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蔡翔舟 |
释义 | 导师简介蔡翔舟,1973年6月出生,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所核物理研究室支部书记。 主要研究方向以实验核物理为主,依托国内外的大型核物理实验装置,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中能重离子反应机制和放射性核束物理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一)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主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在相对论核-核碰撞中所产生的极端高温、高能量密度的核物质的性质,寻找和探测新的核物质相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目前美国BNL的RHIC对撞机的四个实验组中,STAR探测器的鲜明特点是它具有大的接收度,能测量和识别在重离子对撞中产生的大部分粒子,并能同时测量单个事例的许多物理量。STAR实验目前得到的测量结果使我们确信在RHIC上产生的物质行为与热的强子气体和冷的核物质态都有明显的不同,值得进行详细的研究。本质的问题是是否有新的物相在大体积内产生,这种物相是否是部分子层次上的,这还需要综合多种物理量的测量结果才能回答。我们主要开展STAR探测器的实验分析,包括大横动量下奇异粒子的产额和椭圆流研究以及两或三粒子关联和马赫角的形成,同时结合实验结果进行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 (二)放射性束物理研究是中低能核物理的前沿领域,利用具有高同位旋的放射性核束(RIB)来深入研究核的结构和反应。实验表明,在极端同位旋条件下,核的基本结构发生了引人注目的改变,可以产生范围很大的中子晕,突破了传统核结构模型赖以建立的基础。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至今晕核的许多基本性质仍然很不清楚。关键的科学问题包括: (1)类似晕核特别是质子晕核的新现象或新例证的理论预言和实验发现。 (2)适用于远离β稳定线核的结构模型和反应机制的建立,这是基础性的物理工作,需要系统性的实验积累。我们利用国内外的实验装置,研究晕或皮等奇异核引起的反应、核内的簇团结构和超形变现象,研究新幻数出现与质子晕形成的内在关系;通过同位旋标度率的测量,研究在费米能区的多重碎裂中,动力学和统计发射的竞争机制;发展相关模型,研究核内核子-核子碰撞截面的介质效应、核的状态方程EOS和核物质相变。 科研工作经历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基金委面上基金、上海市白玉兰人才基金和中科院王宽诚科研基金各一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二项,基金委面上项目一项,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基金委重点和面上基金各一项。 主要从事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RHIC能量下奇异粒子的产生及其椭圆流研究等;上海激光伽马源的预制研究;利用兰州国家重离子加速器的RIBLL以及日本理化所的RIPS中能放射性次级束线开展实验,重点进行中能下丰质子核的产生和质子晕核结构研究、核物质状态方程和对称能系数的提取研究等。通过和合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研究成果,完成了Phi介子的产额和椭圆流研究、23Al和27P可能的质子晕结构研究、同位素分布实验截面测量、一系列中能奇异核反应截面测量和晕结构特性研究、奇异结构核的动量关联函数HBT研究、利用BUU模型研究核反应总截面和碎裂反应截面、激发态晕结构的理论研究等。 个人主要学术成就共在国外杂志发表论文约25篇,国内杂志发表约40篇,被他人应用150多次。从2002年起,成为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RHIC加速器的STAR国际合作组成员。从2007年起,成为意大利“无中微子双Beta衰变”国际合作项目CUORE成员。担任国际会议“19th超相对论核核碰撞”、“奇异夸克物质2008”和“6th中日核物理研讨会”的组委会成员。 获奖情况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3)等荣誉。 获得2008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