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履祥
释义

张履祥(公元1611—1674年),字念夫,一字考夫,号杨园。浙江桐乡人。出身名门望族,本想以科举求仕进。明清鼎革,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此隐居乡间,馆课授徒之余,亲理农桑。在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顺治十五年(1658),他得到了一本《沈氏农书》,亲自加以抄录,并与家人共同研读,用以指导种桑治田。后又在友人的吩咐下,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及与老农所讨论过的农事经验写了出来,这便是《补农书》。

现在通行的《补农书》一般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是《沈氏农书》,下卷是张履祥的《补农书》。这是自宋代陈《农书》之后,又一本关于南方稻区的农书。

《补农书》原本是指清初张履祥对明末《沈氏农书》所作的补充。现在所见到的《补农书》是由《沈氏农书》和《补农书》合编而成,分上下两卷。这是一本记载明末清初浙江嘉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方性农书,反映了明清之际当地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发展水平。书中提到的水稻看苗色施肥、小麦移栽等都是当时的最新技术,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于农场经营管理(包括雇工用人)经验的总结。《补农书》可视为明清时期众多地方性农书的代表。

清乾隆皇帝在位时,「命内廷词臣,广加搜集,举物候早晚之宜,南北土壤之异, 耕耘之节,储待之方,蚕织畜牧之利,自经史子集以及农家者流,凡言之关于农者,汇萃成编,取名《授时通考》」,意思是:「敬授人时,农事之本。」参加编写和校对的人员共四十人,历时五年,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编成。全书七十八卷,分为八门(天时、土宜、谷种、功作、劝课、蓄聚、农余、蚕桑),共九十余万字。

把中国传统农业的历代文献(包括康熙御制耕织图及诗文)分门别类地予以撮录,体例谨严,材料翔实,给后人研究以极大的方便。虽然书中没有编者自己的见解,但书中的分门别类也体现了编者的农学思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