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鼻疔 |
释义 | 疾病科属 鼻科 疾病概述 鼻疔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鼻前庭部位的疗疮疖肿,即鼻疖肿。 诊断要点1、鼻部局限性红肿、疼痛,形小根深,坚硬如钉,顶有黄白色脓 点。 2、检查可见一侧鼻前庭内有丘状隆起,周围红肿发硬,顶部可见 脓点;严重者可引起同侧上唇、面部、下睑等处肿胀、疼痛。 3、应注意与鼻疮相鉴别。鼻疳病变范围较广,表现为鼻孔处皮肤 潮红、糜烂、流水、结痂等,故较容易鉴别。 辨证分析 本病多因挖鼻、拔鼻毛等损伤肌肤,风热邪毒乘机外袭而致病;或 因忽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之品,以致火毒结聚,循经上犯鼻窍而生。 若火毒势猛,正气虚弱,或早期失治误治,或妄行挤压,则会导致邪毒 走散,入犯营血,内陷心包而成疔疮走黄之证。总的治疗方法是清热解 毒,消疔散肿。 【典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鼻部》:“鼻疔生在鼻孔中,鼻窍肿引脑门疼。” 辨证治疗火热邪毒,袭滞鼻窍型【证见】 初起鼻尖或鼻前庭局部红肿、疼痛;而后疼痛加剧,有跳痛,或麻或痒;继则隆起如粟粒样,根脚坚硬,形如椒目。3~5日后,疮顶现黄白色脓点,顶高根软,自溃脓出。全身见恶寒、发热、头痛不适。舌质红,苔黄或白,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消疔散肿。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赤芍15克,夏枯草15克,桃仁10克。水煎服。 若恶寒发热者,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疼痛较甚者,加当归尾10克、牡丹皮10克。发热口渴者,加竹叶12克、生石膏15—30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克(后下)。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丸重3克),每次1丸,片剂每次2~4片,每日2—3次。 (2)银黄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4次。 邪毒炽盛,内陷营血型【证见】 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两眼合缝,头痛如劈,并有高热、烦躁、呕恶,神昏谵语,发痉发厥,口渴便秘。舌红绛,苔厚黄燥,脉洪数。 【治法】 泄热解毒,清营凉血。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黄连15克,黄柏15克,栀子15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水牛角60克(先煎),生地黄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六神丸,口服,每次10丸,每日3次。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3.单方验方 (1)痈疔百效丸(《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 处方:大黄30克,明雄黄30克,巴豆肉9克(略去油)。共捣如泥,加入荞麦粉、陈醋适量,制丸如绿豆大。每次服10丸,温开水送下。 (2)芩连消毒饮(《名医名方录·顾伯华》) 处方:黄芩10克,黄连6克,生栀子10克,制黄连9克,野菊花10克,半枝莲10克,金银花12克,赤芍9克,连翘15克,紫花地丁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脓成者,加苍耳子、桔梗、皂角刺,以透脓泄毒。邪热伤阴者,去芩连苦寒,加沙参、麦冬、芦根,以甘寒清热,神识昏糊者,加神犀丹l粒冲服、紫雪散4.5克分3次吞服,或安宫牛黄丸2粒分2次化服。热毒炽盛者,加广犀角15克、鲜生地黄60克,以凉血解毒。咳吐痰血者,加象贝母、天花粉、藕节炭、鲜茅根。高热痉厥者,加羚羊角粉、钩藤、龙齿。 外治法以内服中药渣再煎热敷患处。 紫金锭或四黄散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涂敷患处。 鼻疔已熟者,可待其自然穿破,也可在消毒后用锋利刀尖将脓头表面轻轻挑破,以小镊子钳出脓头。切开时,不可切及周围浸润部分,且忌挤压。 鼻疔的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绿豆衣芥菜汤:绿豆衣10克,芥菜125克,土茯苓30克,加水500毫升,煎水饮服。 野菊花、羊蹄草、犁头草、凉粉草各30~60克,煎水代茶饮服。 2.预防调护 戒除挖鼻、扯鼻毛之不良习惯,根治其他鼻病,保持鼻前孔部清洁,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禁忌一切挤压、触碰、挑刺、灸法及早期切开引流,以免诸经火毒相搏,脓毒扩散,入侵营血,内犯心包。 忌食辛辣炙爝及腥荤发物,多吃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