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石窟寺石窟
释义

北石窟寺简介

北石窟寺石窟,即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所开凿的南北两个石窟寺之北石窟,后又名寺沟石窟。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南25公里处,开凿于寺峁岩(古称覆钟山)山麓红沙岩之上,坐东朝西,前有蒲河茹河交汇。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后世多有修建。石窟凿成之时,即立有寺庙,宋以后更名为石窟寺(元称东大石窟寺)。后因有寺庙而这条沟壑被称为寺沟。寺庙清末废弃,石窟也逐渐无人管护。

在1959年陇东文物古迹普查中,甘肃省文物工作队重新发现了北石窟寺。当时,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的陈贤儒、赵之祥先生先作了初步勘察。随后,岳邦湖、初世宾、吴柏年、董玉祥、张宝玺和霍熙亮等专家曾先后多次到北石窟寺考察,并进行了石窟编号、文字记录、摄影测绘。1963年2月,成立了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选派张鲁章到所工作,结束了北石窟寺长期无人保护的状况。1965年8月,当时的庆阳地区又派王荫槐到文管所同张鲁章一起负责保护管理工作。1988年1月13日,南、北石窟寺同时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石窟寺现保护范围包括寺沟主窟群及其北1.5公里蒲河西岸的楼底村一窟(简称北一号窟),其南1.5公里的石道坡、花鸨崖、石崖东台石窟群,南北延续3公里,均分布在蒲河两岸的黄砂岩崖面上。

北石窟寺作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大小洞窟佛龛308个,石雕及彩塑造像2429尊,碑碣8通,各代游人题记152余方(摘录于《庆阳导游》)。其窟龛分布的规模为陇东地区石窟之首。

其中第165窟名为“佛洞”,建于北魏,是北石窟寺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洞窟,窟高14米,宽21.7米,深15.7米,盝顶,方门。窟门外有二天王立像;窟内雕有七尊佛像,高达8米;此外还有菩萨、天王雕像,以及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等浮雕。

165号窟即为过去的“七佛窟”,元代称东大石窟,清代称佛洞,其位于石窟寺的正中,其他窟龛向南北扩展。该窟开凿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即公元509年,相传是泾州刺史奚康生所建,门外两侧各雕一尊守门天王,通高5.8米,头戴皮盔,身穿铠甲,脚蹬战靴,怒目横眉,身躯高大,威武雄健,身旁二蹲狮,虽经千年风雨沧桑,外表剥蚀残损,但雄风犹存。两通明清时树立的石碑,餐风沐雨,记录着历史的沧桑。窟前是清代乾隆年间曾经修建的献殿遗迹,条石基础宽9.70米,进深7.40米。窟内造像以七佛为主体,配以胁侍菩萨、交脚弥勒及骑象菩萨和阿修罗天,窟顶西披浮雕本生故事画面,窟四壁浮雕飞天、伎乐人等精美图案。七佛造像威严、古朴敦厚,整个洞窟气势恢宏、结构完整,此窟以如此宏大的规模表现七佛,在国内实属罕见。此外,窟门内外还有大量的精美墨书题记。

唐代作品中,以第222窟规模最大,第263窟造像艺术水平较高。北石窟寺兴盛于北魏至隋唐间,唐代尤有大规模修建,唐代造像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艺术水平方面都超过了前代。石窟中保留了隋唐以后的题刻与墨笔题字150多处。北石窟寺石窟在洞窟形制及造像配置等方面往往为云冈、龙门和敦煌石窟所罕见,具有独特的风格。

北魏时期的造像

除165号窟外,北魏时期开凿的洞窟还有位于距寺沟主窟群北1.5公里处的楼底村1号窟(简称北1号),此窟凿于蒲河西岸的崖壁上,距地面6.20米。窟平面长方形,平顶,窟内正中凿有中心柱,窟高4.90,宽4.70,残深6.70米。中心柱由两层组成:上层八面形,下层方形。下层方形中心柱宽2.24,长2.54米。此窟西壁雕一佛二菩萨,南北壁分上下两层开龛,上层开三龛,下层开二龛。南、北壁下层龛下雕有一排力士,现仅残存北壁的力士。中心柱上层八面均开龛,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中心柱下层方形,四面亦均开龛,龛内亦雕一佛二菩萨,龛外雕有造型独特的弟子、供养菩萨、供养人、飞天、怪兽等图案。此窟造像已脱离了古朴雄健的风格,显得清俊秀丽,可见其显然晚于165窟。

