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慈善营销 |
释义 | 定义阐释慈善营销是指通过慈善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赢得社会公众的好感,继而对消费者形成正面影响。在企业的营销策略中,公共关系与广告、促销等同属于市场推广的一种模式。而通过慈善活动的形式进行公关,算是企业开展公关活动的一种手段。 目的慈善营销不是要让企业成为慈善机构,而是通过以慈善事业为载体的运作达到企业营销的目标的战略思想。确切的讲就是企业借助各种宣传渠道的宣传,吸引公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并组织公众的力量对他们给予救助;对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批判,让公众的心声得以释放;由此,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信任感,树立起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为企业实现整体营销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非让企业独自投入大量资金去慈善。 意义塑造品牌形象随着社会道德风尚的日趋下滑,人们对有关社会道德方面事件愈加敏感。而薄弱的个人力量不能带给人们希望,此时,企业慈善营销的出现可以说是众心所望。一个企业如果大众喜欢它,信任它那企业的品牌形象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 网站推广及信息传递当企业以网站为主要宣传阵地进行慈善营销时,象《血脉于亲情》这样的报道将会给网站带来巨大的访问量。如果企业为其慈善营销设立了论坛或博客等共大众交流的平台,那么可想而知平台上的景象应是何等的繁荣。再者,慈善营销带给企业潜在的客户数量远远超出了企业单方面的依靠产品及服务所带来的潜在客户的数量。如果具有如此丰富的客户资源,再进行有效的企业信息传递应是何等轻松的一件事。 企业文化试想企业员工如果没有一点社会责任心的话,那再好的企业文化对他能起多大的熏陶作用那?企业如果不能召集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那优秀企业文化又怎样形成那?我认为能扫天下者必能扫一屋。如果,把天下比作慈善营销,那企业文化就是一屋了。 相关概念区别慈善营销慈善营销:既有慈善和营销的基本性质,又出现企业、被援助对象及消费者独特的三者关系。 1)企业是在为达到提高产品销售额、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实现企业利润的原来目的基础上,确定的经营者或销售者是特殊的供需对象,援助的方式不是施舍和赠与,是为其提供成本价或低于批发价的产品,同时协助宣传和销售,本质是企业没有利益的损失,是在部分产品无利润的情况下,获得的是社会公众形象和知名度无形资产品牌; 2)被援助对象是灾民、贫民及其他生活困难者,援助的方式以经营或销售企业提供的产品,被援助者需要付出劳动,销售产品获得的价格差就是企业的援助,援助资金多少取决于付出劳动获得的销售利润; 3)消费者即是爱心人士在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时候,以同质、同价的前提,购买一份产品,也是奉献一份爱心,出现了一种新的与企业、经营或销售者的关系。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慈善营销活动中将商业目的与社会性的慈善目的相结合,其一是尽公众义务,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的具体体现;其二,就是所谓的“慈善营销”,通过慈善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赢得社会公众的好感,继而对消费者形成正面影响。在企业的营销策略中,公共关系与广告、促销等同属于市场推广的一种模式。而通过慈善活动的形式进行公关,算是企业开展公关活动的一种手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企业推广的所有优越性。因为,慈善行为效果亲切自然、易于被接受,其商业性及功利性不像广告那么明显。其次,慈善活动的沟通对象面广、量大、有针对性。在重大活动现场,观众动辄成千上万,媒体受众更是不计其数。即使一些地方性的活动,只要组织得好,观众也会十分踊跃,因此非常有利于企业与目标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公益事业公益事业: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企业及其设施。主要包括自来水生产供应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电气热供应系统、卫生保健系统、文化教育系统、体育娱乐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园林绿化系统等。 公益事业的特点主要有: 外在性。属于公益事业的部门和企业及其活动一般处在直接生产过程、个别经营活动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之外,独立存在、并行运转,并构成相对独立的系统。 社会性。大部分公益事业主要依靠社会投资和建设,资金依靠国家财政解决,投资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共享性。公益事业的服务是为许多单位和居民共享的。 无形性。