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背诵 |
释义 | 诵是指不看原文凭记忆而念出读过的文字的读书方法。它是读书的基本功之一。 释义背诵是指不看原文凭记忆而念出读过的文字的读书方法。它是读书的基本功之一。 词目:背诵 拼音:beìsòng [learn(say) by heart;recite from memory] 基本解释《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粲 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闇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金 元好问 《中州集·刘昂霄》:“予识 景玄 於 太原 ,人有言是家读《广记》半月能背诵者,予未之信。”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 无锡 钱仲益 允升 ……平生天资甚高,书过目,即背诵如流。”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永乐朝待词臣之酷》:“ 曾子启 等二十八人,不能背诵《捕蛇说》。”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二章:“他可以一段段地背诵《资本论》以及其他名著的原文。”袁静 《伏虎记》第三九回:“有些口诀不好记,就一字一句地背诵。” 背诵是“记忆的体操”你知道吗?背诵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而且通过背诵还可以培养和锻炼人的记忆能力。俄国在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博闻强记,并非他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他坚持每天做“记忆力体操”的结果。他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对此他身体力行,每天清晨起床后都要背诵一些必须记住的知识,就像做仓库,这样才使他如此博学多闻,写出了像《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那样的不朽著作。由此可见,重复的刺激有助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强化。实践证明,人的记忆力也和人的肌肉一样,只有锻炼才能增强。懒于记忆,从不背诵的人,记忆力不可能优良。 善于背诵记忆惊人背诵可以使我们精确又牢固地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何以见得?让我们举例来说。试想工程师在工作中遇到紧急情况时,要现去查书找基本的公式;教师在教学生背古诗时忘了原句要去翻课本,这种局面会有多么尴尬,有时甚至会误大事。这都说明对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再多,到关键时刻提取不出也是枉然。 董必武在一封信中教导他的女儿说:“语言每课至少读十遍,有些课文要背诵。”古往今来许多伟大和知识渊博的人,大多与他们善于背诵、记忆力惊人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精通许多种外语,马克思能背诵许多歌德和海涅的诗歌,并在谈话中经常引用它们的诗句,增加了谈话内容的精僻性、哲理性和趣味性。如果他不善背诵,这是绝不可能做到的。善于、勤于背诵可以使我们的知识库存日益丰厚。我国古代早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诗”的说法。 文言文背诵法化整为零法把一篇文言文当作一个整体去笼统地读,这便像“囫囵吞枣”,应把这个整体分析成若干意义段落进行分段熟读才好。 [析]一篇课文经过意义段落的分析,便可看到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思路,对所写的人物和事物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然后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照生活的逻辑和照人地时与前因后果的交代,贯穿起来。层次既清楚了,熟读之后,很快就能背诵。背诵应分段背,各个突破,直到全部背完为止。 抄读法这是眼、口、手、心综合运用于背诵的方法。 [析]眼看文章的字、词、句,口念文章的字、词、句,手写文章的字、词、句,心想文章的字、词、句。抄抄读读,读读抄抄,不要多时,读完部分,便抄完部分,也就背完部分。那么全部读完,也就全部抄完,也就能够全部背诵完。当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了,全文也就容易通过对它们的熟记而背出。 累进法采用此法有如滚雪球,即先读第一句,即背诵第一句;再将第一二句连读,即要求第一二句连背。依次类推,滚动前进,累积背完全文为止。 抓法它是以自然段为单位实行三抓。 [例]当要背诵《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之前,可以运用三抓。如在第一自然段里,先抓本段的第一个字──“秦”;然后抓本段的起始句──“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最后抓本段所体现的作者思路,文章脉络──交锋发生在秦王与安陵君之间,是唐雎出使的前因,也是双方斗争的前奏。情节开端部分。这三抓相互都起到提示作用。依照这些提示去背课文就容易些。 照看译文背诵法即由语体文反回文言文。 [例]如要背诵欧阳修《醉翁亭记》,可以先将它逐句译成现代汉语(即“古译今”),然后根据所译的汉语,再返回古代汉语(即今译古),由古到今,再由今到古,也就是从译文回复到原来的文言文,多次反复,这不但练习了古译今,而且可以比较古今词法句法,背诵原文,不论其长短,都是易为的。 [析]以上五法,对于背诵原文,是行之效的。每一个方法,固然可以采用,几个方法,综合运用,似乎更好一些。