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持花的女人
释义

【名称】持花的女人

【类别】油画 、 名画

【作者】斐尔南·莱歇

【属地】纽约私人收藏

【简介】

法国的立体主义对西欧各国的绘画有强大的冲击力。如在德国和意大利,立体主义是他们的表现主义的基础。在荷兰与俄国,立体主义成了那里走向绝对抽象的诱因。在美国则引起了对现实主义的新理解,以描绘幻想到达达派到超现实主义等,立体主义无不是他们的催化剂。而在本国,由于正处在工业机械文明的时代,立体主义以几何形为主体的重新组合法,又给崇拜机械文明的思想提供了可能,产生了机械的立体主义绘画。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斐尔南·莱歇。

斐尔南·莱歇(1881.2~1955. 8)出生于诺曼底阿尔让当一个牧羊人家庭,本人做过建筑学徒工。1900年他来到巴黎,先当建筑绘图员,后在一家照相馆修描照片,1903年入巴黎装饰美术学院。与其他青年画家一样,初时接受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的影响,至1908年,则受塞尚和毕加索的影响,开始了他的立体主义创作。他的第一批作品中有一幅《森林中的裸女》,是受到毕加索同年创作的同名作品的启发而画成的。在这幅画上,他的形象已开始变成一些机械部件,全部以圆柱、锥体所构成,引起了许多人的议论。

莱歇的立体主义绘画是一种机械立体主义。他与其他立体派画家迥然不同,这是和他崇拜机械,看重机器时代的作用与意义有关的。他热情地描写机器,钢铁、桥梁、飞机等,直至画人时,也象画机器一样,寻求各个局部的机械构成。人物硬直,毫无表情,似乎这样就能唤起人们对机器时代的兴奋。 莱歇出生贫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努力寻求的是人民对公共事业的关心,还常常表露出他对工人阶级团结的信念。他曾表示:"人民是诗人"。他喜爱读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惠特曼等作家的文学作品,养成他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对于自己的绘画,他似乎未能找到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法。在20年代,他撰写了许多文章,试图从理论上来解决他心头这一难题。约30年代末,莱歇在一篇文章中呼吁社会都来尊重那些敢于向社会不义与虚伪作斗争的人们,其中也不乏精辟的见地。如他断言:任何社会制度所能具有的最大优点就是赋予有创造精神的个人以自由。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于1945年加入了法国共产党。至40~ 50年代,他仍继续以无产阶级的生活题材--海员、工人、马戏场、野餐、自行车郊游、工厂生产以及工人罢工、游行等场景--作为自己的立体主义艺术对象。但他始终未能摆脱对生活的机械认识。于1919年完成的这幅《城市》,标志着画家处在探索现实与风格原则两者怎样更好地相溶合的时期。通过一个刚建的建筑群体,建立起两度平面的主体,运用的是综合立体主义的手法,把各个部件重新整理在一起。前景上那根红色柱子,象浅浮雕一般,倾斜的平面暗示出透视的深度感。机器、建筑物、登楼梯的机器人、漏版印刷文字、符号等等,这一切无非是提示着《城市》中所展开的工业机械的世界。

20年代,莱歇创造了一种符合机械风格的人物图像。不论人物在何种现实环境中,都以矩形、半圆形或圆柱形来构成。为了使人、景统一,它们也被画成机器式体积造型。画家还要以严格的矩形背景作陪衬。

这幅制作年代不详的《持花的女人》也是这样(就画风看,它与《三个女子》属同一时期的作品)。这里也画了三个女子,但中间一个穿蓝衣的女子手持花束,右手端着一盘食物;那个横卧在床上的女子是裸体的,用以反衬前面两个一红一蓝坐着的女人形象。她们毫无个性,只具机械性,连遮住半边脸的头发也象一片金属。人物木然凝视着前方。画家想借此引起观众对机器世界的幻想,不知道观看此画的观众会不会也意识到自己快要成了一台机器了。

莱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过兵役,1917年退伍。20年代中期与法国纯粹派画家交往较多。这一画派主张以最洗炼的方法摒除一切不必要的东西,致力于机械物体的性能表现。他们共同办了一份杂志《新精神》,提倡"描绘一幅画或写一首诗,和建造一座桥梁一样,都需要创造精神。"其代表人物是阿梅戴·奥尚方(Amedee Ozenfant)等人。莱歇这时除了绘画之外,还为公共建筑作装饰设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4 4: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