同一时期的窟还有第229、237、244窟,这三个窟的规模较小:第229窟为东、南、北三壁均开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东壁龛外下方左侧、北壁龛下东侧均浮雕一供养人;第237窟东壁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龛外上方浮雕莲花花生童子,下方浮雕供养人,南壁上方雕一飞天,下方雕一蹲式力士,北壁上方残,下方浮雕比丘二身;第244窟东壁雕一佛二菩萨,佛背光上方浮雕二身飞天,北壁浮雕五身供养人,南壁为盛唐时的作品。这三窟的造像风格与北1号相似,面相清秀、颈长肩窄、褒衣博带,供养人的服饰也已不再是圆领窄袖的胡服,代之以宽袍大袖的汉服。

西魏时期的造像

西魏是一个短暂的王朝的,但在北石窟寺同样留下了这一时期的洞窟,如第135、44窟。这两个窟都是中型窟。135窟东壁雕一佛,南北两壁各雕一菩萨、一力士,佛与菩萨的背光后,浮雕伎乐、比丘各四身。伎乐人所持乐器有长箫、有排箫、有铃铛,各不相同。龛内造像布局严谨,排列紧凑,错落有致,雕刻精细。

第44窟位于窟群南端上层,是一个平面长方形的穹隆顶中型窟,窟内正壁造像及顶部已残毁。南北两壁中部各开一圆拱形浅龛,龛内各雕一佛,磨光高肉髻,面形清秀,褒衣博带,衣纹舒展流畅。两壁龛下正中浮雕博山炉,两侧各雕两个半跪状的供养弟子和供养人,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北周时期的造像

北石窟寺留存的北周时期的洞窟较多,较有代表性的有第240窟、60窟、96窟。第240窟位于窟群北段下层,是一个平面长方形覆斗大窟。窟内东、南、北三壁均有高坛基,坛上均塑一佛二菩萨,窟内造像外层原敷有清代重修泥塑,1981年时将南、北两壁的清代泥塑剥去,即成现状。窟内正壁(东壁)雕一佛二菩萨,佛作低平肉髻,面相方圆,眉细眼小,鼻高唇小,颈粗肩宽,体态雄健,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二菩萨侍立于两侧,表面为清代泥塑,未可见其原貌。南壁雕一佛二菩萨,佛面相与正面佛同,半结跏趺坐于方台上;佛西侧菩萨两眼微睁,面带微笑,嘴角微微上翘,头戴宝冠,宝缯垂肩,颈佩宽项圈,右手抱于胸前,左手持一圆形物,下着裙;东侧菩萨体型短壮,头戴宝冠,宝缯垂肩,颈佩宽项圈,缨络垂膝,右手持净瓶,下着裙。北壁雕一佛二菩萨,佛面相亦与正壁同,半结跏趺坐于方台之上;菩萨侍立于两侧,西侧菩萨高髻上束花蔓冠,宝缯垂肩,颈佩宽项圈,右手持物上扬。窟门内两侧有唐代开凿的四个长方形小龛。窟顶西披残存彩绘,烟熏过甚,画面模糊,根据轮廓可知,壁画上层可能为《维摩诘经·问疾品》,下层为说法图。门外两侧各雕一菩萨,北侧菩萨颈佩宽项圈,披巾于腹前交叉下垂,面部残损,腰部以下残;南侧菩萨颈佩连珠项圈,左手持净瓶,右手持圈形物,足部残。

第60窟位于窟群南段中层,是一个平面近方形低坛小窟。窟内雕三佛、四弟子。正壁(东壁)佛低平肉髻,面相圆润,肩宽颈长,体魄雄健,内着斜领衫,束带下垂,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结跏趺坐于低坛之上。南、北两壁佛均着通肩袈裟,双手置于胸前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低台之上。窟门外南北两侧雕二力士,高发髻,上身袒露,下着长裙,相向立于山形台上,貌似孩童。

北石窟北周时期的造像雕凿技法纯熟,形式多样。这一时期的佛像多作低平肉髻,面形基本上由原来的清秀变为圆润丰满,体态雄健,两肩宽厚,上身微倾。而且,造像在服饰上较前代多样化。这些都为隋唐以后的风格奠定了基础。

隋代的窟龛造像

北石窟寺隋代的窟龛也很多,以小型窟龛为主,较有代表性的有85窟、151窟、178窟、93龛、115龛等。

第85窟位于窟群南段下层,是一个平面半圆形低坛穹隆顶窟。窟内东壁坛基上雕一佛二菩萨。佛面相圆润,内着僧祇支,束带垂于胸前,外披圆领下垂的袈裟,半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衣裾垂于台前。两菩萨高发髻,长辫垂于胸前,上身袒露,下着裙,长璎珞垂于膝,短璎珞交叉于胸前,披巾穿于肘下,侍立于两侧带梗莲台之上。南北两壁各雕一弟子、一供养人。南壁弟子袒右肩,右手持香炉,北侧弟子内着僧祇支,外着通肩袈裟,侍立于两侧覆莲台之上。。南壁供养人,身着窄袖长襦,立于莲花之上;北壁供养人,身着圆领窄袖上衣,立于束腰莲台之上。