总之,采用何法,没有定规,一个是各人所喜爱用什么法就用什么法,这是主观的一面,另一个则看客观的背诵效果了,采取的某法既快(背诵得快)又好(背诵准确),那么那个法就是一个最佳的方法。 如何背诵高中文言文高一的课本中文言文占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最新版的高一语文教材虽把它删掉了一个单元,且调整了一些篇目,但其重视程度仍未降低。然而,文言文的学习历来是教与学的难点,学生不喜欢学,就是教师,开公开课的,也鲜有上文言文的。再要说到背诵,学生就更头痛了。高一的且不说,高二第三册虽只有一个单元的文言文,但要求背诵的却不少。要背的都是名篇、名段,但学生背起来较现代文要难多了。就算勉强背下来,没多久就忘了。我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贯做到要求学生背诵的我也必须背下来,可我的“示范”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文言文背诵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了。作为笔者自己来说,尤好文言文,许多名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等,虽历经多年,仍能流利背出。就算是以前从未背诵过的文章,如李密的《陈情表》,在上完之后也能很快背出。原因何在?不是我的记忆力惊人,仔细分析,除了兴趣的因素外,与我掌握了一些背诵的原则和方法有关系。 化“长”为“短”。即要把篇幅长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这样一来,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速度加快了,“成功感”就来了,比一次背诵全文、全段要容易多了。当然,最后一定要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 读懂文意很多做父母的喜欢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教他们背“唐诗”,但小孩子往往要经过大人的多次反复的强化才能记住。为什么?因为他们对诗的意义是浑然不知的。从我自己背文言文的经验来看,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先深入把握文意。我之所以在上完一篇文章后能很快背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备课的时候,我已经对文章中的每一字、词、句的用法、意义,对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主旨等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些东西已经深深印入我的脑中,再背起来就能很快从大脑中“放”出来了。多次巩固。人总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时。所以,明确背诵任务后,要限定自己在最短的时间里背出,不能拖拉,越拖就会越厌烦。一个段落要一次“搞定”,限时抢记,不妨试试“三分钟抢记”。当然,抢记的东西忘得快,过后要多次巩固,经常进行抢记训练,也是对记忆力的一种锻炼。 |下面再结合自己背诵以及教学的经验,谈一谈文言文背诵的方法。 首字提示法在检查学生背诵时,我常发现,学生背到一个地方时会突然“卡脖”,怎么想也想不出下一句。可是,只要你提醒他下一句的第一个字,他就又能很快想起来,接着背下去。针对此,我提出了“首字提示法”,即:把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如果连续的短句较多,可以适当合并)写下来,用它们作背诵时的提醒之用。如《赤壁赋》的第一段,在背诵时把“壬、七、苏、清、水、举、诵、……”等字写在一张纸上以便在背诵“卡脖”时提醒自己。这样多反复几次,直到最后不看这些字也能背出。 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前提是:对所背的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处于“夹生”状态。还有“注释提示法”,即只看书下的注释,用它们来提醒自己背诵。它和上面的方法的作用是一样的。当然,像《离骚》这样的,每一句书下都有注释的,不能用此方法。 翻译还原法学文言文通常是先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文,落实字词的意义,这样才便于对文章的分析。而在背诵文言文时,可以“倒过来”,即看着译文,回忆还原原文。有了最开始的字词句的翻译、理解,再加上熟读,这时再根据译文去还原原文,就比较容易了。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背诵,还有利于对文章的字词句的翻译的深入掌握、巩固。 边读边译法很多学生在背诵时只是一味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想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强化记忆。这种方法虽有效果,但很不明显。我提倡边读边译,即读一句翻译一句,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如李密的《陈情表》的第一段,可以这样做:读一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然后译:以,因为;险衅,坎坷、罪过,即艰难祸患;夙,早时;遭,遭遇;闵,通“悯”;凶,不幸;“我因为艰难祸患,很早就遭遇不幸”。这样边读边译,译,加深了文句的理解,理解又有助于记忆、背诵。这种方法从背诵的速度上看比较慢,但“一举两得”;而且背下来后不易忘记。 举纲张目法对于背诵,学生与文章是一对矛盾。学生如何把文章背诵出来,犹如渔人如何把掩埋在泥沙中的大网发掘出来。在讲解分析课文中,我引导学生采取举纲张目法。 