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宋帝陵
释义

北宋帝陵简述

七帝八陵

北宋帝陵位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境内,嵩山北麓与洛河间丘陵和平地上。陵区以芝田镇(宋永安县治)为中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北宋9帝,除徽、钦二宗被金人掳走死于漠北之外,其余7帝均葬此,加上赵匡胤之父赵宏殷的墓由开封迁此(称永安陵),所以人们称七帝八陵。依次为宣祖(赵弘殷)永安陵、太祖(赵匡胤)永昌陵、太宗(赵光义)永熙陵,真宗(赵恒)永定陵、仁宗(赵祯)永昭陵、英宗(赵曙)永厚陵、神宗(赵顼)永裕陵、哲宗(赵煦)永泰陵。宋代靖康建炎年间遭金兵破坏,元代时地面建筑全部被毁。

北宋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这为后妃参与政事提供了条件。母后临朝听政,在北宋历史上不乏其例。这种后妃政治地位的提高,反映在陵寝制度上,表现为皇后单独起陵。宋陵区共有21个后陵,其建制全同帝陵,只是在规模上稍逊,另有宗室及王公大臣陪葬墓100多座,形成庞大的陵墓群,现已发掘了永厚陵祔葬的魏王墓和永熙陵祔葬的李后陵。

崇文抑武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纷争割据的局面,天下归于一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皇权,并以崇文抑武为国策,保证了社会的长期安定和经济的持续繁荣,又为传统陵寝制度的复兴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崇文抑武的国策同时也造成了宋朝军事力量的薄弱,尤其在对辽、西夏、金的战事中,一再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赔款割地,屈膝求和,以至于靖康变乱,中原沦陷,这又必然影响到复兴起来的陵寝制度,在精神气魄方面不能不有所减弱。

一反常例

北宋帝陵一反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居山面河的传统,它面对嵩山而背依洛水。陵区内的帝后陵中轴线的方向率皆北偏西6度左右,正对嵩山主峰少室山。由于受到当时堪舆学说之影响,认为赵姓在五音学中属于“角”音,利于北方偏西的丙、壬方位,“吉方则要山高才来”,因此,诸陵地面皆为南高北低,由鹊台到置陵台逐渐斜降,从而把作为中心建筑属于最崇高地位的陵台置于最低处,这是宋陵建筑的一大特点。

布局一致

北宋的八座皇陵按同一制度建造,布局也基本一致,由南向北依次为鹊台、乳门、华表、石像生、陵台、后陵和下宫。每陵皆有兆域、上宫和下宫。兆域,或称茔域,四周植荆棘等为标记。兆域内除皇陵之外,还有祔葬的皇后陵以及宗室子孙和当朝重臣的陪葬墓。上宫,即陵台四面所筑陵垣以内部分。陵台居上宫中心,夯土筑成覆斗形,底边长55米,高约16米,象征帝王的丰业和尊严。陵台四周柏树成林,纵横如织,故有“柏城”之称。陵台之下为皇堂,是安放皇帝棺椁的地宫,全部用条石镶砌。围绕陵台囚周的是神墙,呈正方形,边长约230米,墙的四面正中各设一神门,四隅有角阙,在东、北、西3门之外,各置石雕蹲狮1对,一牝一牡,相视而立,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帝陵的神圣不可侵犯。

南门为正门,门道内置石雕宫人1对,门外置石雕武士、奔狮各1对。南为神道石刻,夹神道建鹊台、乳台各1对。乳台以北为列石,自南而北依次为望柱2、象及驯象人2、瑞禽2、角端2、仗马4及控马官8、虎4、羊4、客使6、武将4、文臣4等,共计60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陵的石刻数目也是整齐划一的,这是宋代帝陵的又一特点。后陵在帝陵之西北,规模仅及帝陵的一半。沿陵台神墙西北角延伸350米处为下宫,是皇帝死后供其灵魂衣食起居的地方。每朝皇帝朝谒先帝诸陵时,在上宫行祭把礼之后,还必须趋步下官,谨拜先帝圣容。

后陵玄室

永熙陵三座后陵中最南的一陵,疑为元德后李氏陵,早年被盗,现可由陵台前盗洞进入玄室,玄室为近园形的多边形,砖砌仿木结构,穹窿顶,顶涂青灰色苍穹,其上以白粉绘出银河及星辰。周壁绘建筑、云朵等彩画,可辨认的具体建筑形式有版门、直棂窗、挟屋、四注屋顶和鸱尾等,随葬品残存有玉册及80多件青釉、白釉、黑釉瓷器残片,其中带“官”字的定窑瓷器和越窑龙纹大盘,颇为难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