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西庄村 |
释义 | 侯马市新田乡北西庄村,位于同蒲铁路以东,东邻东庄村,北邻南郭马村,西南与南西庄相邻。 全村现有人口1268人,户数287户,耕地面积900余亩。 全村发展芦笋种植230余亩,无公害蔬菜100余亩。制药厂一个、水玻璃厂两个,物流仓库7个,养猪专业户10户,专业运输户25户,外出经商110户,全村社会总产值18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0余万户,人均收入达5890元。 据清光绪六年和民国十七年曲沃县志疆域图显示,现在的北西庄村位置上,书名西北董村。本村王志远先生讲,他为了让后人知道北西庄村即是西北董村,人曾在村西门外的杨树上用刀刻下了“西北董村”四字。关于西北董村名的来历,当地人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很早以前,曲沃县北董村有一董姓人家西迁于此,为别于北董村,故名西北董村。另一说法,是说北董村和西北董村过去都是晋国粮草仓储之地。董含深藏之意,指深藏之地。因此,叫西北董村。 关于后改名为北西庄村,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曲沃县志显示,南西庄叫西庄镇,北西庄叫西北董村。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曲沃县志显示,西庄镇已改名为南西庄,北西庄村仍叫西北董村。由此可见,北西庄村名是相对南西庄而来的。据当地人讲,因为西北董村位置在西庄村以北,解放后西北董村才改名为北西庄村。 北西庄村老东门口,建有一座坐东朝西的三灵侯庙,重建后的庙宇现今还在。据当地人讲,庙内正殿后台有三座神像,三灵侯是指三分晋国后的韩、赵、魏三国之侯。据“重建三灵侯庙碑记”(现在庙院内)文载,此庙重建时间是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十一月。碑文中说:“……三灵侯庙重建焉,按其始世远无稽可考者……”由此可看出,重建庙宇之人也未能知三灵侯庙始建的年代,可见北西庄年代久远。 北西庄村,清光绪年间属曲沃县西郭里,称西北董村;民国十七年属曲沃县三区,称西北董村。 民国十七年,北西庄(西北董)有39户,男100丁,女84口;2000年,北西庄有250户,989口人,耕地面积77.6公顷,人均收入3124元。 现今,北西庄村只有一两户姓董的人家,是近代从万荣迁居而来的。 王名捷:字翰飞,清朝年间北西庄人。在任河南灵宝知县时,勤政廉洁,体恤民情。当时邻县发生蝗虫,为了预防本地发生虫灾,他冒着酷暑到各地察看详情,接着天降大雨,蝗虫才不致为害。王名捷后又调任安徽祁门知县。到任后,革除陈规陋习,修缮书院,为民办了不少好事,官声极好。后卒于任上。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把他的肖像挂在家里,四时祭祀。北西庄村东的三灵侯庙内现存的“重建三灵侯庙碑记”,有关于王名捷的记载:“……四年(清乾隆四年),余叔、癸丑科会魁知灵宝、祁门二县事王名捷草募短引,王君敦义等募得白镪七十两……”。 北西庄村是原临汾地区军分区司令员张鸿斌同志的故乡。 北西庄村,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 、政策的指引下,在稳定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服务业、个体客运业、药品纸盒加工业、建筑业等,使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村民收入逐年得以提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