所谓举“纲”,就是在讲解课文时,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一段一段的进行,根据每段课文所写事物或讲述问题,找出中心词或概括成一句简短的话,然后按顺序联成一串这便抓住了这段文章的“纲”。依据这个“纲”就能联想起整段文章。 所谓理“目”,就是每段文章中,每个事物或问题是用哪几句话描述的,每句话又是怎样讲的,对于这些细目也要一个个清理。重点是语法结构复杂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背诵的“拦路虎”。学生只有彻底理解它,才能迅速记忆它。 举纲张目,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也就是说,要搞清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关系:是因果?是种属?是部分与整体……到此为止,文章思路也就变成了学生思路,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记忆,也自然能“举纲张目”了。如需要背诵的《鸿门宴》的三、四自然段,它的思路就很清晰,(刘邦)鸿门谢罪……(项羽)因留于饮……宴上座次……(范增)举玉佩示意,(项王)默然不应……(亚父)出召项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张良)出召樊哙……(樊哙)闯帐,死且不避……义斥项羽……(沛公)趁机离去。只要学生能理清思路,背诵就迎刃而解了。 熟读精思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先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一.明确目的,集中精力背诵一篇课文或者一段必须掌握的语句,最忌东张西望,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如果是一篇很简单的文字,背了几天后仍老出错,这肯定是用心不专的缘故。至于出现“前记后忘”的现象,则是正常的,这时千万不要向这种暂时困难屈服而打退堂鼓。 二.反复阅读与再现相结合背诵一篇短文,仅仅读几遍是行不通的,一定要熟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才行。单纯地反复阅读效果并不好,学习者应该在文章还没有完全记住前积极进行尝试再现,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特别生疏的语句,注意多尝试再现几次。因为尝试再现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智力活动,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更能集中精力,掌握识记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及时改正记忆中的错误。开始时可短一些,容易一些,然后作一定幅度的调整。 背诵过程中,如果“卡壳”,应该进行追忆。追忆是有意和间接再现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多方面寻找线索,进行积极灵活的思维。因此,不能一“卡壳”就立即停止背诵。文章通过理解消化,已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语句通过熟读试背,也已朗朗上口,如果再反复朗读几遍,就能流利地背诵下来。 复习背诵的时间用得越多,记住的效果就越佳。早晨背诵过的课文或知识,晚上睡前以及第二天起床后,应进行一次复背,并在每周六或周日再作适当的温习背诵,以后过一个月再复背一次。这样,可保证很长一段时期不会遗忘。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的时候可以把原文提炼成一个提纲,边看提纲,边复习背诵,这样记忆和熟练程度就会更加明显。 三.加强默写,强化训练 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和符号,经常默写可帮助我们促进右脑的开发。采取默写手段,可有效地巩固已经背诵了的课文和知识,而且对加深记忆大有好处。一篇文章,就这样一段一段地把它“吃掉”。最后,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按照背诵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联起来,进行背诵。如果能切实做到循序渐进,长期进行默写训练,那么一定会有助于背诵的质量和效果。 英语的背诵方法古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诗歌背诵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诗歌创作如此,英语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中国学生学英语,由于缺乏英语使用的环境,通过朗读背诵典型的对话或者短文是学习英语、接受英语、培养语感的一种途径。英语背诵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1 能提高语音技能 为了背诵,一般需要反复地朗读, 而这种朗读能使学生在背诵之中得到语音语调的训练。同时, 由于背诵的材料是有意义的对话或短文, 这样,交际中的语音语调便可得到练习, 而不仅仅是孤立词语的语音语调了。语音技能是语言学习的基础, 因为语言首先是有声的语言, 语音技能对学习者的其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具有决定的作用。 1.2 能有效地学习词汇 通过背诵有意义的对话或短文(语境), 能使学生迅速有效地记忆和掌握词汇, 这是因为通过语境去学词汇是一种最佳的方法。吕叔湘先生 (1975:9) 指出: “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头才有生命, 才容易记住, 才知道用法。” 桂诗春教授 (1988:192) 也认为 “语词的意义只有通过语境才能学到”。 没有语境, 就看不出词汇的搭配。