第151窟,位于窟群中段南侧,是一个方形低坛平顶窟。窟内正壁(南壁)雕一佛,佛两侧各雕二菩萨。东、西两壁各雕一佛。门内两侧各雕一弟子。造像均雕于低坛上。正壁佛着圆领下垂袈裟,半结跏趺坐于方台上。两侧双身菩萨宝缯垂肩,身披璎珞,披巾下垂,侍立于圆台上。四尊菩萨如同四个妙龄少女,纯真文雅,面带微笑、窃窃私语,极富生活气息。东西两壁佛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于方台上。窟门两侧各雕一弟子。

北石窟隋代的造像有一些独特的题材,比如:着菩萨装的主尊造像,这样的例子很多,仅举93龛、115龛为例。第93龛内雕三菩萨。正中菩萨高髻宝冠,宝缯下垂,内着僧祇支,束带垂于胸前,外着双领下垂袈裟,结跏趺坐于低坛上。两侧菩萨着袈裟侍立于两侧低坛之上。第115龛内雕三菩萨二力士。正中菩萨高髻宝冠,宝缯束发垂肩,佩宽边项圈,上身袒露,下着裙,结跏趺坐于束腰台座上;座上下壶门内浮雕一狮一象,象背上骑人。两侧菩萨亦作高髻宝冠,宝缯束发垂肩,佩长璎珞,披长巾垂地,侍立于圆台之上。门内两侧雕二力士,身披长巾,手叉腰,立于山形台上。

唐代的窟龛造像

北石窟寺唐代的窟龛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唐代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初唐的第171龛、210龛,盛唐的第32窟、222窟、263窟,中晚唐的第1窟、267窟。

初唐是唐代艺术风格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洞窟有第171龛、210龛,这两个龛都有明确的纪年。第171龛外下方阴刻题记 “显庆元年岁次六月甲午十九日壬子……”,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佛内着僧祇支,腰束一带于胸前打结,外着双领下垂袈裟,结跏趺坐于方台上,双手作禅定印,佛坐下雕二卧狮。二弟子着袈裟,下着裙。二菩萨高髻,上着僧祇支,下着裙,披巾搭于胸腹之际。第210龛外下方有阴刻题记“显庆四年九月二十五日……”,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佛结跏趺坐于方台之上。弟子、菩萨、力士侍立于两侧。这两个龛的造像形体都较为壮实,保存了隋代的特色。

盛唐是我国古代佛教艺术的一个高峰,北石窟寺同样也保留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如第32窟、263窟、222窟。第32窟正壁龛内南侧上方阴刻题记“大周如意元年岁次壬辰四月甲午廿八日戊戌……”表明了其建造时间。此窟是一个平面不规则的长方形平顶中心柱大窟,窟内正壁开长方形低坛大龛,正壁南北两侧、北壁、西壁、中心柱四面及甬道均开龛。正壁(东壁)大龛内低坛之上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卧狮。佛面相丰满,颈部有三道纹,内着僧祇支,外着袈裟,衣纹流畅,左手置于腹前,右手扶膝,结跏趺坐于叠涩式束腰须弥座上。弟子身材修长,外着袈裟,双手抱于腹前。菩萨上身袒露,下着外翻式裙,披巾自双肩搭下垂地。龛南北壁各雕一力士,上身袒露,下着战裙,全身肌肉块块隆起,立于山形台上。二力士足下各雕一卧狮。此龛内的造像比例恰当、姿态优美、技法洗练、简洁明快、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准。中心柱四面开龛:中心柱西面,平面长方形,圆拱顶,一斗三拱仿木结构龛楣。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内着僧祇支,外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于束腰台座上,身后浮雕舟形背光及圆形项光。弟子双手抱于腹前,南侧菩萨左手持净瓶,弟子菩萨均侍立于两侧圆台之上;中心柱北面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一横长方形浅龛。龛内原雕五尊造像,东侧两尊造像已毁,仅留西侧三尊并立菩萨。北面下层,横长方形浅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结跏趺坐于束腰圆台上,弟子、菩萨侍立于两侧。中心柱东面南侧为一长方形浅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卧狮。佛结跏趺坐于束腰方台上。弟子、菩萨侍立于两侧圆台之上。二菩萨下方各雕一卧狮。中心柱东面北侧,长方形浅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佛立于圆台之上,菩萨侍立于两侧圆台之上。中心柱南面上层,方形尖拱顶浅龛,龛内正中雕一菩萨,左舒相坐于方台之上,左足踏莲花,背后雕舟形背光。二菩萨,侍立两侧。中心柱南面下层,长方形浅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结跏趺坐于束腰圆台之上,身后浮雕舟形背光。弟子残高0.54米,菩萨残高0.58米均侍立于两侧圆台之上。第263窟为平面长方形平顶窟,窟内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结跏趺坐于束腰台座上,弟子、菩萨侍立于束腰圆形莲台上。佛面相圆润,身着通肩袈裟,右手抚膝,左手置腹前,掌心向上。南侧弟子身披袈裟,双手捧物,头顶残损。菩萨上身裸露,下着裙,披天衣飘带,左手提净瓶,右手扶飘带。北侧弟子年少,身披袈裟,双手抱于腹前。菩萨高发髻,披天衣,挂络腋,佩璎珞,左手持拂尘,右手下垂握飘带,下身着翻腰长裙。此窟内造像雕刻技法高超,写实性强,生动传神,显得高贵雅丽,为这一时期的艺术珍品。第222窟为平面长方形,覆斗顶窟。窟内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作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细眉大眼,善跏趺坐于方台上,左手抚膝,右手上举于胸前,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袒胸,衣裾自然下垂。二弟子侍立两侧,内着僧祇支,外披袈裟,南侧弟子双手捧钵于胸前。二菩萨侍立两侧,面相丰圆,高髻,南侧菩萨披巾自双肩搭下穿肘后下垂。窟内四壁及双层甬道两侧均开龛,共计62个小龛,大小217身造像。整个洞窟造像琳琅满目,富丽堂皇,反映出盛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一派太平盛世的情景。

