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茶袋蛾 |
释义 | 种名:茶袋蛾种拉丁名:Clania minuscula Butler 国内分布: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四川 国外分布:日本 形态特征成虫雄成虫体长 10-15 mm,翅展 23-26 mm,体超暗褐色,沿翅脉两侧色较深,前翅队脉与Cu;脉间有2个长方形透明斑,体密被鳞毛,胸部有2条白色纵纹。雌成虫体长万一20 mm,米黄色,胸部有显著的黄褐色斑,腹部肥大,第四至第七节周围有蛋黄色绒毛。卵椭圆形,米黄色或黄色,长约 0.8 mm。幼虫老熟幼虫体长 16—28 mm,头黄褐色。散布黑褐色网状织,胸部各节有 4个黑褐色长形斑,排列成纵带,腹部肉红色,各腹节有2对黑点状突起,作“八”字形排列。桶雌蛹纺锤形,长约20—_,头也腹部第三节背面后缘,第四、五节前后绿,第六至第八节前缘各有小刺1列,第八节小刺较大而明显。袋囊长 25-30 mm,囊外附有较多的小技梗,平行排列。 生物学特性茶袋娥在贵州1年1代,安徽、湖南、河南基本2代,部分1代,广西南宁和台湾多达3代。1年1代地区,以老熟幼虫越冬,第二年不再取食,4月下旬化蛹,5月中旬雌成虫产卵,6月上旬幼虫开始危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严重危害期,一直取食到10月中、下旬封囊越冬。1年发生2代地区以3—4龄幼虫(也有少数老龄幼虫)越冬,翌年2月气温达到 10C左右开始活动取食,5月上旬化蛹, 5月中旬产卵,6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危害,7月出现第一次危害高峰。8月上旬开始化蛹,8月中旬可见成虫羽化,8月底9月初第二代幼虫孵出,9月份出现第二次危害高峰,取食到11月进入越冬状态。 天敌有袋蛾瘤姬蜂、桑蟥聚瘤姬蜂、撤姬蜂 Xanthopimpla sp.、黄瘤姬蜂和 2种大腿蜂。 防治方法1.人工摘袋囊冬季阔叶树和果树落叶后可见到树冠上袋蛾的袋囊,尤其是大袋蛾的袋囊十分明显,可采用人工摘除,可用袋蛾幼虫饲养家禽。 2.袋蛾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苗木的调运,冬季注意在林果苗木上摘除虫囊,可以控制该虫传入新区。 3.化学防治①在城市行道树上于 7月上旬用机动喷雾机喷施90%敌百虫晶体水溶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2.5%澳氛菊酯乳油5000-10000倍液防治大袋绒,喷雾力求均匀周到,防治效果很好。②于基打孔注入内吸剂防治大袋蛾,在泡桐子基打孔注入 50%久效磷乳油或脱%磷胺乳油防治效果很好,7月下旬至 8月上旬在泡桐干基紧贴地面均匀选 3点,与地面成础”左右角度用尖头铁锤打孔,深入木质部 2-3 cm,拔出铁锤立即注药3-8_1,并用泥团塞孔,杀虫效果很好。 4.生物防治寄蝇寄生率高,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喷撒苏云金杆菌、杀螟杆菌1-2记抱子/ml防治蜡彩袋蛾,防治效果 85-100%。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