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宗珪 |
释义 | 陈宗珪(1925-1948),字炳炎,原籍福建省泰宁县杉城镇(城关)和平街,1925年出生于福州一个官宦家庭,1937年小学毕业后随父母回到泰宁,此后先后在邵武初级中学、省立福州中学求学,1944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期间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夏秋之交结识了福建农学院学生、共产党员真树华。在真树华引导下接受马列主义,并由真树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2月24日,北平发生美军强奸北大学生沈崇的事件,厦大学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抗暴运动。陈宗珪积极参加抗暴斗争,当选厦门大学抗议美军暴行委员会委员,负责宣传科的工作。他组织宣传科的同学四处寻找资料,编写宣传材料,印制宣传品广为散发,揭露美军的暴行和国民党当局的卖国行径,为1947年1月7日厦大师生和厦门市民大规模的抗暴游行请愿斗争打下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陈宗珪的革命活动受到了国民党特务的关注。为保护陈宗珪的安全,党组织安排陈宗珪于1947年3月离开厦大,前往江苏省江阴县祝塘镇力行中学任教隐蔽。是年8月风波过后,陈宗珪回到福州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受命回泰宁组建闽浙赣区党委城工部泰宁特别支部,任特支书记。陈宗珪回到泰宁后,以泰宁县立初级中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迅速联系各地党员、并秘密发展党员,恢复和壮大党的组织;同时组建了读书会和秘密农会等党的外围群众团体,联系和发动群众;组建武装工作队开展游击斗争。 其时,泰宁的国民党当局仰慕陈宗珪的才干,也为探明陈宗硅的政治倾向,由CC派特务江友仁出面,邀请陈宗珪主编国民党县党部的《正义报》。针对敌人的阴谋,陈宗珪与特支委员研究后,将计就计,以此为“护身符”出任《正义报》主编,借此出入国民党县党部,掌握难以得到的油印机等设备,暗中用于印发党的宣传材料。同时,利用敌人派系间矛盾,制造“狗咬狗”的斗争;利用敌人玩弄的假民主,揭露敌人的黑暗内幕;利用国民党的电讯消息,有意识地介绍解放战争的有利形势和全国各地的民主爱国运动。由于《正义报》引发了国民党派系内讧造成混乱,让敌人对陈宗珪产生怀疑并严加跟踪监视。1948年2月2日,国民党特务决定逮捕陈宗珪。中共闽西北特委获得情报后,果断安排陈宗珪迅速离开泰宁,使特务们扑了空。 此后,陈宗珪转入南沙尤(南平、沙县、尤溪)游击区坚持革命斗争。1948年5月因“城工部事件”牵连接受审查,在南沙尤游击区蒙冤罹难。1956年中央重新审理“城工部事件”后为被错杀的同志平反,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于1957年6月26日作出决定,追认陈宗珪为革命烈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