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打务村 |
释义 | 贵州省望谟县麻山乡打务村,全村247户,全村有1288人。均为苗族和汉族同胞。喀斯特地貌占86%,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村支两委以“艰苦创业,艰苦奋斗、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麻山精神,带领群众科技兴农、建学校、修公路、挖水窖、拉电灯,把村里的各项建设搞得红红火火,使昔日一贫如洗的打务村实现了新的跨越。 地处石山怀抱中的打务村,因土地贫瘠、土层稀薄,水源匮乏,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是麻山乡扶贫攻坚的硬骨头之一。该村原有的270多户人家,就靠老辈人开垦的1008亩薄土瘦田维持生计。到了1998年,该村人均吃粮只有200公斤,人均纯收入500元,50%的农户住的是茅草屋。因为贫困,先后有40户人家迁出该村,另谋生路。1999年初,打务村新换届组建的村两委班子下定决心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村委会把打破传统的耕作方式,依靠科技发展种养业作为生产发展的着重点。一开始农户们对推广玉米肥球育苗移栽心里没底,不愿种。村里的党员干部们就先种,秋收一算帐,亩产比常规品种增产3倍。村民们看到科学种粮的优势,次年便纷纷搞起了肥球育苗。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帮助下,打务村几年间改造低产田土500余亩,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2005年,打务村粮食总产48万公斤,人均吃粮352公斤,粮食实现了稳定增长。吃粮不愁了,为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村支两委又领着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业。如今全村户均养猪2头,养鸡鸭30只以上,80%的农户饲养母猪,54户人家养有黑山羊。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0元。村支两委还积极引导村民外出务工,现在村里外出务工人员有近200人,年收入近50万元。随着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原来迁走的人家有10多户搬了回来。 在发展生产中,村支两委深深感受到知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过去,打务村教学点因年久失修和师资力量不足,只开设了一、二年级两个年级,三年级以上的要到外村去上学,来回很不方便。在村支两委的积极反映下,得到了州、乡有关部门的支持,很快建起一栋漂亮的教学楼。目前,学校有在校生280多人,该村在外读大中专的就有22人。 有9个村民组11个自然寨的打务村与外界相通就靠几条山间小道,村民们饲养的肥猪、家禽全靠人挑马驮运往市场,生产生活用的物资也只能从山外抬回山寨,村民们吃够了没有公路的苦头。1999年9月,原省委书记钱运录到麻山乡现场办公,解决麻山至乐旺凉厅公路建设资金22万元,这条总长20公里的麻凉公路恰好从打务村境内经过。打务村两委班子主动向乡党委、政府提出,只要国家支持火工物资,开山炸石修路的事由村里组织群众干,争取到建设项目后,村里采取农忙干活,农闲修路的办法,组织起200多个劳动力上了工地,放炮炸石,搬石挖土,为节省时间,党员干部与村民们吃住在工地。炸石的隆隆炮声响了3个冬春,打务人终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凭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修通了麻凉公路打务段的12公里公路。通路后的打务村,每年可为农户节约生产生活资料的运费12.3万元。 饮水工程告一段落,村支两委又着手解决电的问题。居住非常分散的打务村,拉电工程费用特别大,经电力部门概算,整个工程约需资金50万元。尽管如此,村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在村支部的带领下,打务人以“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勇气把卖家禽、肥猪、黑山羊的钱拿出来,筹集了4.68万元的资金,县里相关部门投入44万元,村干部带领群众抬电杆,挖坑运石头,立杆架线。到去年底,打务村9个村民组中有8个组通了电。电丰富了村民们的生活,村民们购进了电视机、影碟机、打米机等,电话、手机也进入了打务人的家中。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年来,打务村的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科技兴农,党员带头示范推广;修筑公路,党员干部把工程量大和危险的路段留给自己;水窖建设,党员想办法为14户困难户垫上资金;对村里的3家特困户,党员干部分头承包,从种植、养殖方面帮助其想办法、出主意。打务村的党员们凭着一颗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赢得了全村人的爱戴和信赖,这种从村民心底里产生的信任感,又进发出一股跟着共产党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