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胡子雕 |
释义 | 简介拉丁学名Gypaetus barbat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名 Bearded Vuiture。 中文俗名: 萨哈勒图-失勒 胡子雕 髭兀鹫 分类地位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科: 鹰科 Accipitridae 属: 胡兀鹫属 Gypaetus 种: 胡兀鹫 G. barbatus 外形特征大型猛禽。全长105-133厘米,体重3.5~5.5公斤。上体黑而有银灰色光泽,额及头顶覆以淡灰褐色绒状羽。下体淡棕色,尾羽银灰色而沾黑。体型一般是雌鸟比雄鸟稍大。 虹膜-黄色/红色;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通常不叫。繁殖期发出响亮哨音。 生活环境喜栖息于开阔地区,象草原、冻原、高地和石楠荒地等处,也喜欢落脚于海边和内陆的岩石或悬崖之中。 生活习性分布于新疆西部、青海、甘肃、宁夏、四川西南部及西藏,为留鸟。食腐。常在空中长时间的滑翔和盘旋,取食腐尸上其他食腐动物不能消化的部分,会把骨头从高空抛向岩石打碎。胡兀鹫采用节省能量的飞行方式—翱翔,长时间、远距离地盘旋着,由于翅形较尖,鼓动两翼时与空气摩擦常发出一种笛哨声。一天可以翱翔9~10个小时,飞行高度达7000米以上。它们也可以借助尾羽的活动和初级飞羽的微微转动,在离地面3~5米的高度,作快速的贴地面飞行。 大胡子雕的视力很强,在视网膜的斑带区中央凹内的视觉细胞有150~200万个,大大高于人类在同样区域的20万个视觉细胞。它们也非常注意对乌鸦、鸢、豺、鬣狗等食尸动物的观察,每当渡鸦发现食物而高声鸣叫时,胡兀鹫便飞过来争食,并将渡鸦挤到一旁;而当渡鸦发现危险飞走时,大胡子雕也赶快随之逃离。 分布情况分布范围:非洲、南欧、中东、东亚及中亚。 分布状况:中国西部及中部山区,高可至海拔7000米。 主要分布省份: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湖北 四川 云南 西藏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 托木尔峰 青海湖鸟岛 芦芽山 历山 卧龙 芒康滇金丝猴 阿尔金山 白马雪山(云南) 额济纳胡杨林 保护级别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