公益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大多是无形的服务,而不是有形的物质产品。 福利性。公益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带有很大成分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性质。 公益事业的建设、经营和管理一般分为3类: 由私人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并从中实现资本的周转获得一定利润的纯营业性质的公益事业,如电力的生产和供应等。 由国家投资、建设,并交给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公益事业,如公共交通公司等。这类公益事业的投资额较大,使用期较长,并且带有一定成分的福利性质。 由政府投资、建设,并由政府组织或责成有关机构直接经营和管理的公益事业,如公园、游泳池、中小学校等。这类公益事业福利性成分较高,营业收入较低。 慈善事业慈善事业:私人或社会团体基于慈悲、同情、救助等观念,为灾民、贫民、残障人及其他生活困难者举办的施舍、救助活动的统称。 其活动对象、范围、标准和项目,由施善者确定。慈善事业常常采用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进行,这类从事慈善事业的社会团体和工作机构统称为慈善团体。如慈善学校、救济院、慈善姊妹会,以及各种社会福利院、国际SOS儿童村、各种志愿者服务队等。在现代西方国家,出现了各种将私人财富用于公共慈善事业的基金会,这种慈善基金旨在资助诸如教育、科学、医学、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领域的研究或服务项目,通常采用慈善信托公司或非盈利社团的合法形式。中国的慈善事业,已经成为社会救济福利事业。 案例分析案例一王老吉一亿元带来的“意外收获” 在中国北方和中部都缺乏饮用凉茶的习惯,王老吉作为灌装饮料领域的后起之秀,2002以前一直盘踞于华南地区,属于地区性的饮料。但是近几年凭借着其完美的定位,恰如其分的解决了中国人在饮食过程中普遍担心的“上火”问题,可以说,王老吉从2002年前维持在的1亿多元销售额迅速成长为2007年销售额近90亿的饮料品牌,关键在于找到了这个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之处,并成功包装为市场上的“紫牛”产品。紫牛是指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之处。在市场上表现为:通过在产品、服务、概念中寻找到自己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之处的“创意病毒”,接着找到“创意病毒”的早期接受者即“喷嚏者”,通过对“喷嚏者”的感染,使“创意病毒”快速扩散,成为市场上受消费者欢迎的流行物。 可以想象,一家深知紫牛策略的企业在日常的传播活动中,对于市场上存在的“创意病毒”是十分敏感的。5月18日晚,央视一号演播大厅举办的“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募捐晚会”,王老吉以一亿元人民币,让广东加多宝集团一夜成名。国内民营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在财富积累增长同时,逐步开始树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参与社会公益的企业公民形象,所以才有了王老吉热心捐助1亿元参与抗震救灾的壮举。对企业本身来说,则是在市场上传播了一个引发争先讨论的“创意病毒”,后续关注度之高直逼当年蒙牛赞助的“超级女生”,带来的营销效果也许大大超出加多宝早先的预期。 著名社区天涯上出现“王老吉,你够狠!捐一个亿,胆敢是王石的500倍!为了整治这个嚣张的企业,买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的帖子后,马上在聊天室、论坛社区和MSN、QQ等网络工具上疯狂传播开来,“封杀令”这个“创意病毒”经过“喷嚏者”的传播,热迷症在网民中开始相互感染,纷纷采取实际行动“封杀”王老吉,与此同时,王老吉开始出现在以前不曾覆盖的销售渠道中。不难发现,处于热迷状态的消费者对紫牛产品的态度是紧紧跟随,而不接受甚至主动屏蔽对紫牛产品不利的意见,在消费者中出现了就算“王老吉是营销,我以后也要喝它的声音,所以才有了“捐了一亿,王老吉凉茶重庆卖断货”的火爆局面出现。 从王老吉本身来说,刚刚踏进年度销售的旺季,前期的广告活动已经产生预热效果,但是忠实消费者真正开始大量饮用多半是要在完全进入夏季以后。如何在凉茶饮料市场跟进者已经增多,消费者对王老吉处于充分知晓的情况下吸引眼球,成为王老吉品牌的一大营销阻点。正如初到草原,忽然在看到远处一群花白奶牛觉得很新鲜,而如果一路下来,你将不断的看到花白奶牛,你还会觉得有趣吗?但是突然在一片花白奶牛间出现一头紫色的奶牛,你是不是觉得很惊奇。王老吉就是要做这头紫色的奶牛,要将消费者的目光聚集过来。如此一来,捐款数额就只是数字上的问题,但必须是一个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数额,最好还能出人意料。可以说,“一亿元”对王老吉来说就是一个完美的“创意病毒”。 如今,人们不仅熟知了王老吉,而且知道了加多宝。品牌对饮料企业的重要性相比其他行业更重要,相比较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市场上活动而言,王老吉确实需要一次声名鹊起的,才能稳固其中国第一罐的美誉。 与其说王老吉是一次意外的收获,不如说是一次紫牛实效的完美演绎,但是行动第一,公关第二,千万别留下为营销而营销的印象,反而会得不偿失。王老吉终究是应是中国人的老话“善有善报”。 