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程佳姓 |
释义 | 程佳[程佳、成佳、承佳,读音作chéng jiā(ㄔㄥˊ ㄐㄧㄚ),满语为Cenggiya Hala]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东海女真成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程佳氏,亦称成佳氏、承佳氏,满语为Cenggiya Hala,世居苏完(苏斡延,今吉林长春双阳河流域),属于满族老姓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程氏、成氏、承氏、荣氏等。 二.郡望: 苏斡延:即今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其名称来源于境内的“苏斡延河”,即汉语“双阳河”。“苏斡延”或“苏完”为满语,意为“黄色”,就是“黄色的河”之意。双阳地区在秦朝以前属肃慎地;汉朝时期属扶余国的属地;到了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东北设立了辽东、辽西、乐浪、玄菟等郡,双阳地区属玄菟郡管辖。东汉末年改属辽东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鲜卑等族的袭扰下,扶余族逐渐流散远徙,勿吉族进入松花江中游地区。至隋、唐时期,勿吉改称靺鞨,当时的双阳归属靺鞨,并在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建立渤海国,双阳属渤海的扶余府管辖。辽国时期属于东京黄龙府管辖。金国时期属上京路,于南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改称济州,到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称隆州,在公元十三世纪初又改称隆安府,其中心治所在今天的农安;双阳县均隶属于上述管辖之内;元朝时期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归属于辽阳行中书省,下分七个路,双阳属于开元路境内的西南部。明朝时期属奴尔干都司管辖。进入清朝后,清政府在各地设置了许多驿站,其主要任务传递公文,双阳曾是其中驿站之一,何时设置,史料记载不一,其站名亦有区别。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版的《双阳县志》记载:“乾隆间设苏完延站。”清康熙中叶版的《柳边纪略》记载:东北三将军所辖驿站的情况,即黑龙江将军辖十九站,奉天将军籍二十四站,而宁古塔将军(公元1683年以后改称吉林将军)辖二十二站,其中在“一把淡(伊巴丹)站”和“伊尔门(饮马河)站”之间,即为“苏瓦盐(双阳)站”;《宁古塔纪略》记载叫“双羊河站”,亦是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以前的设置。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双阳曾一度划属奉天府尹。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设吉林厅,双阳又重归吉林将军管辖。清乾隆~清道光二十年以前,这一带与其它地区一样被封为禁区,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正式解除封禁,难民占地垦荒。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吉林厅升为吉林府,双阳隶属于吉林府。吉林府在双阳地方设巡检官员一名,管理日常事务,这时的双阳仍然是一个驿站。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正式把站改为双阳县,划出长春东、吉林以北、伊通北的各一部分土地,做为双阳县的辖区。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6月东北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制,双阳县划归吉林省吉长道所辖。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废道制,双阳县属吉林省管辖;伪满康德九年(公元1942年)撤销双阳县,与伊通县合并为通阳县。取伊通、双阳两县名的后一字做为县名。东北光复后,将通阳县分治,当时的双阳曾经改称春阳县,意为春天阳光普照祖国大地,含有庆祝祖国大地光复之意。后又改称“双阳县”,沿用至今。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6月正式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改东北为九省,双阳县仍为吉林省所辖。1995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双阳县,设立长春市双阳区,辖四个街道、三个镇、一个乡,十四个社区、一百三十三个村。 三.楹联典故: 1.五言通用联: 艳阳天下重;秋声海上来:此联为上海名人袁伯夔所撰,挂于丹桂戏园舞台两侧,嵌入程砚秋(曾用名艳秋)的艺名“艳秋”二字,既不露痕迹,又有意中之意。 2.七言通用联: 心比观音大自在,年如王母更长生:程砚秋在1935年自提对联,终生挂于家中。 3.八言以上通用联: 玉润霜青,辉煌程门三尺雪;砚池秋水,平添荀令一分香:1932年元旦,程砚秋(字玉霜)收荀令香为徒,时人题联贺之。此联既嵌入师徒二人的名字,又引用“程门立雪”的典故,切合收徒拜师的题旨,可谓妙笔生花。 四.历史名人: 程佳氏:(生卒年待考),满族,女,程世福之女。著名清康熙朝废太子胤礽的侧福晋。 爱新觉罗·胤礽(公元1674~1724年)生于清康熙十三年,他在康熙大帝的儿子里原本排行第六,后因前五个哥哥幼年夭折,不序齿,所以成了著名的“二阿哥”。他的生母是康熙大帝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又因赫舍里氏皇后因生此子产后大出血而去世,康熙大帝将爱妻之情就全都转移到了这个孩子的身上,自幼即被视为父皇掌上明珠。 