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煖贺 |
释义 | 陈煖贺(1929~2000)曾称陈贺。福建晋江深沪人。1952年8月调到德化工作。历任中共德化县第三区(水口)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县委常委,1956年5月任县委副书记。1958年9月调离德化,到福州任中共福建省化工机械厂委员会书记兼厂长。其后,一直在省化工系统和福州市工作。他在德化工作仅6年,但留给全县干部、群众极深的印象,其品性才华、工作作风,受到全县人民的永远崇敬与怀念! 陈煖贺有着极其苦难的童年。民国18年(1929)农历3月17日,他出生于福建晋江深沪畲下村一贫苦张姓人家,原名张天降。生父张塔(1907~1930)。他来到人间时,一家有爷奶父母,还有三岁的哥哥。当时祖父母年老多病,父亲患肺病沉疴,因缺医少药,没钱治疗,耕地无人劳作,家境窘迫,日子难度。不久祖母、父亲相继去世,无法殓葬,不得已将才8、9个月的小天降卖给邻近的科任村一远亲华侨陈相水为养子,用其卖身钱埋葬了他的祖母和父亲。不久祖父也离开了人间,留下年轻的寡母林乌荫(1910~1999,晋江柳山村人)和年幼的哥哥张天赐(1926~1982),相依为命,伶仃孤苦。 天降卖到陈家后,改名陈煖贺。他到陈家不久,在周岁时患了一场大病,发高烧,后来转为小儿麻痹症,又因缺医少药,小生命虽保了下来,而双手却留下残疾。但他自幼天赋聪敏,极富悟性与顽强意志,在大人的教导下,长期坚持锻炼,到7岁上学时,手能勉强握笔写字,长大后能荷锄扶犁掌耙耕地,别人能干的活儿他也能干。 他的养父陈相水(1890~1932),年轻时曾远渡重洋,于新加坡、马来亚以海运业为生。1932年返乡探亲,竞不幸被传染上流行性霍乱,急病身亡。当时养父家还有两位比小煖贺大10多岁的哥哥,后来在亲戚的帮助下,南渡菲律宾打工,家里只留下养母李乌蟳(1896~1988,晋江科任村人)与小煖贺相依为命。因家贫,小煖贺12岁时念完小学四年级即含泪辍学,13岁开始学农种地负担家庭。自家土地少,年纪稍长,还得出卖劳动力为人犁耙耕地以争取收入养家。 陈煖贺从小酷爱学习。家贫辍学后,常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自学写字、看书,极有心得,文化方面取得喜人进步。十五六岁时,又在邻居、地下党人的教育影响下,提高了思想觉悟,后来积极参加地下革命活动,194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49年起,历任村支部副书记,区委委员,代理运伙区区委书记,晋江县农会秘书,县委组织部干事,第十区土改工作队队长,第十二区区委副书记,第二十区区委副书记、书记。1952年8月调到德化工作,任中共德化县第三区(水口)区委书记。1953年8月至1956年4月先后任中共德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县委常委,1956年5月任县委副书记。1958年9月调到福州工作,先后任福建省化工机械厂厂长兼党委书记、省化工局党总支副书记、省化工试验厂机修车间副主任、福州氨肥厂厂长。“文化大革命”被打成“走资派”,1967年1月至1969年12月被夺权靠边站监督劳动。1970年1月至1977年12月先后任福州市化工组(局)负责人、市农林水组(局)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市农林水办公室副主任。1978年1月被打成“帮派骨干”、“黄国璋亲信”、“现行反革命”逮捕入狱判刑10年,1981年5月具保出狱,1981年8月被宣告“无罪”,1982年7月被宣告撤销原“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政籍、逮捕办法的决定”,获平反落实政策。1983年3月任福州市农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4年12月任主任、党组书记。1987年11月当选为福州市第八届人大代表,1988年任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91年1月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福建分社副主任。1993年12月离休。 陈煖贺一生非常坎坷,自幼荆棘丛生,政治上几起几落,三次遭受批斗冲击、降职撤职、开除党籍政籍以至判刑坐牢,但他革命立场坚定,相信党相信人民,始终不渝,兢兢业业,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革命建设事业。甚至在判刑坐牢的日子里,仍不忘爱惜每一寸宝贵光阴坚持学习马列著作。每次受到平反落实政策恢复工作后,又总是以革命乐观主义自我调节情绪,重新抖擞精神,昂起头来,迅速投入新一轮战斗。他所到一地,都与那里的干部群众建立起革命的友谊与感情,团结一致,共同把工作搞得很出色,受到人们的拥护与爱戴。1960年代中期他任福州氨肥厂厂长期间。该厂连续3年被评为省先进单位;1980年代中期到离休前花甲之龄,他任福州市农委主任、党组书记期间,仍保持一股革命锐气,带领福州市农委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出色地完成各项有关任务,福州市农委于1987年、198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福建省农业系统先进单位。