相反, 如果孤立地去背词汇表中的词汇, 收效就很小, “因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把每一个外语的语词和母语的语词等同起来, 而且把它从语言和语境中孤立开来。”(桂诗春, 1988:192) 然而, 正如Frisby 所指出的, 在阅读时, 我们不是一个一个词地去读, 而是一组一组词地读, 也就是说读语境中的词 (吴道存,1993: 414)。可见, 通过背诵英语文章去记忆学习词汇是有效的途径。 1.3 能促进语法学习 语法需要通过语法规则的学习结合例句记忆才能学会。而例句比规则更有助于语法的掌握, 因为例句比规则更加具体, 更易于理解; 同时,记住了的例句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运用。通过背诵, 学习者就能够记忆许多关于语法规则的例句, 这将有助于增加他们的语法知识。 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知识的三个要素, 而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语言知识, 就谈不上什么语言的运用。因此, 掌握语言知识是获得语言能力的前提条件。而背诵能使语言知识内在化, 进而为语言运用打下基础。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 吸收是运用的前提。因此, “背诵是学习外语的必经之路。...... 严格要求学生选背一些范文、章节或段落是我们外语教学应始终坚持的原则和策略。” (刘绍龙,1996)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认为, 背诵有意义的对话或短文是获得语言知识, 也是获得语言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笔者在中学学习期间曾经把中学英语课本中的几乎所有的对话和课文都背下来, 毕业时以较好的成绩成为整个中学 (乡级) 唯一一个考上大学 (英语专业) 的学生, 所以对背诵的作用深有体会, 也深信不疑。胡文仲教授 (1989:1) 也指出, “要学好外语, ...... , 要充分发挥青年人记忆力强这个优势, 多背一些对话和课文。有的教学法家反对背诵, 我认为学外语应该多背, 但不要死背, 不要停留在背诵上。背了之后还要想办法变活。” 背诵的方法: 2.1 目的明确 要进行背诵, 首先必须对背诵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我们从小就受到各种观念的影响, 而且信以为真, 如外语很难学, ......。一种观念对我们的影响越早, 我们就越感 到它的存在, 而其影响就越大。” (桂诗春,1988:273) 因此, 要背诵, 在观念上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首先要消除背诵没用这个看法。人们常常把背诵跟机械的死记硬背划等号。认为背诵是效益很地低的学习方法。但是正如本文开头所 讨论的所表明的, 背诵对外语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 还要消除背诵很难这个看法。目前普遍认为背诵很困难。这样以来, 如果认为背诵无用或者很难, 教师就不会要求学生背诵, 学生也不会去背诵了。因此, 在进行背诵之前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因为 “没有记忆的意图, 就不易有清晰的记忆 (曹日昌,1964:234)。 其实只要方法对头, 背诵一定量的对话和短文是不难的。 2.2 透切理解 要背诵, 首先得透切地理解要背诵的材料。如果连材料的都还不理解掌握, 那就根本谈不上背诵了。另外, 实验表明, 受试者在记忆句子时, 开始保留的是句子原话的信息, 但他们很快就忘掉这些信息, 保存下来的只是句子的意义信息 (桂诗春,1991:133)。可见, 储存在记忆中的不是语言的形式, 而是语言的意思。所以, 只有对材料有充分的理解, 才能很好地去背诵。 2.3重新编码 除了要理解材料的内容之外, 还需要弄清材料的结构。而弄清材料结构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写出材料的提纲。这其实就是一种对材料进行重新编码。对材料的重新编码有助于材料的记忆。 这是因为 “经过了自己的分析, 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 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 (曹日昌,1964:237) 除了写提纲, 还可以把材料翻译出来, 这也是一种重新编码。总之, 对材料进行重新编码, 是对其进行更深地进行加工。而加工水平越深, 对材料的记忆就越好。 2.4 化整为零 适应材料的长短, 在识记方法上有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法 (曹日昌,1964:241-2)。前一种方法是整篇一遍以便地朗诵材料, 直到成诵为止。后一种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背诵, 再合成整篇背诵。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 部分识记法更有利于记忆。所以, 在整篇地朗读材料几遍之后, 应该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背诵, 最后再整篇背诵。 2.5 尝试回忆 在进行背诵的过程中, 如果只是不停地朗读是很难记住材料的。因为这是一种较浅水平的信息处理, 然而, 如果朗读一个句子几遍之后, 就试着回忆刚刚读过句子, 则更容易记住。对段落和篇章的记忆也应采用同样的方法。因为, 对信息的加工水平越深, 信息就越更长时间地保留在记忆中。曹日昌先生 (1964:244) 指出, “试图背诵, 一方面由于学习者的积极活动, 可以提高更多的建立联系的机会, 有利于记忆; 另一方面由于试图背诵时更清楚地了解材料的特点与难点, 可以更好地分配复习, 在难点上多进行诵读。” 