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康熙大帝在二十岁时就考虑到立储是关系清朝统治是否能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儒家立嫡立长的传统,他选中了刚刚一岁的爱新觉罗·胤礽为皇太子,康熙大帝亲自教他读书,六岁时又特请大学士为师;爱新觉罗·胤礽经父、师指点,确实显露出几分聪明。他文通满汉,武熟骑射,加上一副仪表,着实惹人喜爱。康熙大帝特在畅春园之西为胤礽修了一座小园林,赏他居住;出巡时也命他随侍左右。 这位皇太子十分受宠,且具有特殊的权力,养成了过分骄纵和暴戾的性情,这些又引起了康熙大帝的不满。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康熙大帝在亲征噶尔丹的归途中生了病,十分想念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特召他至行宫,而爱新觉罗·胤礽在行宫侍疾时却毫无忧色;康熙大帝看出皇太子无忠君爱父之念,实属不孝,怒遣爱新觉罗·胤礽先归。 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大帝出塞行围,忽闻皇十八子爱新觉罗·允祄病重,君臣均面有忧色,康熙大帝亲自回銮看视。农历9月,康熙大帝的十八皇子死,时年仅八岁。爱新觉罗·胤礽对十八皇弟之死,也是毫无弟兄友爱之情,这就更加深了康熙大帝对他的嫌恶,爱新觉罗·胤礽因此受到康熙大帝的斥责之后,非但不反躬自省,反而嫉恨在心;在行军途中,每夜逼近父皇所居的布城(帏幄),扒裂缝隙,鬼头鬼脑地向里窥视,不知意欲何为。这些举动使康熙大帝日夜戒备,不得安宁。 爱新觉罗·胤礽平时对臣民百姓,稍有不从便任意殴打,其侍从肆意敲诈勒索,仗势欺人,也激起公愤。康熙大帝对爱新觉罗·胤礽的行径无比气愤,特令随行文武官员齐集塞外行宫,勒令皇太子胤礽跪下,历数其罪状:“胤礽不听教诲,目无法度,联包容二十多年,他不但不改悔,反而愈演愈烈,实难承祖宗的宏业。”康熙大帝边哭边诉,竟至气倒在地,被大臣急忙扶起。之后康熙大帝下令,首先惩办了怂恿皇太子的官员,继而又废了皇太子,令直都王爱新觉罗·胤禔监视爱新觉罗·胤礽。 这次废皇太子,对康熙大帝精神上刺激很大,致使他六天六夜不能入睡。后康熙大帝召见随从大臣,边诉边注,罗列了爱新觉罗·胤礽的罪状;群臣也为之伤感,泣不成声。康熙大帝又疑惑爱新觉罗·胤礽为狂疾,自塞外回京后,将爱新觉罗·胤礽囚禁在上驷院侧,由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看守,还将废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之事宣示天下。 皇太子已废,天下皆知,康熙大帝又亲自撰文,告天地、太庙、社稷。康熙大帝总结了历史的规律:“稽古史册,兴亡虽非一辄,而得众心者未有不兴,失众心者未有不亡。”在列举爱新觉罗·胤礽罪状之后又说:“臣虽有众子,远不及臣,如大清历数绵长,延臣寿命,臣当益加勤勉,谨保始终。”接着又下令;“诸皇子中,如有谋为皇太子者,即国贼,法所不宥。” 废了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后不久,皇三子因爱新觉罗·胤祉向父皇告发胤禔用喇嘛巴汉格隆魇术魔废皇太子之事。康熙大帝闻听此事,当即派人前往爱新觉罗·胤礽住处搜查,果然搜出“魇胜”,确信爱新觉罗·胤礽为魔术致狂。康熙大帝气愤万分,对爱新觉罗·胤禔怒斥“不诸君臣大义,不念父子之情”,并宣示为“乱臣贼子。”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农历11月将爱新觉罗·胤禔夺爵,在府第高墙之内幽禁起来,严加看守;直至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幽死,共幽禁了二十六年。 康熙大帝弄清爱新觉罗·胤礽是“被魇至狂”之后,立即召见爱新觉罗·胤礽,问及以前所做所为,爱新觉罗·胤礽竟全然不知,是魔术真灵验还是现在装傻,只有他自己明白。而康熙大帝则确信爱新觉罗·胤礽是被害的,群臣又纷纷建议复立皇太子,康熙大帝经过反复思想斗争,才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农历3月复立爱新觉罗·胤礽为皇太子,立太子福晋石氏为太子妃。 时过二年,康熙大帝又发觉大臣们为太子结觉会饮,于是将这些大臣分别遣责、绞杀、缉捕、幽禁。康熙大帝手谕:“诸事皆因胤礽,胤礽不仁不孝,徒以言语发财嘱此辈贪得谄媚之人,潜通消息,尤无耻之甚。”并在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再次废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禁固在咸安宫内。爱新觉罗·胤礽并不甘心,借医生为其妻石氏诊病之机,用矾水写信与外界联系,又被发觉。自此,康熙大帝十分戒备,凡大臣上疏立储者,或处死,或入狱。 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农历3月,在康熙大帝庆寿之日,有的大臣上疏立皇太子之事,康熙大帝对此置之不理;事过数日,又有十二人联名上疏立储,康熙大帝怀疑这些人为爱新觉罗·胤礽同党,均给予处罚。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农历11月13日,康熙大帝病重,传位于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是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将康熙大帝两立两废的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迁居到祁县郑家庄,令众兵严加看守,最后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农历12月病死于住所,终年五十一岁。胤礽死后被追封为理密亲王,葬于黄花山。 程佳氏是爱新觉罗·胤礽的侧福晋,为四品大员程世福之女,生有爱新觉罗·胤礽的第八女和硕格格(公元1714~1760年),是为康熙大帝最宠爱的孙女“八郡主”,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农历12月嫁予蒙古敖汉博尔济吉特氏台吉(蒙古大部落首领)彭苏克拉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