他本人于1986年被评为市农委系统“优秀领导干部”,1987年福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称号,1988年荣获“福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陈煖贺在德化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留给山区人民永远的怀念。他的工作作风非常细致深入,不管是在区里或到县委机关工作,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深入基层,深人群众,根据各个时期工作的需要,亲自到一个乡一个村一个组去抓典型,总结经验教训,指导“面”的工作。在第三区(水口)任区委书记短短一年里,跑遍了全区大部分乡村角落,尤其经常到八逞乡(辖境含今八逞、祥光、樟镜、村场村)、老区毛厝乡(辖境含今毛厝、昆坂村)蹲点,组织培养生产互助合作典型,指导全区工作;并及时总结经验汇报县委,县委又迅速将其批转印发全县各区、乡参考学习,或在全县扩干会上发言介绍,推动全县运动的开展。到县委机关工作后,又经常代表县委深入到一区丁溪乡(辖境含今丁溪、丁墘、大坂村)、隆泰乡(辖境含今隆泰、凤洋、后所村)、仙荣乡(辖境含今仙境、石鼓、祖厝、石山、龙翰村),二区蕉溪乡(辖境含今蕉溪、朱紫、潘祠村),四区上涌乡(辖境含今上涌、黄井、刘坑、辉阳、后坂村)和六区葛坑乡(辖境含今葛坑、下玲)等地驻村搞试点,或到全县各区、乡作巡回检查,一年到头未曾闲歇过。他善于联系群众,对干部群众没有一点架子。他走到哪里,那里的干部群众都喜欢亲近他。敢于亲近他,总爱跟他一起工作和研究探讨问题,与同事、部下凝结着亲密无间的革命友谊。他所到一地,就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到僻村家户访贫问苦,找贫下中农、老汉、村妪、五保户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疾苦与呼声,然后与那里的干部研究、想办法为其排忧解难。他工作中特别能吃苦耐劳,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下乡蹲点时,常是住在贫下中农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所到一地,白天常是卷起袖子裤筒与农民一起挑大粪、下田犁田插秧耘草抢收等劳动;在共同劳动中,发现更多更具体的情况与问题,凝结更亲切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为了将革命任务完成好,工作中多困难多艰巨,多脏多臭多累,都毫不犹豫走在前头,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带动干部群众。约1956年夏,全县为了坚决完成当年的粮食增产任务,发动群众广辟肥源,大积农家肥(当时的化肥极少),他将沿海地区清取“厕沙肥”的经验向德化农村推广,但农民怕脏怕臭迟迟未见行动;陈煖贺即亲自于上涌乡示范,卷起袖子裤筒,赤足跳入掏空粪便、又脏又臭的“大粗檀”(大厕桶)里,掏取桶底的厕沙,从而推动了积肥工作的开展。当时有人将其比拟为“跳入龙宫取宝”。等等。当年的陈煖贺——陈部长、陈书记,是如此名副其实的“人民勤务员”。 陈煖贺虽然少时家贫只念到小学四年级,但他从小刻苦自学,参加革命工作后又特别喜欢动脑动手,勤读勤写,不耻下问,尤富悟性;工作总结汇报、讲话报告稿件等都是亲手拟草誊写的,其内容政治思想、逻辑思维水平高,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没有空话套话,从不“照本宣科”,群众比拟之为“有骨有肉”。他在开会作报告时,会场的气氛秩序特别好,人人注意听讲记录。凡此种种,陈煖贺在德化干部、群众中享有极高威望。1956年中共德化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选举县委委员时,他的得票率最高。他的革命立场、工作能力、领导艺术、干群关系、个人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可说是自1950年代以来德化县委所有副部长、部长、副书记、书记中的佼佼者。就是以讲话作报告的演讲才能、勤奋苦学精神、语文文字功底,可与他比拟者能有几?可以说1950年代参加工作认识他的德化县老一辈干部中,无人不钦敬他,无人不怀念他。他于1997年回到德化参加纪念“戴云山战斗”50周年活动期间,到他旅处拜访探望的人挤满客房。他偕同夫人郭秀凤特地驱车访问当年工作过的水口,当年的老互助组长、老农业社长、老农民代表等闻讯从数十里外的僻村赶来看望他;会面畅叙离情结束分别时,彼此难分难舍,有的甚至心酸泪湿!陈煖贺与山区德化人民的革命感情,就是如此亲密,水乳交融! 陈煖贺于2000年lO月26日因患肺气肿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于福州,终年72岁。噩耗传到德化,闻者无不追怀痛惜!他生前为官,磨难坎坷,品性高洁,廉洁奉公,淡泊名利,尽瘁鞠躬,关怀人民,自始至终,是德化广大干部群众公认的共产党“好官”。 陈煖贺于临终前两个月,自知沉疴难愈,亲笔写下遗嘱《我的留言》。留言中交代:丧事从简,不提要求,不发讣告,不写生平,不设灵堂,不收花环,骨灰种树,光溜溜来,静悄悄去……他对身后事又是如此之恬然透彻,堪称为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中的楷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