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催琰 |
释义 | 催琰,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曹操因为他仪表出众、刚正不阿(其为人正直在三国时期是出了名的),对他十分器重,官做到尚书。曹操一生杀过不少人,也错杀过一些人,但催琰被杀充分体现了曹操最为统治者的无情和奸诈。这正是催琰用死证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催琰的死,证明自己是奸雄。易中天先生评价催琰说:“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远见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慑服。” 催琰的死也是因为他的一身正气,他也因此成为当时高尚品德的代表。下面我介绍一下催琰的一生:催琰(163-216),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原本是袁绍的部下,曾经劝说袁绍不要攻打曹操,袁绍不听。袁绍死后,袁谭、袁尚争着要得到催琰作为他们的部下,催琰称病不出,结果被投入监狱,因为得到阴夔、陈琳的营救,才能免罪。曹操得到冀州之后,封催琰为别驾从事。当催琰来拜见曹操时,曹操对他说:“我昨天审查了一下冀州的户籍,总共有三十万人,可真是个大州啊!” 催琰回答说:“现在天下大乱,袁氏兄弟又互相残杀,百姓苦不堪言。您来到这里,也不先问问百姓的生活风俗如何,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反而先问户籍,这可不是冀州的百姓所希望的啊!”曹操部下的宾客听完之后脸色都变了,为催琰捏一把汗。想不到曹操没有怪罪催琰,反而向他谢罪。后来曹丕在邺城,整日游猎,还是催琰上书劝谏曹丕,不要以田猎为业。曹操做了丞相以后,封催琰为东曹掾,并对他说:“您有伯夷那样的风范,史鱼那样的正直,贪婪的人听到您的名字就会变得清廉,壮士听到您的名字就会更加勇武奋战,您可真称得上是时代的表率了。所以才封您做东曹掾。” 催琰的为人正直由此可见一斑。曹操被封为魏公,当时还没有立继承人,曹操就让官吏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这是一件大事,所以众官全都密封作答,只有催琰一人露板而答,说道:“《春秋》说要立子以长,再说五官中郎将(指曹丕)仁孝聪明,应该让他继承您的大业。我催琰就是死也要坚持原则。”当时曹操的爱子曹植是催琰的侄女婿,众人都以为催琰必然支持曹植,想不到他居然能够支持曹丕,曹操因此喟然叹息,封催琰为中尉。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北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催琰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催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曹操加封魏王后,曾经被催琰推荐为官的杨训上表盛称曹操功德。当时有人讥笑杨训为人虚伪,又说催琰推荐错了人。催琰阅过杨训的上表后,给杨训写信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催琰原本是想说那些议论杨训的人不明事理。没想到有人说催琰这封信是对曹操的不满,曹操听后很生气,说道:“民谚说‘生女耳’,‘耳’不是什么好词。他还说‘会当有变时’,这分明是出言不逊。”就将催琰下狱。后来曹操听说催琰在狱中还不屈服,就下令:“催琰虽然受刑,然而还敢和宾客交往,门庭若市,还对宾客吹胡子瞪眼,好像有什么怨气。”因此将催琰赐死。当时人们对催琰的死深表叹息。催琰的政治策略:赏罚分明、安民惜民。催琰的功绩:1. 劝曹操安抚冀州百姓。2. 劝曹丕不要整日游猎,应集中精力处理政务。3. 大公无私,主张立曹丕为曹操的继承人。我们可以从催琰身上学习到:1. 刚正不阿,为人正直。2. 坚持原则,宁死不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