对整篇材料的回忆可以借助于提纲或者译文。借助于译文来进行背诵还有助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 2.6 减少干扰 先学会的东西对后学会的东西会起干扰作用, 后学的东西也对先学的起干扰作用。因此, 为了尽量减少这种干扰, 最好在早上开始学习和晚上临睡前进行背诵。同时, 最好不要同时背诵相似的材料, 因为, 材料越相似, 越容易引起干扰。另外, 对话和文章应该间隔地进行记忆。 2.7 循环巩固 根据遗忘的规律, 记得了的信息很快就开始遗忘, 且开头时遗忘的速度特别快。因此需要及时地复习。若等到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或者完全消失之后再复习, 所花的时间就比及时复习所花的时间更多。正所谓 “及时一针顶九针”。不仅需要及时复习, 还须经常巩固。原因是, “我们学过的东西, 如果经常复习, 就可以长期不会忘记。” 课文背诵十六法一、抄诵法 俗话说:“抄一遍胜过读十遍。”读诗词或短文时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最后看一段抄一段,直到看一篇抄一篇,也就是先读再抄,抄完再读。 二、时空法 记住要背内容中表示时间方位顺序的词语。 三、人物法 记住文章中依次(或分类)出现的几个人物,这样忆人思情,忆人思言,就有助于理解与背诵。 四、情境法 创设具体情境,根据情境熟读容易理解和记忆。尤其是优美的诗歌与散文,运用此法效果更佳。 五、情节法 掌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等具体情节,据情而背就容易的多了。 六、延伸法 背短文或诗歌,可从开头逐句延伸背诵,即背会第一句,背第二句时把第一句带上,背会第一二句,背第三句时再把第一二句带上,如此延伸,直到全篇。 七、对比法 把课文中具有对比的部分找出来,记住这个对比的性质、特点、作用,就容易背诵了。 八、问题法。提出几个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问题,根据问题答案的顺序,记取背诵内容。 九、提纲法 列出一个简单的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十、列表法 记忆时先将需要背诵的内容进行列表归纳,使繁杂的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一目了然,便于举一反三,加深印象。 十一、间隔法 记忆课文的词语不能怕重复,第二、三天还要再读第一天读的词,温故知新,常读常新。 十二、歌诀法 将要背诵的内容,编为歌诀,读来顺口,记忆深刻。 十三、点线法 抓住文章的脉络,提炼出各层次的关键词语、句子作为记忆的点,如表现人物形象的动词等,根据先后次序排列起来,再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展开快速记忆,背诵课文,也就是按照文章写作的线索顺序,把全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记忆。 十四、分合法 先分句背,在句中背关键词,这样逐句背,而后合背,由词连句,由句连段,再由段连篇。或先抓要背内容的主要部分,再带动次要部分,再合背。 十五、关系法 背诵之前,先弄清文章的结构关系,例如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有如动静关系,远近关系,等等。 十六、耳听法 这种方法是由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朗读,大家洗耳恭听。或自己先把要背的东西录音,然后放音,仔细听记,用这种方法训练背诵,比单纯反复朗读效果会更好些。 中外语言大家都非常推崇“背诵”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主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为文尝倡“尽芟枝节,少说废话”,文笔简洁圆融、幽默隽永的文学大师、新月派骁将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蜚声先生,他在接受澳门大学学生访问时说:“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讲、多背诵。……中文、英文或是其他语言,我都喜欢背诵,因为背诵是帮助融汇贯通的方法之一。” 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国文老师》中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念这些古书(《史记》、《汉书》),暑假时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我觉得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常可贵。我认为念中国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中国诗词里极度的精纯性,对于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础。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 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 学养深厚、笔融文白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便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 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杜松柏先生在《功夫全从背诵来》一文中指出:“一方面熟能生巧,由背诵烂熟之中得到法则;一方面由有之而化之,书背熟了,辞汇自然有了,成语也蕴藏一一点化,则能自成格调,不落前人窠臼,神而明之,便能达难达之情的地步了。