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蒜花叶病 |
释义 | 病害症状 发病初期,沿叶脉出现断续黄条点,后连接成黄绿相间长条纹,植抹矮化,且个别植株心叶被邻近叶片包住,呈卷曲状畸形,长期不能完全伸展,致叶片扭曲。病株鳞茎变小,或蒜办及须根减少,严重的蒜瓣僵硬,贮藏期尤为明显,该病是当前生产上普遍流行的一种病害,罹病大蒜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造成种性退化。 发病规律播种带毒鳞茎,出苗后即染病。田间主要通过桃蚜、葱蚜等进行非持久性传毒,以汁液摩擦传毒,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及与其他葱属植物连作或邻作发病重。由于大蒜系无性繁殖,以鳞茎作为播种材料,因此植株带毒能长期随其营养体蒜瓣传至下代,以至田间已无不受病毒感染的植株,且不断扩大病毒繁殖系数,致大蒜退化变小。 防治(1)严格选种,尽可能建立原种基地;采用轻病区大蒜的鳞茎(蒜瓣)做种,减少鳞茎带毒率。(2)大力推广营养茎尖、生殖茎尖分生组织的离体培养,脱除大蒜鳞茎中的主要病毒。(3)避免与大葱、韭菜等葱属植物邻作或连作,减少田间自然传播。(4)在蒜田及周围作物喷洒杀虫剂防治蚜虫,防止病毒的重复感染,使用药剂见本书蚜虫防治法,此外还可挂银灰膜条避蚜。 (5)加强大蒜的水肥管理,避免早衰,提高植株抗病力。(6)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5%植病灵乳利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3增抗利100倍液、抗毒剂1号水剂250~3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7)用抗毒剂1号水剂25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50~100毫升,隔10~15天一次,共灌2~3次,必要时喷淋与灌根结合,效果更好。 病原描述由大蒜花叶病毒(Garlicmosaicvirus 简称GMV)及大蒜潜隐病毒(Garliclatent VIRUS 简称GLV)引起。GMV粒体线状,多数粒体长约750纳米,个别长达800纳米以上、寄主范围窄,稀释限点100~1000倍,钝化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2~3天。系统感染寄主仅限于葱属植物。该病毒与洋葱黄矮病毒(Onionyellowdwarfvirus简称OYDV)亲缘关系极近。有人认为GMV可能属OYDV的一个株系。GLV一般与GMV同时感染大蒜;但是GLV单独感染大蒜时,不显症也不造成产量损失,通过室内提纯可获得纯一病毒,其稀释限点10000~100000倍,钝化温度60℃,体外存活期2~3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