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崔家槐院 |
释义 | 明代崔家原住在澄城县东北的“鬼狐滩”(时多有坟地,今县鞋厂位置),乾隆年间迁入县城西一路,购旧窑,改建六院房子,因其宅院内外广植槐树,故名崔家槐院。据《澄城县地名志》(1984版)载:“清道光年间西一路(崔家槐院)已形成巷道。”清咸丰年间,崔家后人崔疙瘩(音)因经营烟、酒、糖、茶生意而家始兴,到光绪年间其曾孙崔彦彦(音)捐了四品的府台,遂将住宅由六院扩建成十二院。崔院对面原有崔家祠堂和坟地。1976年政府在崔家坟地上修建县教师进修学校时,掘出的墓中铭旌上载有“咸丰□年”字样,墓主为一男四妾,用大量石条砌构,棺木厚实,墓地竖有旗杆。崔院内现留存有石供桌、碑额、石楹联等部分供奉物品。从十二院中东首一院老房梁上金板铭文(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十月十六日卯时立柱暨上梁大吉大利)可推断老六院修造年代定早于光绪朝,估计已历经200余载。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前后,由于天灾人祸,尤其是抽大烟、损钱,崔家家道中衰,开始卖砖卖房。崔家正院房梁上金板为“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岁次癸酉阳月上浣吉日宅主王子元妻王、窦氏率男士毅、俊、英媳李、杨氏女能秀、勤孙女芸芳同创建”,即此院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易主当时澄城巨商王子元。稍后,“澄城四大财东”之一的雷升云购得崔家部分院落,但并未入住,其解放前夕逃往香港。解放后,崔家各偏院均被当时的住户或改造或拆毁,惟正院被国家没收,先后为县广播站、财政局、民政局、国土局、房管所所有,几经周折又卖给王家。近年正院由于年久失修,王家已迁出。我院调研人员发现此宅院时,杨某人已购得此院地皮,并着手拆除该院危房准备重建新房,六间厦房已被尽数拆除,我院抓紧时机从瓦砾中抢救出三间即将拆毁的民宅,与房主商榷后签订协议,2003年6月组织技术工人进行拆迁,将所有的建筑构件收购运回博物院,截止2005年11月完成了崔家槐院正院的原样复建工程。 现西一路崔家槐院共住20户,为一社,姓氏较杂,有李、张、赵、任等,崔疙瘩、崔彦彦直系后人仅一家,家长崔忠俊也仅过花甲之年。 纵观崔家槐院的历史变迁及其主人的兴衰史,便可对明清两季渭北一带富商的家族史略晓一二,崔家槐院也由此成为了清代渭北关中窑洞民居的典型。 以上资料根据2003年6月26日及2006年5月8~9日多次采访当地人李济生(82岁,早年经商,1930年定居崔家槐院)、胡佑才(66岁,医生,1999年定居崔家槐院)、崔彦楷(生于1922年,农民,崔家后人)、王士一(93岁,知识分子,1933年入住崔家槐院)和王东海(澄城县文管所原所长)等宅院亲证者或知情者的谈话记录整理。 编撰:赵治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