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鼻疳病
释义

要以鼻前孔附近皮肤红肿、糜烂、结痂、灼痒,经久不愈,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常见鼻病。又名鼻疮、鼻□疮。相当于西医的鼻前庭炎。多由肺经素有蕴热,复受风热邪毒,或因饮食不节脾胃失调,湿热郁蒸而成。病证名。疳疾之一。出《太平圣惠方》。症见鼻塞赤痒,连唇生疮,涕多而黄,皮肤枯焦,肌肤枯瘦,手足潮热。由乳食不调,上焦积热,壅滞肺中所致。治宜清热凉血,用五福化毒丹。若有湿热,鼻下两旁色紫微烂,痒而不痛,脓汁浸淫,治宜清热利湿,用导赤散加栀子、泽泻。外搽青蛤散。

常见证状

①肺经蕴热,邪毒外袭。初起鼻前孔灼热干□,微痒微痛,皮肤出现粟粒小丘,继而表浅糜烂,并出少许黄色脂水或结有黄痂皮,周围皮肤潮红,甚至皲裂,久则鼻毛脱落,小儿因搔抓鼻部以致血水淋漓。治宜清热泻肺、疏风解毒,方用黄芩汤加减。②脾胃失调,湿热郁蒸。鼻前孔肌肤糜烂,潮红□肿,常溢脂水或结黄浊厚痂,痒痛,偶见皲裂出血,甚者可侵及鼻翼和口唇,鼻窍不通,言谈不爽,鼻毛脱落,病情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治宜清热燥湿、解毒和中,方用萆□渗湿汤加减。外治:可外涂黄连膏或玉露膏;灼热□痛者,可用辰砂定痛散以麻油调涂患处;或用苦参、枯矾各15克研末,鲜生地汁适量,调匀涂敷患处,若红肿糜烂、脂水多,可用青蛤散涂敷患处。

辨证论治

肺经蕴热。邪毒外袭型【证见】鼻前孔皮肤灼热干掀,微痒微痛,皮肤出现粟粒状小丘,继呈表浅糜烂,溢出黄色脂水,或结黄痂。周围皮肤潮红或皲裂,鼻毛脱落。全身症状偶有头痛,发热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小儿可见烦躁哭啼,搔抓鼻部,甚则血水淋漓。

【治法】清热泻肺疏风解表。

【方药】

1.主方黄芩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黄芩12克,栀子12克,桑白皮12克,连翘12克,赤芍12克,桔梗12克,荆芥10克,薄荷6克(后下)。水煎服。

若热毒壅盛,焮热痛甚者,可加黄连10克、牡丹皮12克。

2.中成药

(1)上清丸,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银翘解毒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

脾胃失调,湿热郁蒸型、

【证见】鼻前孔肌肤糜烂,潮红焮肿,常溢脂水,或结黄浊厚痂,痒痛。鼻毛脱落,病情反复,缠绵不愈。或可见鼻前孔皮肤皲裂出血,甚可侵及鼻翼、口唇,鼻窍不适,言谈不爽。小儿可有腹胀,纳呆便溏,啼哭易怒。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祛湿,解毒和中。

【方药】

1.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黄芩12克,萆薜12克,牡丹皮12克,木通12克,滑石15克,茯苓15克,生薏苡仁30克。水煎服。

若湿热壅盛者,加黄连10克、苦参12克、土茯苓20克。痒甚者,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12克。病情缠绵,反复发作者,加黄芪15克、金银花12克、白术10克。患儿久病虫疾,可酌加使君子6—10克,或榧子6-10克。

2.中成药

(1)健儿清解液,口服,婴儿每次4毫升,5岁以内8毫升,6岁以上酌加;成人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2)五花茶冲剂,煎服或冲服,茶剂每次l~2块,冲剂每次10克。

外治法

用内服中药渣再煎水热敷局部。杏仁捣烂,用人乳调敷患处。明矾3克,生甘草10克,煎水外洗。苦参15克,枯矾15克,研末,用生地黄汁适量,调匀涂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7: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