……看来字词安顿的工夫,亦在背诵了。” 任教于香港大学心理系的李永贤博士在《语言心理学与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背诵文学作品,特别是文言文或较艰深的作品,有益无害。实验证明,倘能背诵,理解也不差,当时不理解,日后会逐渐理解。”李博士从语言理学的角度指出“能背诵,理解也不差”,正好打破背诵拘系思考的论调。“当时不理解,日后会逐渐理解”,也正与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不谋而合。可见经过背诵的一事一物总会贮藏于心中,在适当时候发挥应有的作用。 自誉为“两脚踏东西方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博士,在《英文学习法》中说:“背诵法有活法与死法之别,鹦鹉能言的背法是无认识而无用的。正当的背诵应与体会同为一事,再闭书再体会、再尝试,这是正当的背诵方法。” 学习英语的唯一正轨,不出仿效与热诵。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热诵则仿效之后必回环练习,必须脱口而出而后已。--林语堂 语言大师 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成人更加要背。且看郑板桥在《自叙》中所说:“人咸谓板桥 读书善记,不只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万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着,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一代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更何况他背的大概不是外语。--英语专家 陈琳 诵读和背诵,对于语感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很多老知识分子,语文学得好,就是因为他在学语文的时候,养成了朗读和背诵的习惯,那么他在学英语的时候,就把这个方法迁移到英语的学习中来了,就取得了成功。--青岛海洋大学外国学院院长 杨自俭 语言的习惯是由模仿逐步养成的。而要模仿,就必须熟读和背诵,不然模仿无从谈起。背诵是中国人学习的传统方法,我至今认为依然十分有效。 --著名英语教学专家 胡春洞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张维 我学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过去的“死记硬背”,这是学语言根本离不开的方法。学语言有一个从“死”到“活”的过程,“死”的东西多了,熟能生巧,慢慢 就会“活”。死记硬背到一定程度,便会“死”去“活”来。所谓“死”就是原始的语言积累,创建个人的语料库,语料丰富了,一旦掌握了运用技巧,就能随意提 取,运用自如,“死”的语言材料变“活”起来了.--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张维 一个是清晨7时前就起床,到大操场是朗诵英文读本,一遍又一遍,直到背得烂熟为止。一个是 默记,在午饭和晚饭的时候,带着英文单字卡片,正面是英文,背面是汉文,天天默记。久而久之,就和英文单字认识了。像交朋友一样,初见面时,是陌生的,经过多次在一起,就混熟了。一天记十 几个词,不到半年时间,就记得几百个单词了。我虽然学的是自然科学,但我也爱好英文文学,特别是英文诗。我花了半年的时间,在耶鲁大学图书馆,遍阅了英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这对我提高英文水平,是有帮助的。--著名英语教学专家 高士其 世界语言学巨匠、对中国文化有深入认识的汉学家,瑞典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先生说:“中国学生即使在低年级里,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并须熟记历代名家所作几百篇的文章和几百首的诗歌。这种学习的课程,采用了已经二千年,养成大家于古代文书具有特别的熟悉;结果,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学,又发生了一种崇拜敬爱的心理;这种实在是中国人的特色。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 美国著名大众演说家D.CARNEGNE说:“好好发展我们的记忆力吧。一般人只用了百分之几。背诵好文章越多,你的记性愈好。” 德国著名考古学家谢里曼就曾采用“完全背诵法”学习外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说:“我抱着高度的热诚,专心学习英文,由于那时的情境颇为紧迫,于是我发现了一个可以轻易学会任何语言的方法。这个简单的方法如下:不断地大量朗读,每天要读一个小时,经常针对感兴趣的事物写作文,并根据老师的指导订正作文,同时要把前一天修改好的东西记下来,隔天再背诵。”靠这种方法,1842年他开始自学英语和法语,随后也学会并精通了荷兰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等15种语言。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纸条背诵学习法”的忠实执行者。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本土广泛流传,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病榻上时,曾特意请人朗读小说,其中就有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列宁给予这部小说很高的评价。 杰克·伦敦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为了掌握文化知识,实践写作,他争分夺秒地勤奋学习。他发明了“纸条背诵学习法”,并且严格地执行着。