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从谏如流的企业霸主李世民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1月1日)平装: 227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32 ISBN: 9787504845474 内容简介《从谏如流的企业霸主李世民》内容简介:大唐帝国首席执行官李世民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明辨是非、恩威并施、从谏如流,将臣下的群体智慧发挥到极致,他的手下涌现出一大批魏徵、房玄龄、杜如晦之类的谏臣与良臣,在他们的帮助劝谏下,李世民广开言路、任用贤能、关心百姓疾苦,开创了干古罕有的贞观之治。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们为了达到群策群力、让企业蓬勃发展的目的,就更应该学习李世民这种积极的纳谏态度和高超的纳谏手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关注企业的发展,积极上谏,将企业的活力发挥到极限。 编辑推荐《从谏如流的企业霸主李世民》:管理者不可不学的十一字纳谏箴言,用引责激誉赏评正借戒罚。纳谏是一门非常巧妙高深的学问,管理者是否善于纳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杰出的纳谏大师;他所倡导的积极上谏风气,以及他本人高超的纳谏技巧,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者们争相追捧的金科玉律。 作者简介梁夕,大学历史系毕业,经济管理学硕士,目前任职于某著名投资公司,任高级主管。曾在多家跨国公司工作,并为多家大型企业提供管理与财经资讯,有多部相关著作及译作问世。 目录前言 第一篇 求谏篇 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唐太宗 纳谏、从谏皆始于求谏。一个“求”字反映出管理者对谏言之追求的核心态度。谏言不仅是企业进步的基石,也是上下层沟通的桥梁。身处高位者惟有主动出击,才能集众人之所长为己所用。贞观之初,太宗通过培养社会环境、奖励上谏者、树立自身善于纳谏形象等方法,纤尊降贵,身体力行,最终成功打开纳谏之门。昔太宗善于求谏,如斯者,明君也。 第一章 培养求谏的社会气氛是纳谏的基础 第二章 对提出良好建议的下属进行适当的奖励 第三章 树立领导者善纳谏的形象 第二篇 纳谏篇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 “谏言”如果只听不用,就只能是一个摆设,只有“纳而用之”才能将其作用发挥出来。昔日唐太宗之所以能够从谏如流,是因为他曾经也当过别人的下属,知道谏言的重大作用。从而从自谏、谏人的个人行动中,摸索出一条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纳谏之路。太宗的纳谏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兼顾了国家及大众的利益。 第一章 自谏、谏人、纳谏是完善纳谏的正确步骤 第二章 纳谏应广开言路且贯彻始终 一个人若想取得巨大的成就,就必须做到善始善终 ——玛丽·凯太宗 所虑者,天下也。为了大唐的持续安宁和繁荣,他23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始终能广开言路,亲力亲为,尽可能地多方听取意见,纳大臣之言以改善朝廷政务,哪怕在长期的太平盛世也毫不懈怠。可见纳谏不仅要讲究空间性(范围广),也要讲究时效性(持之以恒、有始有终)。正如老子所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这一点对于纳谏者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原则 第三章 纳谏技巧十一字 让下属把意见毫无保留地说出来,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松下幸 之助本章是全书的核心章节,在本章中集中阐述了纳谏技巧十一字箴言的具体内容,由于人的个性各有差异,所以采取上谏的方法各有不同,自然也会有错对之分。唐太宗曾说:“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而纳谏的方式也应该因人、因事、因时而有所不同。灵活运用纳谏技巧十一字箴言,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态度来对待他们正确或不正确的谏言,以便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下属的主观意愿,让他们乐于上谏、勤于上谏,向管理者贡献自己的智慧精华,达到科学管理的最终目的 第三篇 实例篇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名臣 ——唐太宗 太宗求谏,可谓切矣。但正所谓“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求谏、纳谏并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一个互动、互利的社会活动。他需要一些名臣充当明镜的角色,映照出社会弊端、明君过失,以达到扶乱匡正,国家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名臣在纳谏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本篇我们将阐述太宗的用人之道,借他与明臣间的精彩互动片断,进一步说明纳谏知人、用人对国家发展、企业繁荣的重要作用。 第一章 选贤任能 以资待天下有常之士,以望待天下非常之才,使二者各有所得,足以相推而不足以相碍 ——秦观 “企”无“人”则“止”。人才是国家兴亡、企业成败的关键。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开发、培养和利用。一个精于识才、善于用才的领导者,不仅是企业的无价之宝,更是企业的活力之源。 第二章 人居其职 万斛之鼎,不可满以孟水;一钧之钟,不可容于流泉。 ——《刘子·君任》 容量巨大的鼎不是一小盂水可以灌满的,重15千克的钟也不可能填满长流的水。杰出的人才未能人尽其用,不仅是国君的损失,人才也会因此得不到满足。寻常的人,如果授以重任,就算殚精竭虑,也会有负所托。因此,用人最重要的还是人居其职,各尽其职。而且如能将群臣以“优势互补”的方式组合起来,更能相得益彰,发挥出惊人的力量。 第三章 重本抑末 任能者责成而不劳,任己者事废而无功。 ——《盐铁论·刺复》 任用有才能的人并监督其完成工作,事情容易获得成功,而且自己也不会劳累。凡事都亲力亲为,而不愿意博用人才,虽然付出很多,但也很有可能劳而无功。一个管理者无论自己拥有多么优秀的头脑和精密的技术,想要在行业竞争中取胜,成为行业的霸主,让自己的事业得到最大的发展,就必须借他人之力。在企业管理中,适当放权是必要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相信自己眼光,抓住事情的本质,细节处给下属适当的处理许可权,你会发现成功其实可以很简单。 后记 序言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唐朝的第二任皇帝,“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唐太宗可谓出类拔萃。这不仅指他在军事、政治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指他能够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获得经验,健全自己的统治思想,开创了明君治国的新境界,并为后世君王指明道路。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太宗深谙帝王之道,虽有雄才大略,但却能“以能问于不能”,集思广益,从谏如流。 太宗并不是完人,但他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他指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上谏的气氛,动员大臣们上书或当面指出他的功过得失,把君臣间的这种互动交流关系,提升到“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主张群策群力、“君臣共理天下”。可以说,身为一国之君,太宗是无可挑剔的。他深知民众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所以能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力争为百姓做事。 文摘奖励表现了对谏者的一种尊重、一种鼓励。唐太宗已经证明了这样做往往能收到奇效,而这种执行起来并不困难的方法亦成为现代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先生以善于用人而闻名。松下认为,所谓事业,都是很多人一起做出来的,是使人弘道,而非使道弘人,如果整个企业的员工都能诚心地为企业办事,就没有什么事情完成不了。 在松下,你询问任何一个员工:“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什么的?”都会得到一致的答案:“松下电器主要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同时还制造各种电气产品。”这正是松下幸之助被人称为“经营之神”的精髓所在。 所以说,松下公司之所以成功,他的人才思想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人才的作用表现在什么方面?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各领域都有其精通者,无论怎么样的成就都是因为人才的努力而取得的。一个人可以职位低微,却不能由此扼杀他的创造性。松下幸之助本身也是从一个普通劳动者起步的,在他还是职员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屡屡通过创新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