北石窟中晚唐的作品较少,但如第1、267窟也足以反映这一时期的艺术水平。第1窟位于窟群南段下层,平面马蹄形平顶低坛窟,窟内雕七佛一弟子二力士,七佛中三尊内着僧祇支,外披双领下垂式通肩袈裟,其余四尊着双领下垂式通肩袈裟。东西两侧佛像饰螺髻,足踩莲花。一弟子位于东壁靠北,内着右衽僧衣,外披袈裟,双手捧物于腹际站于莲台上。窟门内两侧各雕一力士,上身袒露,下着战裙,立于山形台基上。窟内西侧坛基上雕一蹲狮。第267窟亦位于窟群南段下层,平面方形敞口大窟,窟内现有造像九身,正壁雕三身立佛,南壁塌毁,仅存内侧残像一身,北壁雕二立佛一立菩萨,西壁北侧雕一力士,力士身下雕一卧狮,菩萨左手持净瓶。正中低坛上雕一倚坐佛,头部为此窟前淤泥中清出。这两个窟的造像虽也在极力展示盛唐时的气象,但毕竟佛教艺术的顶峰已成为过去,所以其艺术水准与盛唐时的造像已经有了一定的距离。

宋代的窟龛造像

宋代北石窟的窟龛很少,较有代表性的是第35窟和第165窟明窗的罗汉。北石窟自宋以后趋于衰落,其艺术水平与前一时段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也还有其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其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35窟位于窟群南段上层,为平面长方形,平顶窟,窟内四壁原满布佛龛,现仅北壁保存较为完整。正壁正中浅龛内雕一佛,结跏趺坐于方台之上。北壁分上下两层开龛,佛的面相圆润,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覆莲台上,这些造像相互间并无太多创意。第165窟明窗南北壁,雕刻十六罗汉,生动有趣。北壁基本为两层,上层为三个尖拱形浅龛,每龛内雕一罗汉像,西侧罗汉盘腿席地而坐,右膝微抬起,右臂肘支在右膝盖上,右手扶头,左手置于左腿上,作思维状。中间罗汉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束腰台座上,两手上下捧一矩形物。东侧罗汉亦坐束腰台座,左腿下垂,右腿上抬,脚放在台座上,作半蹲状,两手各抚膝盖,仰面远视,现出心旷神怡的样子。下层为五尊罗汉,形体略小于上层,有结跏趺坐作禅修状的,有舒相坐作思维状的,有双手抱胸前作念佛思过状的,表情各异,栩栩如生。南壁亦开八龛,雕八身罗汉,形体大小与北壁相同,基本分为三层,上层两龛紧靠,二罗汉侧脸相视,面带微笑,似在窃窃私语,探讨经文。中层为三龛,东侧罗汉前雕一蹲虎,罗汉左舒相坐,左手抬于胸前,右手抚膝,面向虎,应为“伏虎罗汉”,西侧两尊,一善跏趺袖手而坐,一结跏趺拱手而坐,似在习禅。下层三身,均坐束腰台座,东侧二身为不同姿势的游戏坐,袖手拱于胸前,表情严肃,怒目锁眉,有疾恶如仇之状。这些造像形态各异、表情丰富,代表着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水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7: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