以放羊维持生计。由于过分的羞涩,他爱上了艾丽姑娘却不敢表白。在经历了诸多磨难后,他们终成眷属。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