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茶白根腐病 |
释义 | 中文病名 : 茶白根腐病 英文病名 : Tea white root rot 病原类别 : 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称及分类地位 : 病原 Rigidosporus macroporus (Swartz.) v. Overeem 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硬孔菌属、木硬孔菌。 形态特征 : 子实体一年生,很少多年生。无柄,成覆瓦状,常叠生,偶尔平伏。菌盖3~10×4~22×0.3~1.5cm,平扁,壳状,薄,上表红褐色,边缘呈明亮的黄色,开始时被短绒毛,后成无毛,有同心轮纹和沟纹。菌肉厚1cm,白色至黄色。菌孔不规则形,圆形至角状,每毫米有5~9个,直径50~140μm,担孢子大小3.5~4.5×3.5~4.2μm,亚球形,无色,光滑,壁薄。无囊状体。菌丝只有生殖菌丝一种形态。 危害对象 : 茶树、橡胶、可可、咖啡、椰子、油棕、芒果、樟脑等多种木本植物。 分布 : 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巴西、日本和非洲。 侵染循环 :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索在土壤中或病根上越冬,条件适宜时长出营养菌丝通过伤口侵染根部。在茶园病根与健根接触即可传播。此外担孢子可借风雨传播。孢子从修剪的茎部侵染,后进入根部。该病病程相当长,一般侵染后经10年才显症。 发病条件 : 茶园残存的树桩及病根也会成为传染源;树势衰弱、地下水位高的茶园易发病。管理粗放的老茶园发病重。 危害部位 : 根部。 危害症状 : 叶色发黄,病叶可脱落,以致病株枝干顶端仅留下少数绿色的叶片。病株根部有白色至黄色的菌丝层,还可形成菌索,有时可长达几十厘米。子实体常一个叠一个地着生在植株地上根颈部,半球形,直径5~7.5cm、厚0.6~1.2cm。 防治方法 : 1.在林地或果园建立茶园时,要干净、彻底地挖除残存树桩或残根。砍伐遮阴树、林木前先作环状剥皮,使营养不下传,经几个月树桩养分用光后,再在低于地面30cm处砍伐,防止树桩外露。 2.发现病株马上挖掉,再用75%十三吗啉乳油进行土壤消毒,也可在病区四周挖隔离沟,两年后补栽。 3.药剂防治 在病树基部挖一环形沟,深15~20cm,用75%十三吗琳乳油20ml对水2000ml,把1/2药液浇入沟内,覆土后再把余药液灌入,隔6个月1次,共4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