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吃岭头 |
释义 | 民俗“吃岭头” 说到“吃岭头”必须从广西钦州民俗“跳岭头”说起,“跳岭头”是古代乡傩(戏)的遗存,古老的傩文化与历代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跳岭头”是桂西南地区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岭头调”、“跳鬼僮”, 是钦州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形式的带面具舞蹈,是一种驱瘟逐疫,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目的的祭祀仪式。 明嘉靖《钦州志·风俗》载:“八月中秋,假名祭报,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清嘉庆《灵山县志》载:“八、九月各乡村多延师巫鬼童于社坛前赛社,谓之还年例,又谓之跳岭头”。 传统“跳岭头”在八月中秋这天上演,随着时代变迁,时间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二开始至十月二十日,长达两个月余。“跳岭头”表演一般从头天下午开始,到次日上午结束。各村都有固定的活动日期,演出地点一般在村边的山坡上,故称“跳岭头”;开戏之前,都要到庙里拜祭,在这里,又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有些村庄祭完庙后就直接在庙前空地表演,故又称“跳庙”。 “跳岭头”的村子,家家户户必备一种点心叫“岭头”也称“糯果”(类似粽子), 即用糯米煮熟活成面包上红豆馅,然后用冬叶、竹叶、芭蕉叶包裹两只一对放笼上蒸熟,用来招待和回馈亲友。 随着时代的发展,“跳岭头”的村子家家户户杀鸡宰羊、捕鱼捉蟹,大宴宾客,俗称“吃庙”也称“吃岭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