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常熟市吴市中学 |
释义 | 学校简介吴市中学的前身是吴市初中补习班。解放初期、热心教育的地方人士就倡议筹办初中。1952年春季,始办吴市初中补习班,招生20多人(大多是社会青年),附设在吴市中心小学内。52年秋,初中补习班从小学内迁出,借设在吴市镇东街司马氏宅(文起堂)内。经县文教局正式备案,定为民办性质,并续招新生。当时,在吴市区党政领导关心下,在地方工商界人士支持下,由顾兆 、马允武、耿于民、杨乃朴、侯福生、马邦骅、徐绍裘等,组成吴市初中筹建委员会,发动地方工商界集资办学。 1953年元旦后,吴市初中补习班迁至吴市镇西街端北侧的"达德堂"内,(达德堂是由富户吴干臣在1947─1948年捐资兴建的,原属吴市中心小学分部。1952年下半年,由地方工商界集资扩建了教室3个,小学分部就并入本部),即今吴市中学旧址。1955年春,吴市初中补习班改名为常熟县吴市初中文化补习学校。从当年秋季起,每年招收新生两班,教师编制也有增加。 1957年上半年,由县文教局批准,改名为吴市初级中学,由民办转为公办,首任校长是孙鸿钧。吴市初级中学成立后,师资力量得到了加强,教学生活设施都有了改善。1957年暑假在"达德堂"(老教室)北面新建教室4个,将"达德堂"用作大会堂。1959年,在吴市镇西巷门外新建师生宿舍两排共12间,同时在大会堂东南角新建食堂3间,之后,又逐年添置了实验仪器、药品、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等。60年代,正是吴市初中的发展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陷于瘫痪。1967年10月"复课闹革命",贫下中农和工人宣传队先后进驻学校,建立起革命生产领导小组,主持学校行政工作。1968年恢复招生,并始办高中班,学制由"三三制"变为"二二制"。从1968年至1976年,学校规模有所发展,先后新建教室6只,又迁建了食堂。 1977年起恢复升学考试制度,学校教育又开始走上正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80年起学制恢复"三三制"。为保证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学校依靠政府拨款和捐资助学,先后七次翻建和扩建了校舍,建了教学楼3幢,教工宿舍楼一幢,实验楼一幛,大饭厅、食堂一所。1991年建了300M环形运动场,93年翻建了厕所,94年建了门卫楼,98年建造了综合楼,99年吴市成人教育中心校并入我校,扩大了规模,2000年翻建新教学楼四层共24只教室。学校占地总面积24665M2,校舍建筑总面积11360.6M2。 目前学校拥有3个普高班,2个中专班,一个职业班,19个初中班,教职员工115人,其中高级教师13人,常熟市教学能手8名,学生总数1100多人,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完全中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