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初过汉江
释义

这首诗第一、四句写自然景色,写景物的同时为诗人的心境作了烘托。第二、三句有叙事、有言情,在时代之末,人才稀疏,隐含今不如昔的感叹。第三句乃该诗的转折与高潮,把诗人的内心秘密,作了鲜明的亮相,再在行动上“多置酒”表示出一种斗志未衰的情怀。

作品名称:初过汉江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律

作者:无名氏

作品原文

襄阳好向岘亭看,人物萧条值岁阑。

为报习家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

作品欣赏

这是一首写初游汉江观沿江景色的抒怀诗。汉江,一称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源出于陕西宁强县北蟠冢山,无名氏所游汉江是指流入湖北西北部和中部这段水域。

“襄阳好向岘亭看”,“襄阳”,古郡名,建安十三年(208年)分南郡、南阳西郡置,隋唐时代或称襄州,或称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岘亭,指岘山之亭,岘山又名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县南,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东晋桓宣曾于山上筑戍守。晋羊祜镇守此地时,尝登此山置酒言泳,在任时务德政,身后民众为他在山上置碑,即“堕泪碑”,有亭必有碑,此碑乃羊公碑也。首句是粗线条的勾勒,在襄阳城中向岘山亭看去,怀着一颗崇敬之心,缅怀古人,发思古之幽情。“人物萧条值岁阑”,阑,晚意;值岁阑,时值岁末。人物萧条,在此指现在风流人物很少出现了,而过去这里曾出过之意。此处隐指著名人物如羊祜等名人。该句读来令人自然地产生“时无英雄”的叹息。“为报习家多置酒”,此句是全诗中最醒目的一句,看来与景无直接关系,但与岘亭有意义的勾连。“习家”指习姓之人,一个“报”字,点明诗作者无名氏曾受习姓主人的赏识、厚遇,或与之结为知交,现在分手之际,要“多置酒”痛饮分手。“多置酒”三字带出了一股豪爽泼辣之气概。目的是“为报习家”,这个习家是指姓习的望族,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如习凿齿,《晋书》卷八十二《习凿齿传》记:“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也。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凿齿少有志气,博学闻,以文笔著称。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累迁别驾……所在任职,每处机要,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识,温甚器遇之。”由于有文才,后来人常喻指才俊之士。在晋代是十分重视名士的,故习家为名士之家,受人尊重。唐代是重冠冕压倒重门阀的时代,诸习氏自然不如过去。而诗人对前代名士望族十分敬重,故有“多置酒”的举动。当然,多置酒则多饮酒,也可驱寒,为末句作铺垫。“夜来风雪过江寒”。黑夜降临,风雪之中气候已是严寒,又要冒着风雪航行在寒冷的江面上,更是冷上加冷。这江自然是汉江,起照应标题的作用。

这首诗的结构安排是,第一、四句写自然景色,襄阳本是山水形胜、风流名士辈出的地方,但诗人没有过多的去具体描写,只点到岘亭远景,其它未再作任何评价,只提及风雪过江,对沿江景色亦未作任何描绘,但只需“夜”字与“风雪”、“江寒”便足够使人感到眼前是一派灰朦暗淡的景色了。写景物的同时为诗人的心境作了烘托。第二、三句有叙事、有言情。“人物萧条”,不仅在岁末,而主要是时代之末,人才稀疏,隐含今不如昔的感叹。第三句乃该诗的转折与高潮,一个“报习家”,把诗人的内心秘密,作了鲜明的亮相,再在行动上“多置酒”表示出一种斗志未衰的情怀。在语言的运用上,淡出、平实,仅第三句翻出了一层涟漪,至结句再重平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