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被考研 |
释义 | 在和平区一考场门口,考研的沈阳某高校的一名大四女生小于向记者“大倒苦水”:“现在,本科毕业生想找到理想的工作非常困难。周围很多同学都在准备考研,父母也逼着我考。我是‘被考研’!”对此,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表示,“考研热”现象折射的内涵较广,不能仅以负面影响评价。 现象“被考研”一族只为逃避就业 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王晓晴说,他们班上50多个人,有近40人都报名打算考研;河南农大毕业生程旭所在的寝室,8个人有6个前往报考点报了名。 在我省一些普通本科高校,“考研寝室”、“考研班级”比比皆是。 但不少应届本科毕业生报名考研,并不为钻研学术,而仅仅是被严峻的就业形势吓退,想找个“避风港”,先避避风头。 郑州大学大四学生小张自称“被考研”,“因为学医,本科毕业很难进入好医院”。他说,班里不考研直接找工作的同学,目前还没有一个找到的。 考研人数的连年报复性反弹,验证了小张的担心,也隐约说明部分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缺乏勇气。 但考研不过是“就业刑”的“缓期执行”而已。华北水院的大四学生陈凯杰说:“读完研究生,还是要就业,这道坎儿必须得迈过去。”虽然已经报名考研,他还是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一旦找到不错的工作,就会放弃研究生考试”。 这是一个“被”字频出的年代,如今,考研队伍越来越庞大,诸多考生抱怨:“我们的考研队伍是‘被’壮大的。”考研,到底是出于理性还是出于无奈?是谁让考研热一再升温?诚然,目前的就业市场不乐观,是催生考研大军的最主要因素,很多人为了能够躲开目前的就业压力和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就选择了研究生这个“避风港”。但要看到,考研也成为了一个“翘翘板”——考上研究生,一时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就读研;若有满意的岗位,就弃读;若考不上,就心无二意地找工作。这是社会进步给学子提供了多项选择的可能,不应只看作是就业难挤压的结果。好比一支粉笔,有人或许喜欢长一点,有人愿意抓短一点的,因人而异,有什么不可以? 原因还要看到,目前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也是催生考研热的原因之一。可以这么说,没有创新型人才,没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没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而研究生教育是公认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然而,当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就业问题,甚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看到就业,看不到国家的前途命运问题。网上曾有一则帖子很流行:“本科生满街走,研究生多如狗,只有博士还可以抖一抖。”而各大媒体频以“就业倒挂”来形容研究生,诸如“研究生就业率最低,专科生就业率最高”等信息不绝于耳。无论是政府,还是教育者、社会大众,抑或是考生,都应用一份国家责任感来看待考研“被壮大”。这就好比一支粉笔,不能因为使用时常被折断一截,粉笔工厂就只生产短小的粉笔。因此,考研“被壮大”,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关键在于,今天的考研队伍中能否走出“明天的钱学森”。 对策风物长宜放眼量。网上“2011年考研十大最受争议话题”正热,诸如:“女研究生读得好不如嫁得好”;“考研是不是一种病”;“奥运冠军研究生被清退闹剧”等,都折射了围绕考研的种种乱象,而研究生话题还将不断延续由社会不端与潜规则浸透而来的弊端,更有侧重于功利性而误读的社会心态,这些都需要政府、教育者着力应对与积极引导,站在“中国创造”的高度来破解当下研究生领域的问题,使学术创新回归本源,使研究生确立应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得起“研究”二字,让“长粉笔”有“长粉笔”的用途,“短粉笔”有“短粉笔”的用处,而不是所有的“粉笔”都要折断了才能舒服使用。 对上述现象,辽宁省某高校学生部相关负责人认为,被动考研一族中,迫于就业压力的学生占一部分。还有一种情况:学生年前报了名或者说上半年报了名,下半年最后通过找到工作,或者临时放弃考研的,这种情况大概在学校整个考研的比例当中占百分之十。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认为,“考研热”折射的不仅仅是负面情绪,不该一味指责,应从中看到更多积极乐观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凤毛麟角,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抱上“铁饭碗”。如今,随着改革深入,社会转型加速,对人才知识结构及综合能力都在提升,因此,本科学历被研究生学历取代是大势所趋,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张思宁同时指出,读完研究生,仍要面对就业这道坎儿。她同时提醒大学生:考研一定要认清形势,分析自身的情况,盲目考研不可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