案例二家乐福的“第一先锋” 家乐福在2008年可以说是招来横祸一场,因为“圣火传递”而卷入民族情绪的漩涡,在人们抵制家乐福的初期其并不曾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而此次地震过后,家乐福可以说还是处于藏独事件的“扑火”状态,公关事务还处于紧张运转中。所以才有了5月12日下午,汶川受灾的消息一传出,家乐福当即指示位于成都的五家门店向灾区紧急捐赠帐篷、棉被等救灾物品,同时通报法国总部。家乐福国际基金会随即决定,向中国受灾地区捐赠人民币200万元。 可想而知,作为第一个反应的国际企业其行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而中国人一向是“得饶人处且饶人”,相比起后来在网络上被批得狗血淋头的国际大企业,家乐福此次公关之旅可谓合格。 然而,更多的国际企业则在捐款活动中因网民广泛传播“国际铁公鸡排行榜”而苦恼,但其中恰恰却没有家乐福。事实证明,在市场上,只有紫牛才会值得关注,才有价值,家乐福果断决策,获得的先发优势是其他跨国企业所不及的,避免了在抗震救灾捐款活动再次受到攻击。一般来说,国际企业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时,一般需要向总部申请,获得批准后才能动用资金参与,所以很多跨国公司因此在起初的捐款并不太多,陆续才将捐款额扩大至千万级别,这才导致国内的网民的批判声。 紫牛实效强调的就是在市场行为中寻找到有利的“创意病毒”,并通过“喷嚏者”传播出去,在消费者中引起热迷症,成为市场上受欢迎的流行物。家乐福通过第一个参与捐款,接着在各大媒体发布家乐福鼎力支持北京奥运和抗震救灾,而且与地震和救灾的话题一概回避,言谈务实、态度诚恳。既淡化了前期的“支持藏独事件”的不利印象,同时也在国内树立了有爱心的国际企业形象,反而使前期批判者失去了借机批评的口实。 可以说,家乐福此次慈善营销是抓住了“第一个参与”这个创意病毒,通过早期接受者如媒体的记者、支持家乐福的消费者、政府代表等即时的传播出来,使消费者接受了家乐福是支持中国社会公益的国际企业,通过网络上网民的口耳相传使更多的人接受这一点,最终使家乐福的“藏独门”危机得以平息化解。 案例三奥康集团的慈善营销 2007年中国慈善事业风光无限的就是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其凭借独特的慈善模式一举获得2007中国慈善排行榜“特别贡献奖”。4月6日,王振滔在北京正式启动了第一个由中国民营企业家设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王振滔慈善基金会”,该基金会推出了全新的慈善模式:受资助学生要在工作后资助一名贫困学生,这个基金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预计2011年起每年受助者超过1万名。 如果说资助贫困学子的善举有很多,而且王振滔的捐助也不是最大,但慈善的标准不是以捐款多少而论,而是看这一举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有多大,能否以自己的善举带动更多的人行善。从这个角度来说,“王振滔慈善基金会”这一善举意义深远,而获得慈善排行榜“特别贡献奖”也是理所应当。 2007年奥康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举动就是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皮具产品供应商。与此同时,奥康的慈善营销也顺势展开。5月10日,奥康集团宣布:秉承“人文奥运”精神,通过帮助奥运冠军实现个人“公益梦想”,构建2008“公益奥运”的“圆梦行动”正式启动。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圆梦基金同时成立,总额约为3000万元人民币。马燕红、高敏、钱红、王军霞、杨凌、田亮等6位奥运冠军成为第一批“圆梦大使”。“杨凌,奥运之光,白内障儿童康复计划”、“田亮爱心病房,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康复项目”、“马燕红,退役体操运动员脊椎矫正康复计划”、“钱红,公开水域救助工程”等慈善工程也相继展开。吸引了新浪、SOHU等网络媒体及10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在短时间内,营造出社会热点。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发现,虽然奥康所做的都是慈善事业,本着以一颗慈爱的心去扶助贫困弱小群体,是没有追求任何回报的,但是,也正是这种无私的举动吸引了媒体与社会的关注,获得社会和公众的认同,无形之中,对于提升奥康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有了极大帮助。这就是慈善营销的魅力所在,不去刻意追求名誉,而让社会主动去关注。业界有句话说的好“做广告不如做新闻,做新闻不如做公益”,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功利营销的今天,大多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的采取一系列营销方式,而公众也早已对那种赤裸裸的企业、产品宣传不以为然。不可否认,营销是企业的终极目的,但是可以采用的手段很多,以慈善事业为载体的运作达到企业的营销目标,不失为一种高明的营销方法,既回馈了社会,博得了公众的赞誉,也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慈善营销,必将能大行天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