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崇文史地文化丛书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北京市崇文区地方志办公室 编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8-1 版 次:1 页 数:全四册 印刷时间:2007-8-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101057751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天坛广记:中国古代祭天文化约有5000~6000年的历史。可上溯至华夏民族的幼年时期,有记载远自三皇五帝时代,就有祭天礼仪了。考古发掘也证实古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柴祀祭天的活动了。它反映古人对大自然、对宇宙的尊崇,也是帝王维护统治的需要。 我国自黄帝、尧、舜到清末宣统约为4500年,王朝80个,帝王550多个。他们不论是有道明主,还是无道昏君,并无一人自愿放弃祭天的权力。他们提倡敬天法祖,集政权、神权于一身,把自己扮成是“天父、地母”的“天子”。祭天是皇帝地位的强化手段,所以古有“国之大者在祀,祀之大者在郊”。《左传》有“国之大者在祀(祭天)与戎(征战)”。总之祀天地位十分重要,事关江山、王权。发展到后来竟成为皇帝专利,甚至对天的观测和研究工作及历法的制定也被皇家垄断,他人不得插手。 几千年来,除少数帝王曾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外,大都采取在国都南郊筑坛祭天。中国历史上约有过数十个郊坛建筑出现,但多已无存。明清北京天坛是最后的一个祭天的郊坛。它承继了历史上众多郊坛的特色和长处,是最大、最壮丽、最完善的一个。祀典礼制也最繁琐完备,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仅存的祭天郊坛。 目录天坛广记 前言 祭天的源起与沿革 一、古人论天 (一)天是“神”,天是“百神大君” (二)天是“物”,天是“自然” (三)以天地为师 二、祭天的源起与沿革 (一)礼乙与祀礼仪 (二)五礼 (三)祭天源起 (四)祭天的沿革 三、封禅 四、明堂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天坛广记 祭天的源起与沿革 一、古人论天 中国古人最初对大自然尚不能全面的科学的认知,但有了天和地的区分。“地”,是脚踏实地,能摸得着触得到的东西;而“天”则虚空浩渺、高远莫测而可望不可即。“天’僦所见所感,有着昼去夜来,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的变化,既可能风调雨顺又可能骤雨冰雹,人可能从而得到福和利而获农牧丰收,又可能受到灾害影响并受其制约,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活和生存。 限于科技水平,古人只能是对“天”感到疑惑不解,于是产生了既尊敬又畏惧,同时还想通过探索“天”的脾气变化采取一些办法,从而得到“天”的同情和帮助,以改善自己命运。这种心理,就是对天的崇敬、尊崇。古人心目中“天”究竟是什么呢? (一)天是“神”,天是“百神大君” 古人对凡能运动变化的物体,都以为和人类自身一样,是有精神的,有意志的。于是逐渐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认识,认为云、雨、风、雷等自然现象分别是云师、雨师、风伯、雷公等众多神灵自身的不同脾气秉性的表现,或认为这些神灵分别负责掌握这些自然现象。伴随生产和认识的发展,又相继产生星辰神、五星之神、北斗之神……地上也出现山、川、海、渎等自然神,认为万物有灵,万物有神。还认为神也有不同分工、职责、岗位。人们只要设法和他们沟通,取悦他们,取得他们的谅解怜悯与同情,把自己的愿望祈祷于他们,神就可能给人类降福免灾。人们出于趋吉避凶的目的,向神祈祷,以为通过唱歌、舞蹈和美食、美酒的奉献,与神沟通联系,取悦天神,就能实现愿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