睡觉前,他默诵着贴在床头的小纸条;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时,他一边穿衣,一边朗读着墙上的小纸条;刮脸时,背诵镜子上的小纸条;在踱步休息时,他一边回忆小纸条上的内容,一边到处寻找启发创作灵感的词汇和资料。不仅在家里是这样,外出时也一样。外出的时候,杰克·伦敦把小纸条装在衣袋里,只要一有空就随时随地掏出来加以朗读。日积月累,他不仅学到了文化,而且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建立了储存写作素材的“参考阅览室”,再加以灵活运用,因此,他写出了一部部光辉的著作。 日本作家手岛佑郎在其畅销书——《犹太人为什么优秀》中,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快速实现了现代化。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江户时代以来日本人在寺屋和私塾中培养的超常的记忆力,也就是朗读和背诵《论语》等中国书籍所需要的记忆力。为了快速吸收大量涌来的西方文化,首先要有一个可以容纳的头脑,然后再予以消化,最后才能够形成对事物整体性进行辨别的洞察力。” 背诵古文技巧诵优秀诗文,尤其是古诗文,对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古典文学源远流长,佳作浩繁,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古今有许多名家之所以成名,不少人是得益于幼年时期古诗文的背诵。中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期,多背一些古诗文,不仅能丰富语言积累,而且能陶冶爱美的情趣,锻炼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因此,我们倡导背诵古诗文。 引导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背,实现“量”的积累呢?我们认为唯有引导学生巧背才能较快地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表演背。 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例如,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教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得当的语气和体态,有效地帮助了学生记忆与理解。又如,指导生背诵《赤日炎炎似火烧》一诗,让学生边背边把诗意表演出来:一位衣着破烂、头戴草帽的老农,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地锄着禾苗,边锄边擦拭着滚落的汗珠,望着枯焦的禾苗,农夫心急如火烧,不停地叹气,可再看那些公子王孙们,提着鸟笼,扇着扇子,是那么悠闲自得。后来,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都把这印象很深的一幕记叙了下来。可见,表演背诵这一形式促进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加深了印象,从而背得快,记得牢。? 据意背。 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学生在背诵汇报时,有不少采用了据意背的形式。像“美丽芬芳、前程似锦”一章,他们背起“花”的诗:有《题菊花》《海棠》《卜算子·咏梅》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一章,他们背起“言志”的诗:《咏石灰》《无题》等;“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一章,他们背起“写景”的诗篇:《春词》《西湖》《山行》《归田园居》等;“友情难忘、友谊地久天长”一章,他们背起了“送别”的诗:《黄鹤楼》《别董大》《赠汪伦》等;“劝勉同学努力,插翅飞翔”一章,他们背起了《劝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学生分清类,背得多。 据时背。 是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线索,从而达到流畅记忆。例如,学生在古诗文背诵汇报时,就采用了据时背的形式。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琅琅童音。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思》《秋浦歌》到《冬景》《江雪》,学生们“走”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这种形式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创设情境背。 在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他们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情境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多种形式综合背。 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有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有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背诵形式的多样化,给学生带来了背诵的乐趣,避免了大量背诵的枯燥性。经一年来的训练,学生的收获很大,就学生而言,大多能背诵100首以上。学生背诵了大量诗文,储存了丰厚的语言材料,有效地实现了“量”的积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